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一)世界海洋科技态势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l986年美国提出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把发展海洋科技提到全球战略的位置,宣称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保持并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全国研究会和海事分会共同拟定了题为“90年代海洋学:确定科技界与联邦政府新型伙伴关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美国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探讨了21世纪美国的海洋政策,提出了充分发挥海洋在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作用问题。l990年3月英国政府也公布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6个战略目标,优先发展对实现海洋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的海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1990年初,日本政府公布了“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的规划设想。这个到2000年的海洋开发规划设想,也提出着重开发海洋高技术和新技术,以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地位。日本把海洋技术列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l2项高技术之一。法国制定的海洋科技“1991—1995年战略计划”,旨在通过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加强本国在海洋方面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海洋科技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核心。
当前,海洋科学和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新观点、新理论大量涌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新的海洋技术体系正在形成,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
在海洋科学方面,海洋物理学已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研究,从研究局部海区变化发展到研究全球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关系。大洋涡旋的发现,改变了大洋环流的传统观念,这是20世纪70年代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大洋涡旋的研究,推动着海洋预报、大洋环流理论及气候模式论的发展。今后将重点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及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质学是近20年来成果最显著的领域之一。在基础理论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理论、海洋沉积学等都取得新成绩,提出了新见解。特别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使长期悬而未决的海洋起源问题得到解决。在应用科学方面,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海底金属矿床成因等研究有了新进展。今后将把大洋地壳、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区域的地质现象、过程和机制作为深入考察和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海洋化学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美国侧重深海远洋和从全球角度进行海洋化学研究,而日本更重视实用海洋化学的研究。当代海洋化学家为从化学观点了解海洋环境以及定量预测海洋环境受到扰动(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后果,已采用现代的新型分析设备,研究产生海洋化学特性的过程和机制。今后,海洋化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是海洋污染及有机物质在海洋中的循环等。
海洋生物学基本上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分析和预测研究。当今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主流是海洋生态系统。近20年来,较深入地研究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对系统内各营养层间能量交流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动力学分析,使得能够建立预测数量变化趋势的数学模型。今后将重点研究海底热液裂口周围的生物群落,以揭示生命的起源,并对海洋生产力、海洋生物增养殖进行广泛研究,以解决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在海洋技术方面,尤其引人瞩目的是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已进入成熟应用阶段。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是美国1978年发射的SEASAT-1,这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海洋环境探测进入了空间遥感时代,这是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利用卫星进行海洋遥感探测,不受天气、海况的影响,可实现快速、同步、大范围、连续的海面监测,具有海面现场探测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可获得海面地形、海温、海水、海洋近表层浮游植物色素浓度等参数。它不仅能为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预报提供大量信息,而且可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监测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海洋立体监测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美国、日本、法国等已发射10颗海洋卫星。l991年欧洲空间局发射的ERS-1卫星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海洋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它增进了人们对海岸带和全球海洋过程的科学认识,为海洋开发提供各种海洋环境参数,使海洋开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海洋生物技术是以海洋生物为主要对象,并与其他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生物技术体系。它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开发海洋生物等资源方面已展现出巨大潜力。海洋生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技术,被看做是海洋经济起飞的希望。目前其主要发展方向是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开发、海洋生物性别控制技术开发、海洋医药开发等等。早在1987年美国就制定了海洋生物技术计划,1988年相继成立了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机构和从事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目前,美国在转移鱼类生长激素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把虹鳟鱼的生长激素基因移植到鲇鱼体中,使养殖周期缩短了半年;应用重组DNA技术,使鲍鱼产量提高了25%。日本通过细胞工程育种研究,明显提高了各类珍珠的成珠率。今后,海水增养殖,海洋生物代谢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将是国际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三大热点。
