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新秩序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8 14:41:52 

   发表于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龙,将从海上腾飞

海洋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是制定海洋战略的依据。海洋战略环境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与世界总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密不可分。“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对抗进入多极化状态,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发展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际海洋新秩序正在逐渐形成。

   (一)海洋政治、军事新秩序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大大增强。l994年11月16日,酝酿已久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海洋新时代的到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国际海洋法典。它涉及海洋国际关系和海洋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闭海或半闭海、内陆国出人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海洋争端的解决等制度和规范。它的相对合理性和权威性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包括绝大多数沿海国家的认可。绝大多数沿海国家在这个公约生效后,依照公约的规定调整或明确了本国或本区域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到l995年初,有l28个沿海国家确定了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ll2个沿海国家确定了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捕鱼区。而在这个公约生效之前,沿海国家对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使得人类对海洋的管理开发更加规范化、秩序化。世界从盲目的、以武力威胁式的占领、开发和利用海洋,转向适当地合作与妥协,按照法律和规则取得和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造成了全球范围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依照这个公约而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l.3亿平方千米的面积,使地球上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这个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手段对海洋进行“瓜分”。    

在世界海洋有秩序地被“瓜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沿海国家之间的争端和纠纷,加上很多国家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公约对这些国家尚不具备约束力,使得有关问题复杂化。另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很多国家之间斗争与妥协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对许多问题采取了回避矛盾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这给各国各取所需地解释这个公约,各行其是地圈定海域、开发公海甚至侵犯他国海洋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世界海洋秩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混乱局面,世界各国在海洋权益方面的争执将有增无减。

   从世界上看,“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裁减海军的步伐十分缓慢。加强海军建设,已成为世界军事力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许多中小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管辖海域的扩大,与他国的海洋争端或纠纷增多,加强军备的势头较前强劲,使海上军备竞赛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部战争有增无减,1991年为29起,l992年为30起,l993年为34起,l994年为38起,l995年为40多起。其中,影响最大、范围较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上或沿海地区。

   从亚太地区来看,各国和地区间意识形态各异,政治结构也各不相同,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以及其他各种矛盾时隐时现,不时发生危机;特别是由于霸权主义势力在这一地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地区性矛盾更为复杂。美国宣称战时必须控制的海上16个战略咽喉要道,亚太地区就占5个。经济上,亚太地区以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而亚太地区却高达7%。由于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但其军国主义大有死灰复燃之势,这又为亚太地区的和平蒙上了阴影。此外,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这一地区海洋权益的争夺。

中国海是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中国海是指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所组成的海域,地处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西部与亚洲大陆相连,东南部与大洋洲相邻,东部是太平洋的大洋区,而南部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枢纽。美国至太平洋西部地区的三条主要航线中有两条通过该海域;俄罗斯经该海域的海上运输也很频繁;日本外贸海运量占世界海运总量的l/5左右,其航线遍布该海域。我国目前已有远洋运输船2000余艘,97%的进出口物资靠海运,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该海域海运将更加繁忙。    

南中国海战略价值极为重要,拥有可出入太平洋的巴士海峡和大隅海峡,西南有重要的马六甲海峡这个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通道,无论在政治、经济或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南中国海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和我国批准这个公约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应划归我国管辖的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l/3。然而,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了一系列触及我国海洋权益的海洋法规,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二)海洋经济战略态势    

1.世界海洋经济的特点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l995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6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已初具规模,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趋于形成。    

90年代的前4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至1亿吨之间。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海水养殖业。日本已经在其一半以上的近海水域建立“海上牧场”。美国积极发展海水养殖,巨藻养殖取得突破。此外以外,秘鲁、智利、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挪威等国都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强国。

目前,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l995年世界商船总数达到4万艘以上,总吨位达6亿吨以上;发展中沿海国家的海运业发展尤其迅速,商船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商船总数的1/4。海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港口的繁荣,港口经济在沿海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世界有较大海港约3000个,年吞吐量约50亿吨,鹿特丹、新加坡、上海、神户、千叶、名古屋、横滨、安特卫普、香港、大阪为10大国际贸易港。1995年,世界10大外贸集装箱港口依次是香港、新加坡、高雄、鹿特丹、釜山、汉堡、长滩、横滨、洛杉矶、安特卫普。

