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上“开学第一课”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由此,牵出17年前张桂梅老师与中山大学刘昕教授之间一段“爱心接力”的感人故事。
62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市,十几岁时随支边的姐姐到了云南,现在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多年来,张桂梅用高尚的师德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将伟大的母爱无私奉献给了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她身患癌症,一年中进行了两次大手术;后来癌细胞转移,整个后背、前胸和胃部都疼痛难忍,声带也关合不上,天天吃止痛片。连走路都东倒西歪的她,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每天微笑着走上讲台。
她没有孩子,丈夫也过早离开了人世,可她把每一个学生和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在华坪的11年里,她资助了几十名学生,做了83个孤儿的“妈妈”,前后捐款45万多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顿好菜,穿一件新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等荣誉。
2003年,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百名知名教师座谈会上,张桂梅的发言与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周美龄教授。她立即电告她的学生刘昕教授,请他设法帮帮张老师。刘昕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首席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微生物药物工程第一线,取得了几十项重大研究发明成果,是国家发明奖的获得者。当他了解到张桂梅的不幸遭遇和她面对病痛折磨仍顽强工作时,刘昕感动了。他主动给张桂梅打电话了解病情,为她制订了专门的康复方案,并无偿向她提供他发明研制的药品。
接到刘昕寄的药品,张桂梅哭了:“我做梦也想不到,今生我会吃上这么昂贵的药。我为社会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却得到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关爱。”云南省教卫科工会统计,到2006年9月,刘昕及同事们默默为张桂梅捐赠的药达20多万元。每当张桂梅的“药”吃完了,常能及时收到中山大学的包裹,邮政局的人都知道,救命药又来了。他们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将包裹送到民族中学。
2007年1月24日,张桂梅在给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长达16页的信中说:“我会把这种关怀带给孩子们,让它变成春风化作春雨,让山里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这无私的雨露的滋润。”张桂梅还将她获得的30万元的“兴滇杰出人才”奖金全部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并积极筹办办“贫困女子高中”,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
2007年2月26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汪林仙、广东省教育工会主席詹必富(全委常委)、广东省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田利香(全委女工委员)在中山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罗永明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看望刘昕教授和他的同事,同时送上张桂梅老师的信,感谢刘教授3年来无偿提供“学者灵芝”产品,使身患癌症的张老师身体有所好转。3月22日,汪林仙又专门致信刘昕教授,表达她的敬意。
据云南省教卫科工会统计,2006年9月之前,刘教授和他的团队为张桂梅捐赠的药品达20多万元。刘昕教授对张桂梅无偿援助一事从未对外透露,直到近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向中大发来感谢信,并亲临中大生科院给刘教授送来张桂梅的感谢信时人们才知晓此事。
2007年3月25日,光明日报以《中大教授献爱心不留名》为题,对这一事情进行报道称,一边是云南乡村的女教师,一边是广东的大学教授,两位素昧平生的人民教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善良和师德的伟大,谱写了一段从丽江华坪到岭南广州“爱心接力”的佳话。
面对来人感谢和媒体采访,刘昕教授显得很平静。他说:“这是一个学者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孩子。我虽然没有见过张桂梅老师,但她高尚的师德,伟大的母爱令人感动。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和张老师比起来,微不足道。”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bj.ieaschina.org/content/details_30_24262.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