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蓝色海洋共同体 | 人民日报解读山东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来源: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智慧海洋圈子订阅号   发布时间:2020-12-16 15:58:40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今年初,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以“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的增长极”为主题,胶东五市负责人近日齐聚北京,举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介大会。五市如何瞄准新定位,抓住新机遇,推进一体化新协作,释放一体化新势能?

微信图片_20201216155813.png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3版


新定位 优势叠加 价值凸显


同处胶东半岛,五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据2019年数据,3200多万胶东人民,在5.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了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42.2%,占沿黄流域九省份的12.1%。


胶东经济圈是我国对日韩开放的前沿、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交汇的重要区域,也是沿黄省份对上合组织国家重要出海口。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韩自由贸易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多个优势在此叠加。


“胶东经济圈既是山东和沿黄流域的龙头,也是南北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郭兰峰表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一方面促进胶东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人员、货物等高效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发挥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领先、开放程度较高等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国际海洋创新中心、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黄河流域开放门户。”推介会上发布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思路》,如此描绘未来。


新协作 协同联动一体化逐步形成


青岛市委市政府办公楼14楼的一间办公室,有些特别。9月初,这间办公室新挂上胶东五市地图,烟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潍坊市发改委区域协调发展科科长、威海市和日照市派来的业务骨干等来到这里集中办公。


5月7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召开,随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4市的市委书记先后带团到青岛考察谋划一体化发展路径。胶东经济圈创新创业、文化旅游等12个发展联盟相继成立,金融服务、行政审批、法治一体化等16个合作协议签署完成。眼下,从决策到协调,再到执行,青岛牵头胶东五市建立沟通对接机制。


在一体化发展框架下,如何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分工协作等方式,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


在郭兰峰看来,必须突破常规,创新区域协调机制。比如,相邻城市让渡部分权力,成立联合合作委员会;又比如,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的财税政策,实现区域内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配置。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建议,要破题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推进招商引资政策均等化,各级行政区自觉推进经济区的税收分享机制等。


“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互通有无。”推介会上,五市市委书记表示,加快以交通一体化降低资源要素流动的成本,以产业布局一体化打造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产业生态,以市场一体化提升资源聚集配置能力,以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区域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普惠共享,以对外形象一体化提升国际影响力,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发展。


推介会上,胶东五市成立1000亿元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同时签署胶东经济圈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合作备忘录、产教融合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7项合作协议,项目化、可实施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


新机遇 百姓获得感增强


11月26日,潍莱高铁正式通车,有助于打通胶东半岛至内陆腹地的便捷通道,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此外,潍烟、莱荣高铁已开始施工,文登至莱阳高速等多个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胶东一小时通勤圈建设按下加速键。


握指成拳的效应不断放大——据预测,到2025年,胶东经济圈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7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8000万人次……


一体化势能释放,百姓获得感增强——在全省首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新模式,签订养老服务、医疗保障合作协议……截至目前,胶东五市网上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机动车驾驶证异地申领、住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事项已全部实现。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协同,再到公共服务;从政府部门到商会协会,再到市场主体,胶东五市各方面的协同联动明显提速。


根据规划,胶东五市将全面建设高效率设施共同体、创新引领共同体、产业发展共同体、蓝色海洋共同体、绿色生态共同体、高水平开放共同体、高品质生活共同体等七个共同体——对标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胶东五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期待大家到胶东来,共享发展机遇,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同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王清宪说。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思路》发布


“建设好胶东经济圈,首要的就是画好面向现代化的蓝图。”12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介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主旨演讲中如是说。


当天的大会上,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邵光平发布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思路》。

微信图片_20201216155815.png

2020年,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全面起势的一年,也是“十三五”收官、谋划“十四五”的关键节点。透过这份规划思路,一幅更加清晰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发展图景铺陈开来。


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由胶东五市联合编制的《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系统谋划未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重点领域。


邵光平表示,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形成合作共识,对充分发挥胶东五市各自比较优势、凝聚发展合力,促进五市一体化发展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经济能级、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服务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点定位,勾画一体化蓝图