深海采矿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这类技术已基本成熟。通常深海采矿技术由集矿、输送和采矿船3部分组成。较经济实用的采矿办法有3种,即水力提升法、空气提升法和连续链斗法。日本1989年宣布开发成功了可在5000米深水处作业的液压提升式深海锰结核开采系统。德国也研制成功了包括集矿、提升、控制和加工的锰结核开采系统。英国正在开发日提升矿石10000吨的气压提升法。另外,1990年芬兰和前苏联合作研制作业水深可达6000米的采矿深潜器。法国研制出PKA2—6000的深海采矿潜水器,可在6000米深的海底高速采矿,作业完毕能自动返回海面。90年代,将以提高开采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目的,改进和完善开采设备。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包括钻探和开采两方面。海上的钻探技术,在100米水深内多采用自升式平台,而超过l00米水深则采用半潜式平台或钻探船,有的船还配备动力定位系统,能在更深的海域作业。海上油气开采技术,大油田采用固定(着底)式采油平台,在深海作业中还采用一种新型的张力腿平台,作业水深可达520米。近年又设计了一种海底采油系统,把生产井口装置安装在海底进行生产,通过管道运输石油。目前处于200米以内水深海域的6500座海上平台,90年代将大部分移到水深200~350米的海域,并逐步向l000米水深的深海转移。许多国家还在设计建造可在更深海底使用的采油系统,并配有水下机器人和遥控潜水器。2000年在深海油气开发中将会普遍采用海底采油系统。
水声技术弥补了电磁波在水中衰减快的不足,作为海底探测的主要手段,已经在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研究出的Hydrosweep多波束声呐,使扫描波束由l6个增至59个,可测出海底30英尺(1英尺=0.304 8米)高的隆起及其坡长、斜率等数据。侧扫声呐以1989年英国推出的Gloria Mark-3最先进,最大测距30千米,最大测深5000米。1990年美国曾租用这种声呐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海底测量。测深侧扫声呐是一种海底探测新设备,英国、挪威、美国分别开发出了新产品。目前,水声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海洋水声层析技术,这是一种迅速、同步观测广阔海域立体空间的高技术,即通过在海洋中布设多个声源和接收机,测量由声源产生的声音传到各个接收机的时间变化,采用反演技术获得这种时间变化的重现图像,再把这种图像与相关的海洋物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编制出所测水层内的海洋三维图像。90年代在水下声源、声传播时间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反馈技术和方法以及适时资料传递技术方面会有所突破,21世纪初可望进入实际应用。到那时,与卫星遥感、海洋浮标网相结合,会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
海洋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输、接收和处理技术。现代海洋监测系统的发展,使海洋环境信息量成百、成千倍地激增,在传输、接收和处理方面,广泛采用电脑等高新技术,开创了海洋信息技术的新局面,如美国和法国合作研制的ARGOS系统,用于传输和处理由卫星、浮标、调查船上采集到的海洋信息。由于ARGOS系统能准确可靠地传输、接收和处理遥远的、资料稀少海域的海洋信息,所以在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计划、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计戈Ⅱ等大型的国际合作海洋调查中广泛应用。
海洋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目前的研究热点是海洋热能发电技术,它是利用海洋表层和深层的温度差,把用蒸汽作工质驱动涡轮机带动发电机的发电技术。美国经过l0年研究之后,于1979年建立了一个50千瓦的小型海洋热能试验发电站,目前正在建设一个4万千瓦的这种发电站。日本继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2个小型海洋热能电站之后,于1990年在冲永良部岛又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热能发电站。此外,法国、芬兰、比利时也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技术。l995年将建成6座5万千瓦的海洋热能发电站,到2010年,全世界将有1000多个海洋热能电站投入运行。可见,海洋热能电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潜技术是海洋研究开发的共用性复合高技术,是海洋开发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竞争的焦点。它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及能源技术等。20世纪70年代海洋油气开发热促进了深潜技术的大力发展。1988年全世界载人深潜器184艘,无人深潜器即水下机器人958艘。目前水下作业主要以载人深潜器为主,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已相继开发成功了6000米级载人深潜器。但由于水下作业的深度不断增加,从经济、安全考虑,无人深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l990年美国从事各种深潜研究开发的机构有36个,主要由国防部投资,大部分研究开发项目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深潜器。第三代深潜器是智能水下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进入实验阶段,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研制成功了有伸缩机械足、可在凹凸不平的海底作业的昆虫式水下机械人和可在水下进行电缆维修和渔业生产的机器人。1990年起又投资46亿日元,研制1万米级无人深潜器。另外,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荷兰也正在开发使用无人深潜器。无人深潜器将是21世纪深潜技术开发的方向。
(二)国内海洋科技现状
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科技面向海洋开发和经济建设,工作重点从以往的基础性调查研究,转向以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为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海洋科技战线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共有500多项。成功地开展了数次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调查活动;完成了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海洋信息自动查询系统、膜法水处理技术和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海洋石油钻探、海港工程、海水增养殖、深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完成了海洋功能区划,制定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等。这些不仅促进了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管理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我国海洋科技水平,缩短了与世界海洋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物理海洋学方面,我国的海洋学家在大量研究中国海及邻近大洋水文和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潮汐预报、风暴潮预报、海浪预报和海流模式以及海洋和大气流结合的数值模式等,都获得重大进展。如风暴潮数值预报方法研究及预报产品的统计检验和模式性能的动力检验方案与客观标准,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海流研究方面,开创性地发现了东海北部中尺度冷涡和南海暖流,推动了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发展。
