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时37分
厦大“海丝一号”
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
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高亮 摄)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去年厦大曾经成功发射一枚火箭
都是为了科学研究
其中
‘’海丝一号”卫星
是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最新消息
卫星进入测控站覆盖区
遥测信号显示卫星工作正常
太阳翼、天线均展开正常
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起飞(宿东 摄)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来看看厦大的卫星
厦大官方发布消息,“海丝一号”卫星由厦门大学、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
海丝一号档案
体重:约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分辨率:1米
最大成像幅宽:100公里
可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地球表面雷达图像
还有这些厉害之处
“海丝一号”是
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
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
“海丝”星座的首发星
虽然厦大不是国内第一所发射卫星的高校,但是,厦大发射的这颗卫星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也是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
海丝一号卫星宣传片
校方发布的一段视频,通俗地介绍了SAR,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全称叫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在太空中不断地向地球发射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取信息。那么合成孔径雷达是什么呢?它就像一台“相机”。然而它不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当海丝一号扫过特定区域时,它会不断地运动,运动的同时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拍摄,获取一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还只是半成品,海丝一号还会对这些影像进行“数字”合成,最终获得高清的遥感影像。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快速低成本发射和卫星模块化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微小卫星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发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目前,已发射的适用于海洋观测的C波段SAR卫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几吨左右,且成本高,研制周期长。
重量不到传统SAR卫星的十分之一
校方介绍说,厦大”海丝一号”的重量,大约为180公斤左右,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体重,不到传统SAR卫星的十分之一。
千万不要以重量来论英雄,正如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发展的那样,现在卫星也逐渐趋向于轻小便捷。校方介绍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它小,它可是千里眼,它的成像幅宽最大为100km,分辨率最高可达1m,同时它又是透视眼,可以穿透云层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
“海丝一号”要干嘛
海丝一号卫星可用于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
校方说,海洋科学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学科发展,如今已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号海洋科考船、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联合遥感中心及卫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台和重大设施。
厦大说,海丝一号卫星是厦门大学现有海洋观测能力从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
海天路基的海洋观测一体化
明年还要发射第二颗卫星
校方还透露,海丝一号卫星是“海丝”星座的首发星,该星座还包括将于2021年上半年发射升空的海丝二号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海丝”星座由厦门大学、天仪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拟协同更多合作单位发射多颗轻小型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目前,厦门大学正与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筹建海洋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对接国家和市场需求,通过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与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业合作等,助力“数字福建”、“生态福建”、“海上福建”、“数字中国”和“十四五”新基建建设。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9K--W6RYxLF6y9X11ms9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