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立体监测,带您近距离了解如何抗击绿潮灾害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11-05 17:00:39 
 自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灾害在黄海海域连年暴发,对山东、江苏沿岸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重要影响。每年夏季,受浒苔影响的地区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浒苔进行收集、打捞和处理。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从浒苔成因、监测、预警等多方面入手,早发现、早预警、早监控、早处置,积极有效应对,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浒苔治理攻坚战。


微信图片_20191105165921.jpg


  今年,北海局累计投入人力1000多人次,组织开展船舶监测13个航次,航程5294海里,无人机监测36个架次,车辆陆岸巡视150余辆次,行程2万多公里,处理卫星遥感数据252景,制作发布各类监视监测和预测预警报告680余期,及时通报绿潮灾害信息,为地方政府开展灾害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降低了绿潮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了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绿潮持续时间史上最长


  从4月23日,北海局船舶首次在江苏省如东海域发现零星浒苔。5月22日,卫星遥感发现浒苔绿潮进入北海区海域。5月底~6月初,浒苔绿潮开始影响山东省近岸海域,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迅速增大。6月10日,浒苔绿潮在北海区分布面积大于1.5万平方公里,北海局启动绿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6月17日,浒苔绿潮达到最大分布面积55699平方公里。6月24日,浒苔绿潮在北海区分布面积26573平方公里,北海局启动绿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6月27日,浒苔绿潮达到最大覆盖面积508平方公里。


  7月下旬,浒苔绿潮进入消亡阶段,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迅速减小。8月5日,浒苔绿潮在北海区分布面积低于2.5万平方公里,绿潮灾害应急响应等级由二级调整为三级。


  8月16日,浒苔绿潮在北海区分布面积已低于1.5万平方公里,北海局终止绿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9月15日,卫星遥感最后一次发现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约40 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 0.02 平方公里。


  随后船舶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均未发现浒苔绿潮分布,北海局于9月25日结束浒苔绿潮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


  北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比2008年~2019年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发展情况,今年黄海浒苔绿潮呈现5个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从4月23 首次发现,至9月15日最后一次发现,共持续146 天,其中消亡期近60天,均为历史最长。二是分布面积大。最大分布面积为 55699 平方公里,仅次于 2009年和2016年。三是打捞处置量大。山东省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日照市累计打捞清理处置浒苔180多万吨。四是漂移方向北偏东。先影响威海市、烟台市近岸海域,后影响青岛市和日照市近岸海域。五是受台风影响明显。8月10日~13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威海市、烟台市附近海域的浒苔绿潮迅速减少;苏北浅滩外围北部和山东南部海域浒苔绿潮分布面积反而有所扩大,维持在 6000~8000 平方公里,9 月初迅速减少。


多举措抗击浒苔


  自2008年起,为抗击黄海浒苔绿潮灾害,北海局建立了完善的绿潮应急常态化工作机制,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海洋站建立了立体化、全天候绿潮监测预警体系,全面监控浒苔绿潮发生、发展,开展漂移预测并及时通报信息。


  今年3月初,北海局启动浒苔绿潮早期监测,及时发现浒苔绿潮和马尾藻变化情况,切实做到浒苔绿潮早发现,早预警。


  北海局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对浒苔绿潮进行加密监测,通过高分辨卫星和低分辨率卫星相互结合,可见光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相互补充,准确监视了浒苔绿潮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今年浒苔绿潮影响期间,北海局共解译各类卫星遥感数据252景,制作《大型藻类卫星遥感(可见光)监测信息快报》193期、《大型藻类卫星遥感(微波)监测信息快报》30期;融合卫星遥感、船舶、无人机、陆岸巡视等监测信息和数值模拟信息,制作了浒苔绿潮综合分布图100期。


  浒苔绿潮进入北海区后,北海局派出船舶开展监测,对近岸边缘线、密集分布区等重点监控海域浒苔生物及水质进行监视监测,掌握了浒苔生物生长、分布状况,准确预测浒苔发生、发展趋势和已暴发浒苔的消长趋势。北海局在断面调查、浮标维护等任务中,兼顾浒苔绿潮监视监测,提高了监测的工作效率。


  浒苔灾害影响期间,北海局累计开展船舶监视监测13个航次,航程5294海里,设立监测站位143个,采集分析样品420个,编制《绿潮灾害应急监测快报》14期。


  同时,北海局充分发挥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视野广、分辨率高的优势,开展近海和海岸带浒苔绿潮无人机监测,更准确地掌握局部区域内浒苔分布形态、密度和范围。北海局累计开展无人机海上监测8天,海岸带监测4天,飞行36个架次,编制《无人机浒苔灾害应急监测工作报告》9期。


  此外,北海局还发挥沿海海洋站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组织成山头、石岛、文登、乳山、千里岩、小麦岛、日照、岚山等海洋站,开展海洋站周边海域定时定点监视和海水浴场等重要岸线的陆岸巡视,掌握沿海浒苔绿潮分布情况。共出动车辆150余辆次,行程2万多公里,获取现场监测图片近万张,编制《绿潮岸边巡视情况报告》300多期。


  为精准预测绿潮发展情况,北海局在青岛外海布设1个长期业务化浮标,投放13个表层漂流浮标,获取现场观测数据,优化数值漂移预测模型,提高漂移预测精度。北海局综合水文、气象资料,利用数值模拟开展未来3天黄海海洋环境预报和浒苔绿潮漂移预测,制作漂移预测图,发布预测预警信息,预测浒苔绿潮对养殖区、浴场等环境敏感区可能造成的影响。其间,北海局共编制《大型藻类预警信息》108期。


  北海局还编制了《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监测预警会商业务规定(试行)》。在监测预警工作中,北海局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东海监测中心进行卫星遥感解译会商;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进行海洋动力条件、漂移方向及面积变化的趋势预测会商,保证了监测预警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6 月 5日起,北海局正式启用海洋生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公众平台,及时汇总各方信息,开展综合分布和漂移预测预警,及时将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给相关部门实现了预警监测数据 “一张图”。


开展浒苔生长消亡研究


  近年来,为解决浒苔生物量量化监测难题,北海局组织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开展浒苔生物量监测技术攻关。北海监测中心自行研制了适用于漂浮浒苔定量监测的测量框、定量采样网具等专业工具,较准确地测量了漂浮浒苔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研究建立了不均匀分布状况下区域漂浮浒苔平均生物量观测方法。


微信图片_20191105165926.jpg

浒苔打捞取样现场。


  北海监测中心加强浒苔绿潮生长、消亡机理和规律研究,根据浒苔绿潮进入中后期的特点,联合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开展青岛近岸海域浒苔微观繁殖体、下沉浒苔、登陆浒苔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研究。


  北海监测中心在青岛近岸海域设置5个固定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外业调查,采集了表层水、中层水和底泥样品,对样品中的孢子、配子等微观繁殖体进行培养,开展藻体分子生物学鉴定。


  在4个航次5个固定站位沉积物采样调查中发现,仅20%的站位中有少量的浒苔。下一步,北海监测中心将开展下沉浒苔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期找到能够促进浒苔下沉降解的功能菌。


  针对岸滩登陆浒苔,北海监测中心开展了3次海岸带外业调查,并在青岛市即墨区草岛选取一处人为干扰相对较小的登陆浒苔区,开展其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研究。


  为应对持续暴发的黄海浒苔绿潮灾害,北海局将继续完善浒苔绿潮防控工作机制,优化生态动力学和漂移预测模型,提高预警监测准确度,加强浒苔绿潮繁殖生长消亡规律研究,探索浒苔防治和灾害防控方法,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S35Utx6V-IxEFTJpVDV6d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