在海洋地质学方面,我国在河口及其三角洲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珠江、长江、黄河这3个三角洲的水动力条件、沉积序列模式和第四纪地层划分以及海陆第四纪地层对比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对近海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成果,已出版《渤海地质》、《东海地质》、《黄海地质》系列专著,提出了衍生沉积的陆架地质学新理论,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陆架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更新了一些传统观念。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活动,是人类探险史上的创举,采集到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南极冰雪样品,填补了国际冰川学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冰川学研究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海洋生物学方面,重点研究了中国海及邻近大洋的海洋动物分类区系、海洋生态系、海洋动植物形态和生活史,在我国首次发现了许多浮游植物和动物品种及一些新品种。特别是对藻类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在人工养殖海藻、藻类蛋白攻关、细胞工程等基础理论与养殖生产结合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海洋声学方面,开展了海洋水声物理特性及声传播规律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取得各种典型水文条件下的传播衰减、混响强度及海洋环境噪声数据,提出了一些浅海声场理论。在浅海声传播损失数值预报研究方面,采用创新的计算方法和16位微型计算机,在数秒时间内便可得出符合实况、满足需求的浅海声传播损失数值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海洋调查研究从近海走向了大洋。继l958-1960年全国第一次近海综合调查之后,1980-1986年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8年又开始对全国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资源进行为期5年的大规模综合调查和开发试验。完成了中美海气联合调查,成功地进行了中日黑潮合作调查、太平洋锰结核调查、南海南部综合调查、南极及南大洋考察,建立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并在南沙永暑礁上建立了具有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的南沙海洋站。90年代参加了正在实施的世界大洋环流试验计划,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洋学研究计划。中国的海洋学家及有关的科学家将为实现世界大洋环流试验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采取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针,使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就总体看相当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水平。在勘察技术方面,应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钻井技术,其丛井斜井的速度快、质量好,已跨人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我国自己设计建造各种浅海石油平台8座。l990年,与美国合作建造并安装了惠州21--1深水导管架,并在渤海油田建造浮式生产储油轮。
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方面,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海带、裙带的体细胞和单倍体育种,培育了“单海1号”海带新品种。80年代又进行了裙带、海带的体细胞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海洋动物的生物技术研究如牙鲆、牡蛎、扇贝、鲍鱼和对虾的三倍体诱发,对虾雌核发育的诱导以及对虾精荚移植的成功、虹鳟细胞株的建立、激光诱导鱼卵细胞的融合等都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代谢产物开发方面,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工业,建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紫菜生产工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了一批藻类蛋白饲料。在海洋药物开发及保健食品研制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如藻酸双酯钠(PSS)、人造皮肤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我国深潜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深潜技术的开发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那时仅能研制拖曳式潜水器。80年代开发出系列无人潜水器和深潜救生艇。1990年又开发出观测型无人遥控潜水器和深潜救生艇。目前,正在进行高强度型水下机器人研制工作,计划l995年完成。
但是,应该看到,在总体上,我国海洋科技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专家估计大体要落后l0~15年,特别是高新技术更落后,不少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关键技术尚未过关。由于受海洋开发技术落后的制约,我国海洋产业,尤其是新兴海洋产业规模还很小,水平还很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即使是已开发的资源,效率也很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存在。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世纪,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向海洋进军的今天,我们要建设“海上中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特别是海洋高新科技,走“科技兴海”的路子。
(一)“科技兴海”的指导思想
海洋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海上中国”的总目标,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坚持以海洋综合开发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为中心,充分发挥海洋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加快海洋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远抓基础研究,近抓开发推广,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海洋传统产业现代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海洋产业国际化,形成以陆带海、以海兴陆、海陆并举、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为建设“海上中国”提供科技保证。