高点定位、高标谋划,勾勒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蓝图。


邵光平介绍,规划基于胶东经济圈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生态现状,分析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着眼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发挥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领先、智能制造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等特色优势,明确提出打造国际海洋创新中心、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黄河流域开放门户三大战略定位。


这是一组立足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定位,背后是胶东经济圈的雄心壮志,也是五个城市的独特禀赋与强硬底气。对此,邵光平一一进行了解析。


背靠三千里绵延的海岸线,胶东经济圈是海洋创新的高地,各类海洋高端人才、涉海高端平台位居全国、全球前列,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院士港等高端平台加快集聚,打造国际海洋创新中心,胶东经济圈蓄势待发。


着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胶东经济圈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如今更是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具备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双循环”中具备独特的“双节点”价值,胶东经济圈是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口,是东联日韩、西接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东方桥头堡,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有利于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当先锋、作示范。


以战略定位为指引,规划锚定了胶东经济圈2025年发展目标。初步确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打造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制高地、全面构建现代海洋经济新体系、基本建成国家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节点、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健全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六大发展目标。


优化布局,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是胶东经济圈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考量。


对此,规划将基于胶东经济圈国土(海洋)空间开发和保护整体现状和水平,强化胶东经济圈五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落位与协调布局,优化胶东经济圈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整体格局。

微信图片_20201216155816.png

构建新型的开放式的城镇空间格局与城乡发展网络,积极推动胶东经济圈与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城市协同联动发展,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联系,深度融入全省、全国和全球城市网络。


科学系统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增强胶东经济圈对新发展格局的融入和服务能力。


邵光平介绍,基于新发展理念,以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助推山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胶东经济圈将构筑“一核引领、轴带展开、湾区带动,网络共生”的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是指强化青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轴带展开”,是指依托交通轴、海岸带,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科学布局人口、经济承载空间,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湾区带动”,是指以胶州湾、芝罘湾、莱州湾为重点,推进青潍日、烟威同城化发展,培育壮大湾区经济。“网络共生”,是指通过交通网、产业网、生态网、服务网、数字网五大网络,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统筹谋划,构建七个共同体


一张蓝图绘到底,提速一体化进程。


从优势互补、统筹谋划的角度出发,规划明确了胶东经济圈的七个共同体任务。


共建高效率设施共同体。建设轨道上的交通圈,构建胶东“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四网融合、陆海联动、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通道,协同谋划跨区域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半岛”。


共建创新引领共同体。培育形成以青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搭建智能创新网络平台,构建区域科创走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共筑创新生态圈。


共建产业发展共同体。打造以青岛为龙头、湾区经济为带动、临港经济为支撑的经济圈产业功能布局。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产业、新一带信息技术、高端服务、医养健康等优势产业,加快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打造一体化产业生态网络。


共建蓝色海洋共同体。落实“海洋强省”战略要求,着手做好经略海洋的文章,统筹整合沿海区域产业资源。依托青岛蓝谷、青岛西海岸新区两大海洋创新载体,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科考平台三类海洋创新资源,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海洋生态保护、陆海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海洋监测四大体系建设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山东省港口集团、青烟日三大主要港口、威潍地区性重要港口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集群;依托青岛船舶与海洋工程、烟台海洋智造、潍坊动力装备、威海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威海及日照海洋生态牧场五大涉海产业集群打造海洋全产业链。


共建绿色生态共同体。严格保护拥翠凝碧的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以山脉、河流、海岸、海岛为骨架, 统筹推进“山海湾岛林田河”等战略性生态资源保护,构建“一心一带一屏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实施八大生态修复项目、六大联防联控措施、四大协同治理方案,突出生态环境联防共保。


共建高水平开放共同体。依托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烟片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各类高能级开放平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以深化与日韩合作为重点,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新机遇,拓展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高水平开放格局。


共建高品质生活共同体。围绕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构建多层级的生活服务圈,推进各类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发展,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规划的编制,为胶东经济圈擘画发展蓝图,发掘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面向未来,一个新的增长极正在黄渤海畔加速崛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NnO_UGAjbxP79VAteiF98A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