滨海旅游业市场广阔,前景看好。1995年,世界海洋国际旅游收入约2000亿美元,接待游客约5亿人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旅游市场,年收入达300亿美元,占其整个旅游收入的50%;西欧拥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的世界游客。近年来,日本兴起了出国旅游业,每年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l/4。东南亚的滨海旅游业也日趋兴盛。另外,潜水旅游、南极旅游也开始兴起。

海洋油气业曾因原油跌价而一度不景气,进入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洋油气开发。1995年,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6亿多吨,天然气4400多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1%和25%以上。海洋油气业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主体。

潜水技术产业是随着近海油气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之一,包括潜水器具制造和潜水服务两大行业。潜水器具包括载人深潜器和遥控潜水器。近30年来,潜水器具制造在技术上取得了数次重大突破,已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到1993年,世界上制造潜水器的厂商有50多家,年销售额为l亿多美元。潜水服务业是以深潜技术为基础的海洋开发行业。1993年,西方国家为近海油气开发服务的潜水公司有130多家,其中大型公司有几十家,它们拥有多种潜水作业装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世界潜水服务业年营业额约30亿美元,大大高于潜水器具产业。

作为海洋高科技产业之一的海洋电子产业,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涉及海洋开发、探测和研究等许多领域,主要包括航海仪表、海洋数据处理硬件及软件、水下检修器具等。1993年,世界海洋电子公司约有l000家,海洋电子仪器仪表年销售额约10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一半。海洋电子技术产业除了自身的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它为改进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做出了贡献,如海洋运输和海洋捕捞业,由于配备了电子仪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海水淡化产业也是新近形成规模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海水淡化厂l000多座,淡化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H,其中许多是与火力发电相结合的海水淡化厂。目前,电渗析、反渗透等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已商品化,虽生产规模不大,但今后有望出现突破。

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到1993年,各国和国际财团已投资20多亿美元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深海采矿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预计近几年这些矿藏将会形成商业开采。海洋生物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某些方面已取得实用化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些海洋生物代谢物开发产业,如微藻生物产业、藻胶产业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传统医药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农牧化生产和海洋药物开发。在海洋农牧化生产方面,重点是研究优良养殖品种培育、性别控制、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等;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重点是研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对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具有特殊疗效的新药品和保健品。美国目前已有从事海洋生物开发的公司,并成立了以国家海洋大气署为首的海洋生物技术工作组,政府每年投入约4 400万美元,支持海洋生物技术制品的开发。日本现已形成“官、产、学”三位一体的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体制,从l988年开始实施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五年计划,总投资300亿400亿日元。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00年,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可望在海产品良种培育和海洋药物提炼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可实现产值150亿美元以上。

2.我国的海洋经济形势

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l99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l990年增长4倍多。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市、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沿海地区(即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1%。

1995年,全国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 176.8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8.O%。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人达581.7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3.6%。海盐产量l 773.2万吨,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68%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47.7亿元。海洋原油产量达927.54万吨,天然气产量37 542万立方米,油气总产值达101.24亿元。海滨砂矿工业总产值达0.63亿元。主要沿海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3.94亿美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7%。沿海造船业实现企业总产值l55.42亿元。199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捷报频传,当年的9月9日海洋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年底原油产量达到l 687.4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6.9亿立方米。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发展很快,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海洋开发、管理、技术、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1)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占的比重很小。从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产值比例较高,占50%左右,而第二、第三产业比例相对较低。海洋经济产业的区域布局也不够合理。海洋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以及浙江至广东岸段;海洋第二产业80%以上集中于大连—锦州、天津、东营—烟台—青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岸段,而且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市区,市区以外的滨海工业则比较薄弱。这种不够合理的产业和区域布局很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2)综合管理薄弱,海洋开发秩序有待整顿。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综合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综合管理功能太弱,协调机制不健全,调控乏力,实际上以部门(行业)管理为主,各部门都围绕着本部门和行业的利益进行规划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站在部门的角度看往往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如果从海洋开发的全局来看则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产业间、地区间为争夺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这些都使开发出的海洋资源不能充分按其功能利用,资源的综合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海岸线系数很低,海岸线非常珍贵,但实际情况是海岸线占用不按功能分配,而是谁占有谁开发,以致海岸线占用不尽合理。有些可以建设深水泊位的海岸线,却被浅水码头占用;有些航运价值高的海岸线,却被非航运部门占用;有些不需要海岸线的单位却占有海岸线,而需要海岸线的单位却占不到海岸线;有些远景规划中应保留的海岸线,往往被挪作他用。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6个海港城市提供的资料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海岸线占用不合理的状况。