实施“科技兴海”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综合性强、技术密集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特别要做好4个结合的文章,即做好研究、开发与推广如何结合的文章,做好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结合的文章,做好综合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文章,做好自主研究开发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文章,以保证“科技兴海”沿着正确的轨道推动海洋各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兴海”的目标
“科技兴海”的目标要与建设“海上中国”的总目标紧密结合,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具体讲“科技兴海”可分3个步骤:第一步,2000--2010年,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达到40%,若干海洋技术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步,2010--2020年,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到55%,海洋区域开发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新兴高科技海洋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形成规模效益;第三步,2020--2030年,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上升到70%以上,海洋开发利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海洋高科技、高创汇产业的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届时科技兴海目标与“海上中国”的总目标同步完成。
(三)“科技兴海”布局
科技布局要根据我国沿海不同自然环境和条件,按照海洋产业规划的要求,本着立足基础、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统筹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要充分利用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才、技术、政策优势,事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使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资源开发、海洋药物及保健食品、海洋能利用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在沿海各类开发区中建成海洋科技密集区——科技城,加快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形成全国的海洋科研、教学中心区,并逐步由科技城发展成海洋科技产业城;要在开发区内建立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沿海新兴产业群。要充分发挥沿海星火密集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海洋农牧化、国际海珍品技术开发、滩涂贝类开发的星火示范市、县、区。另外,对传统的海洋工业、海洋水产业的重点任务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基础产业为依托,布局合理的海洋工业格局。海洋渔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渔业综合开发,以名、优、新、珍稀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积极拓展外海远洋渔业,以确保海洋渔业的稳步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推动水产品加工上档次、增效益;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名优产品养殖基地化和水产企业集团化;加快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在育苗中的应用,促进水产养殖良种化;实施以法护渔兴渔,向管理要资源、要效益,推进渔业监督管理法制化。
(四)“科技兴海”的重点任务
“科技兴海”的重点任务,概括为“五大项目”和“两大重点工程”。“五大项目”,即技术攻关项目、技术开发项目、技术推广项目、高新技术研究项目、海洋科学研究项目;“两大重点工程”,即建立海洋生物系统工程和沿海减灾、抗灾系统工程。通过完成重点任务,来加快科技开发与研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海洋产业现代化进程。
1.五大项目
(1)技术攻关项目,主要包括浅海水产增养殖综合技术、盐用工艺技术改造及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港口布局选址与港口海运现代化技术、滨海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水内侵防治技术、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技术、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浮标观测技术、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水产资源变动预测技术、利用微生物排除海上石油污染技术、渔具渔船等捕捞新技术应用研究、海域自净能力的计算和利用。
(2)技术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技术开发、海水养殖高产技术开发、水产品加工技术开发、浅海筏式养殖多品种开发、浅海立体养殖及滩涂梯度利用技术开发、定置网具的改进技术开放、中小型海湾农牧化开发、海洋药物及保健食品技术开发、盐化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开发、海岸带及海岛风能资源开发、海上科技景观旅游开发、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开发、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开发、海藻化工技术开发、海岛资源综合开发、水下通讯技术开发、海洋生物遥感技术开发。
(3)技术推广项目,主要包括浅海贝藻问养技术和贝类集约化精养技术、浅海滩涂多品种增养殖技术、虾贝早苗培养技术、对虾养殖综合技术、虾病防治技术、低成本高效益养虾技术、水产品加工、保鲜和深加工小包装技术、出口活体鱼蟹贝技术、高产捕捞生产技术、多种渔具兼作技术、制盐先进技术、海水单细胞高密度培养技术、高蛋白系列饵料应用技术。
(4)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动植物活体性物质提取技术、高性能海水元素吸附剂及化学元素提取技术、海面探测技术、水下观测及全息摄影技术、海洋遥感和遥测技术、海洋化学物质污染自动化监测技术、海洋防腐防护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深潜技术、水声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
(5)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污染物扩散机制研究、海洋赤潮形成机制研究,海洋自净能力研究、海洋生物工程基础研究、海洋板块构造理论研究。
2.两大重点工程
