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牡蛎礁 | 中国天然牡蛎礁分布及现状

来源: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发布时间:2020-04-10 17:18:26 
拯救牡蛎礁

为推动国内牡蛎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推出“拯救牡蛎礁”系列文章,分别介绍全球牡蛎礁退化危机、国内牡蛎礁现状、牡蛎礁修复案例、牡蛎礁修复技术和牡蛎礁监测方法。系列文章内容暂定7期,欢迎关注这一领域的各位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85%的牡蛎礁已经退化消失,而我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历史上我国沿海应有着丰富的牡蛎礁资源,然而受过度采捕、水体污染、海岸带开发等因素影响,牡蛎礁这一海岸带栖息地也面临危机。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调查和数据,国内牡蛎礁的分布、现状和受威胁程度多处于未知状态,这对牡蛎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开展国内牡蛎礁现状调查、开发修复技术、开展修复项目试点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将极大促进这一宝贵资源的全球保护与修复。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22.jpg

牡蛎礁   摄影:Ian McLeod































































































































































































































































国内天然牡蛎礁分布



牡蛎礁(oyster reef)是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生物礁, 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河口和滨海区;除为人类提供鲜活牡蛎以供食用外, 牡蛎礁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包括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防止岸线侵蚀等(Jackson et al, 2001;全为民等,2006)。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35.jpg

中国牡蛎栖息地分布(图源:TNC)


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海区的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有着广泛分布。由于国内对牡蛎礁的关注较少、文献资料有限、科学研究相对缺乏,根据有限的相关文献资料,我国现已知的牡蛎礁主要分布于天津大神堂(房恩军等, 2007)、江苏小庙洪(张忍顺等,2004a;全为民等,2012,2016)、山东莱州湾(耿秀山等,1991)、福建深沪湾和金门(俞鸣同等,2001;姚庆元,1985)。


然而,随着近年与国内专家的交流和访谈,从渤海湾到南海应均有牡蛎礁分布,但多数礁体的分布和生存现状不明,亟需开展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估。特别是为牡蛎养殖长期供苗的天然牡蛎苗种区,作为重要的牡蛎栖息地,区域内极大可能也分布着一定规模的天然牡蛎礁,如广西钦州、福建莆田、广东台山、广东珠海、广东湛江等地(李辉尚等,2017)。































































































































































































































































国内部分天然牡蛎礁生存现状



牡蛎礁是全球退化最严重的海洋栖息地之一,中国也不例外(Beck等,2011)。2000年以后,相关部门对天津大神堂(范昌福等,2010;孙万胜等,2014)和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张忍顺等,2004a;全为民等,2012,2016)的生存现状开展过几次调查。2000年初和2013年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受海岸带开发、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影响,过去10年间这两处牡蛎礁均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下文将对天津大神堂、江苏小庙洪、山东莱州湾的天然牡蛎礁进行分别介绍: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43.png

全球牡蛎礁生存状况评估 (图源:Beck等,2011)


1、天津大神堂牡蛎礁(郭占峰,2003; 房恩军等,2004;房恩军等,2007;范昌福等,2010;孙万胜等,2014;殷小亚等,2015) 

大神堂牡蛎礁现存于天津大神堂村以南5m水深处的潮下带海域内,主要由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构成。这片海区曾是重要的贝类栖息地,除牡蛎外,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扇贝、毛蚶等贝类资源,一直是当地渔民赖以为生的贝类渔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高强度、规模化地采捕,扇贝和海螺等贝类资源日渐枯竭。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牡蛎开始成为主要的采捕对象。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6年间通过拖网累计采捕的牡蛎量达10万吨。受长期拖网捕捞、海岸带开发的主要影响,这片牡蛎栖息地严重退化,面积从2000年初的35km²到2007年已不足30km²。2006年和2013年对牡蛎礁进行的水下声呐调查显示,保存良好的礁体面积也从3 km²减少至0.6km²。为限制海洋开发活动对大神堂牡蛎礁的影响,2012年12月原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2、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张忍顺等,2004a;张忍顺等,2004b;全为民等,2012,2016)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位于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小庙洪海域,是我国现已知仅存的面积最大的潮间带天然牡蛎礁。蛎岈山牡蛎礁区总面积3.55km²,礁体由2种牡蛎组成且分层明显,暴露出的礁体剖面显示,礁体下部为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壳高约10-15cm,礁体表面为一层活的熊本牡蛎(C. sikamea),壳高约3-5cm。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45.png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  摄影:刘青/TNC


