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循环经济的滨州样本,打造闭环式海洋经济绿色产业链
支点,不可或缺。从某种程度上说,滨州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对当地而言,就是一个支点。当地政府希望,它能与鲁北化工、高端铝业、海忠软管、海城生态科技等众多企业一起,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打造一条闭环式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链条。
而这对于目前亟须突破、交出满意经济答卷的滨州而言,意义非凡。
◥滨州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6月份一期可建成投产。
明年6月一期将建成
每日淡化产5万吨水
初冬的滨州,城区显得很安静。然而,位于鲁北高新区大唐东路以东、鲁北中路以北的建设工地却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山东碧水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资8000万元,占80%股份;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以土地作价2000万元,占20%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鲁北集团拥有5000名员工和200亿元固定资产,横跨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坚持以膜技术解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及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已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在国内已拥有超过100个PPP合资公司及项目。
一众项目中,位于滨州市无棣县的鲁北碧水源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系其中一个。数据显示,占地77亩的这一项目拟投资10亿元。
据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凯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一期5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投资约4.2亿元,主要建设取水池、取水泵房、中间水池、超滤反冲水池、海水淡化车间、加药间、送水泵房等设施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我们预计2020年6月底全面建成达到通水条件,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1.5亿元,新增税收3700万元。”徐凯说。
创税并非重点。当地政府一名官员坦言,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靠膜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等系列问题的项目,一旦建成,将向鲁北高新区内各工业企业集中提供高品质的海水淡化水,满足园内各企业的用水需求,“这不仅能够解决园区淡水缺乏问题,还能极大改善园区环境、节约企业成本,符合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借助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东风,一个“向大海要淡水”的谋划就此形成,并渐次推进。
缓解企业用水难题
节约用水成本
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记者在滨州多方调查获悉,上述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在滨州,你会看到更多。”滨州当地政府一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这样表示。徐凯也表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滨州持续深耕。
政企合力推动“海水淡化”项目的背后,是当地水资源的匮乏。以坐落于无棣、位于黄河供水末梢的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项行业内的专业数据显示:当地淡水资源贫乏,地表淡水全县平均径流量为1.1亿立方米,特枯年份仅121万立方米。而地下淡水藏量甚少,底界面埋深4-40米,分布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7.9%,这其中,宜井面积仅为72.3平方公里,且较为分散……
“有限的供水,再加上日趋高涨的产水成本,我们鲁北高新区内的不少企业叫苦不迭。”上述官员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实地调查获悉,目前,鲁北高新区各大企业的工业用水水源为市政水库给水,在黄河供水末梢水资源相对匮乏的不利条件下,一些企业自行设置纯化水站,制备纯化水以满足企业内部生产需求。不仅制水成本相对较高,制水站分布零散,而且制水工艺过程中的能耗、药耗及次级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将更为突出,以至于“水资源问题将严重制约鲁北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在当地达成共识。“预计到2030年,我们这一开发区内的从业人口将达到10万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届时,对水、热的需求肯定会大幅度增加,矛盾将更为显著。”这名官员说。
而另一方面,当地又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水资源丰富。在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的当前,以前述海水淡化项目为例,“我们利用热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并配合提溴,成本优势明显。”徐凯说。
他表示,未来,随着项目实施完成与渐次落地,他们将向鲁北高新区内各工业企业,集中提供高品质的海水淡化水,在满足园内各企业用水需求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融入当地产业链条
将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这是一个支点。”滨州市上述官员表示,且不可或缺。他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扼山东北大门、地处“两区两圈”叠加地带,又亟须突破的滨州而言,意义非凡。
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支点来撬动“循环经济”的巨大板块。随着上述支点的示范带动与渐次推进,其将与鲁北化工、高端铝业、海忠软管、海城生态科技等众多企业一起,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打造一个“水养电盐化材”闭环式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链条,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以正在建设的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的上下游为例,徐凯及前述官员介绍,鲁北集团利用海水作为发电机组的循环冷却水,发电过程中,机组产生的余热加热海水,一部分进入当地的养殖场做对虾等“反季节养殖”,而另一部分热水可进入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进行海水淡化。热海水不仅为淡化项目冬季淡化海水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剩下的高浓度海水还能被送入当地盐场。
此外,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灰渣、脱硫石膏等,可制成大量的建筑材料。制盐的母液进入化工生产程序,生产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市场紧缺的化工产品。
这样的观点被山东海城生态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杜锐证实。他说,目前其所处的养殖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冬季反季养殖成本高,另一个则是渤海整体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
而随着前述海水谈化这一项目的推进与落实,他们关注的这些问题将有望被解决。
滨州海洋产业配套项目陆续落地
海忠软管生产的海底软管。
在滨州,循环经济并非是一个新话题。为打造这个集“水养电盐化材”为一体的闭环式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产业链条,相关的产业配套项目也在持续跟进,并渐次落地,位于滨州市无棣县西港的海忠软管是其中的一个。
记者获知,全名为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的这家企业成立于2007年9月,是中国首家、全世界第八家专业生产海洋柔性复合软管的企业。
据悉,目前这家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软管专利20余项。“我们研发的海洋柔性复合管道是传统钢质管道的升级产品,与传统钢质管道相比有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腐蚀性,且具有施工时间短,使用寿命长、维护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该企业一名张姓生产负责人表示,主要应用于南海、渤海、台湾海峡以及东南亚、欧美地区的海上油气田。
“我们对海忠软管的考量是,海忠软管不仅仅是海忠软管……”滨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在海水淡化已成大势的当前,该企业有着更为深层的使命,即为滨州、山东乃至国内的海水淡化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项目提供管道支撑。
这折射出当地更深层的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考虑。伴随着越来越多诸如海忠软管这样的项目在滨州落地,事关“循环经济”的话题热度再升。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冯冬宁时培磊赵旭李海涛通讯员张振华郑少宝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Economics/1/71622.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