(1)建立海洋生物系统工程。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驯服表达生物特性的基因,这一突破说明人类可重新安排和设计生命程序,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一个可根据需要改进和创造新物种的时代。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方面,要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紧紧围绕海水增养殖、海洋药物和海洋食品3个重点领域,大力改进和提高传统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基因重组、细胞工程技术研究,建立高新技术的密集型育苗中心,研究和培养海水养殖优良新品种,实现海洋生产农牧化,如三倍体对虾和全雌性对虾的培育、耐低温鱼虾贝新品种培育、生态系养殖及病毒防治技术研究、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赤潮形成和解决水域富营养化技术研究等。在海洋药物、食品及海洋天然有机物资源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食品和非食用新产品,形成新的海洋生物产业,如新兴的微藻生物技术产业、藻胶产业以及治疗癌、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性疾病的活性物质、特效药物和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上述生物技术研究,在我国建立起海洋生物系统工程产业群,推动海洋生物高科技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2)沿海减灾、抗灾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异常多变,环境基础脆弱,因而海洋灾害的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地域组合明显。就灾害的种类来说,有台风、风暴潮、海啸、海雾、海冰、海水侵染、赤潮等多达数十种,不仅会破坏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遭到惨重损失,而且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随着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预防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大力开展海洋减灾研究,减轻沿海灾害,对于社会稳定、加速“海上中国”建设进程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根据“国际减灾十年”的要求和建设“海上中国”的总任务,“科技兴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其目标是,实行全方位减灾防灾,坚持减灾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减灾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相结合,变沿海环境、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其主要措施是用先进的技术建立沿海灾害监测预报及管理网络体系;进行沿海灾害的综合减灾理论技术研究、综合减灾效益研究、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合减灾对策研究,依靠科学技术来防灾、减灾、抗灾。
针对我国海洋科技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为建设“海上中国”提供科技保证。
(一)加强舆论宣传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使海洋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族的海洋科技意识。要让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海洋科技在海洋开发中的决定性先导地位,没有海洋科技作保证,海洋开发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能是幻想、空想。同时,也要把海洋科技摆到世界日益激烈的海洋权益斗争中来认识,只有科技领先,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海洋斗争中占据优势,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让“科技兴海”战略深入人心,使全国人民都知道,海洋科技是海洋开发的“灵魂”、“核心”。
(二)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的重要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放开胆子,加大步子,敢于试验,勇于探索,建立起有利于海洋科技进步的新机制,才能担当起“科技兴海”的重任。
海洋科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手段,使海洋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在人事制度方面,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海洋科技改革的重点有3个方面,首先是加快海洋科研单位组织结构的调整,实行分类指导,强化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环节,积极稳妥地引导科研单位合理分流;支持鼓励国家级重点院所面向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研究开发;支持鼓励主要从事海洋产品、海水养殖技术研究开发的院所按自愿原则进入企业并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组织;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兴办技术经济实体,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对经费包干型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探索改革路子,实行经费与任务挂钩,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制定人才政策,重奖有贡献的海洋科技人才。在科研机构内部经营机制上要大胆改革,改革旧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科技力量进入海洋开发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要制定科技人才交流办法,在保留一定的海洋基础研究人员的前提下,号召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行研究开发,在经济建设这个广阔天地中创办、领办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分配制度上,进一步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拉开分配档次,对从事基础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可从课题费中拿出适当比例作为分配基金和奖励基金,保证有一批高质量的纵深课题,增加技术储备,确保发展后劲。对搞海洋科技开发、技术承包服务的科技人员要鼓励他们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市场上找好结合点,在分配上可放开,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第三,建立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要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以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各类基层科技组织为骨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避免成果“库存”和技术“积压”,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三)加大科技投入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首先要振兴和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加大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