2013年调查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由750个潮间带礁体斑块组成,礁体总面积约为20万m²;与2003年相比,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全为民等,2016)。牡蛎礁退化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海洋开发活动导致的海域环境发生变化和泥沙淤积。2006年,为保护牡蛎礁资源,原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2012年更名为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


3、山东莱州湾牡蛎礁(耿秀山等,1991;Beck et al.2009)据文献记载,山东莱州湾内有4处河口发育有牡蛎礁,其中以淄脉沟口和小清河口的牡蛎礁规模最大,由长牡蛎C.gigas)和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构成。然而,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受黄河入海口泥沙扩散和平均海面升降变化的主要影响,以及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的近一步影响,两河口牡蛎礁不断向海延伸生长的同时,向河口侧的牡蛎礁也在逐渐死亡。20世纪80年中后期的调查显示,淄脉沟口死亡礁体面积约0.89km²,仅在向海最外侧存活有0.17km²牡蛎礁;小清河口存活的礁体面积为0.2km²。近30年由于缺乏系统性调查,莱州湾内牡蛎礁的生存现状尚不清楚。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47.png

天津汉沽大神堂海域投放牡蛎壳包,修复牡蛎礁
(来源:水产养殖网)


近几年,天津大神堂和江苏小庙洪等地利用牡蛎壳包开展了一些修复行动(水产养殖网;全为民等,2017),但长期修复效果未见后续评估研究。


历史上我国有着丰富的牡蛎礁,为我国水产品和渔业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源,由于牡蛎多分布在水深不超过5米的近岸,这些地方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很多牡蛎礁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国内牡蛎礁的分布、现状和受威胁程度均是未知状态,这对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从国际研究来讲,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牡蛎礁调查、修复技术、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这些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我国自己的牡蛎礁现状调查和研究,并对受损的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充分发挥牡蛎礁在净化水体、养护渔业资源和防护海岸带上的生态效益。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48.png

美国切萨皮克湾哈里斯溪内修复的牡蛎礁
(图源:NOAA切萨皮克湾办公室

微信图片_20200410171649.jpg

除为人类提供鲜活牡蛎以供食用外, 牡蛎礁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

摄影:© 2011 Beth Maynor Young



参考文献:

1.      Jackson J B C, Kirby M X, Berger W H et al, 2001. Historical overfishingand the recent collapse of coastal ecosystems. Science, 293: 629637

2.  全为民等.2006.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生态学杂志

3.  房恩军等.2007.渤海湾活牡蛎礁及可持续利用.现代渔业信息

4.  张忍顺等.2004a.江苏省小庙洪牡蛎礁生态评价与保护初步研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耿秀山等.1991.现代牡蛎礁发育与生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中国科学

6.  俞鸣同等.2001 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成因分析. 海洋通报

7.  姚庆元.1985.福建金门岛东北海区牡蛎礁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台湾海峡

8.  李辉尚等.2017.中国牡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鲁、闽、粤、桂四省区的实证分析.海洋科学

9.      Beck et al. 2011. Oyster Reefs at Risk and Recommendations for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BioScience.

10.郭占峰. 2003. 汉沽大神堂外海贝类资源增养殖探讨. 天津水产

11.房恩军等.2004. 天津市大神堂贝类保护区贝类资源本底调查报告. 天津水产

12.范昌福等.2010.渤海湾西部浅海区活牡蛎礁调查结果及资源保护建议.地质通报

13.孙万胜等.2014. 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河北渔业

14.殷小亚等.2015. 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及管理对策.海洋湖沼通报

15.张忍顺等.2004b.江苏小庙洪牡蛎礁海洋地理环境及自然保护价值.《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

16.全为民等.2012.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海洋与湖沼

17.全为民等.2016.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生态学报

18.  Beck et al.2009. Shellfish Reefs at Risk: A Global Analysis of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e Nature Conservancy, Arlington VA. 52 pp.

19.全为民等.2017.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恢复工程的生态评估.生态学报

20.水产养殖网: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78632.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KbgzA7e7ABt2X3Fw2fYg3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