历时58天 “海洋地质九号”船南海设备海试圆满完成
历时58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近日圆满完成了2020年度南海设备海试及共享航次任务,并停靠在威海石岛黄海造船厂进行坞修。
通过此次南海设备海试及共享航次,检验了国产海洋调查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加快技术的国产化改进,早日投入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展现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作为国家重要的科考平台,具备强有力的管理、协调和组织实施能力。
据了解,此航次由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23家单位共同组成,累计参航科研技术人员56名,完成测试任务22项,包括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最新自主研发设备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搭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享任务1项以及多项最新引进的调查设备测试。
在此次航次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取得五项“首次”突破。一是首次在“海洋地质九号”船实现了水下多目标同步定位。二是首次完成布放在水深2500m海域的深海着陆器搜寻,协助着陆器成功抛载并顺利回收,这相当于大海捞针。三是首次采用自主集成的小型水下机器人(ROV)完成船底换能器探查与海试设备入水状态监控。四是首次开展了“海洋地质九号”船作业期间无人机自动伴飞、船体三维建模和超视距海面目标巡查,进一步验证了船舶的协同作业能力,提高了科考船在作业条件下对自身及船载设备的测控能力。五是首次完成了国内外四型重力仪的同船比对试验,实际验证了国产重力仪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为今后国产海洋装备建设及重力测量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海洋地质九号”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海洋调查船,总吨位5000余吨,于2017年12月28日入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艘同时具备专业地震调查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功能的调查船。它拥有世界先进的驾驶导航设备、国际先进的DB动力系统、定位系统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各个海域进行位置定位,是我国深海探测的一大重要利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一贯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海试中获取的一系列实验成果、数据,服务当地建设。利用最新集成的小型测量无人船,在靠泊码头开展了港池试验,协助当地管理部门完成了码头区高精度水下地形测绘。创新集成的立体点震源系统,为南方科技大学研制的海底地震仪(OBS)提供了高质量的主动源信号。
今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进一步开放共享,加强与业内其他单位、团队的合作交流,提升海洋地质调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共同促进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全力推进海洋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ocean.china.com.cn/2020-12/22/content_77034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