要广辟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海洋科技投入体系。要在现有的3个资金主渠道(财政科技经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自筹经费,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资金,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的全方位、全社会海洋科技投入体系。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科技资金的功能和投向,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①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主要是政府有计划的科技项目经费、科研机构日常的事业费用和基本建设经费。它的主要投向应是支持社会公益和技术基础性等活动,辅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活动的启动资金。②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和流动资金。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商品经济性的资金。主要投向是支持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成果产品化、产业化阶段的活动。③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自筹科技经费。主要是根据本单位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需要而自我投入的资金。主要投向可按本单位发展需要投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④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资金。是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初始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⑤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有息“硬”贷款可用于应用技术项目的推广、发展和扩大科技企业中试生产规模等,无息“软”贷款可用于科技企业和院所开发、仪器装备的更新改造、环境保护等。⑥创业投资机构的创业投资资金。主要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高校和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孵化器。⑦集中吸引民间闲散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要根据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海洋高技术的特殊性和海洋开发的综合性特点,有重点地增加海洋科技的投入。沿海省、市、县可以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丰收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科技计划向海洋科研、开发、推广倾斜。沿海能源交通基金、重点建设基金、农业开发基金要确保一定的比例,用于海洋科技开发和海洋重点科技工程的实施。也可以考虑在财政部门设立海洋科技专项周转金,从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销售额中提l%~2%作为海洋科技开发基金。可以在沿海经济发达的重点产业区试办海洋科技产业债券和股票市场,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海洋科技投入。
(四)开发人才资源
海洋高科技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实施“科技兴海”,也必须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创造和优化促进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的客观社会环境,应从更新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和采取政策激励人手。
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看到,在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人们对人才资源的宝贵价值及其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作用还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沿海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尊重人才,才能自觉地爱惜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二是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育抓起,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国家应重点培养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和科技英才。同时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在人才流动中,用人单位对科技人员进行选优汰劣,优化科技队伍的整体结构,科技人员则通过自由择业,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和岗位。
三是制定激励人才辈出的政策。①制定人才流动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海洋科技人才,促使人才结构保持活力和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②制定平等竞争的用人政策,使人才在竞争中拥有相同的工资和奖励政策以及对人才聘任和解聘制度,用平等竞争吸引人才。用人单位聘用人才要量才录用,不论资排辈,促使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③坚决贯彻按劳付酬政策,建立分配激励机制,拉开分配差距,允许有重要贡献的科技人才先富起来,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
(五)加强合作开发
投资大、周期长、综合性和高精尖性强、开发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海洋科技必须走联合开发的路子。为了发展海洋工程技术,西方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种海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体制。如日本的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法国的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意大利的大西洋水下研究中心,美国的海洋研究实验室及夏威夷大学、阿拉斯加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的海洋技术中心,英国也有8所大学设立了海洋技术中心,它们都是以水下工程技术和深潜技术为主的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机构。这些开发研究中心,得到政府和有关产业的大力支持,充分依靠高等学府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因而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这些有益经验,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增强国家的调控功能和整体研究开发力量,集中全国海洋科技方面的优秀人才和优良设备,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形成几个高水平的开发研究中心,以推动我国海洋高新技术的更快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发展我国海洋科技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洋巨大而复杂,人类目前对海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开发海洋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很多海洋科技开发项目,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海洋高科技的特殊性,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全部承担,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方能得到发展。对我国来说,一些高新技术,如深海工程技术、全球变化研究、深海矿物资源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外发展比我国快,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海洋科技水平,从而加快“科技兴海”步伐。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