有些部门和地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过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由于长期重捕捞轻养殖,大量增加的渔船在近海酷渔滥捕,破坏渔业资源,致使优质鱼类资源急剧衰减;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某些经济鱼类濒临灭绝;渔获质量普遍下降,个体趋向小型化、早熟化,劣质鱼数量不断增加。

(3)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历来对海洋科学研究比较重视,而对海洋工程技术重视不够。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应用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不利于海洋产业的现代化。    

海洋科技水平不高,从总体上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海洋资源的勘探调查需要较高的科技手段。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储量尚不很清楚。海洋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天然气约占1%,大量的资源尚待勘探查明;海洋温差、盐差和海流能等的蕴藏量,海底热液矿床和钴结壳的分布和储量,海滨砂矿的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都不清楚。其次,科技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水平。我国的海洋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虽然海水增养殖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大部分产品是粗加工,以海洋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从来没有形成,一些产品经过加工可以获得数十倍效益,却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阶段。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1996年,我国海洋石油的年产量仅占世界海洋石油年产量的1.5%,海洋油气勘探目前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一些矿区矿石的利用率仅为20%。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以水平较高的潮汐发电站为例,其发电量仅为可开发量的0.1%。近年来,我国的港口建设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我们的海岸资源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海港分布密度为0.3%,而日本为3.2%,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均为2%;能停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码头,13本为我国的5.5倍;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港口,我国仅1个,而日本有4个,美国有3个;日本每年海洋货运量是我国的6倍多。我国海岸线绝大多数为天然岸线,人工改造岸线很少,而日本人工改造岸线已占28.6%,半天然岸线占13.9%。我国水深20米以内的海域,海港和养殖水域面积均不到1%,而日本则分别为21%和l7.5%。此外,我国海水直接利用量仅占全国城市和工业用水量的6%,而美国则接近30%。

海洋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水平不高,不利于培植强大的民族高科技海洋产业,难以使我国的海洋产业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目前,我国高科技研究、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成果产业化能力还很薄弱,主要是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从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的衔接转化机制,特别是技术研究到商业开发之间的转化机制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借鉴日本和美国采取政府、产业、大学一体化研究开发机制,促进海洋高科技的发展。

(4)海洋经济建设的基础服务和业务技术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基础服务工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已进行了近海普查、海岸和深海资源综合调查、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陆架及其他基础性海洋资源综合调查;完成了海洋技术政策、海洋产业政策、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等基础性工作,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例如,海洋资源的综合评价工作、海洋经济区划工作、海洋经济法规的制定等基础工作尚待深入;即使目前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也还需继续完善和做周期性的修改、更新。我国海洋业务技术设施的基本建设还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海洋业务船队、海洋资料获取和传输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系统、海上通讯指挥系统和各类信息数据库网络等基本建设已经滞后,需加快建设、配套完善。

   (5)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环保局的资料表明,l995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达到600亿吨,废气中污染物排放总量为90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近1.5亿吨,工业废渣排放量近7亿吨。这些废物究竟有多少进入海洋,虽然难以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海洋处于地球表面的最低处,“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成了各种污染物的“垃圾桶”。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每年直接排人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吨、农药17万吨、化肥400多万吨,还有大量的工业废渣:废料和有害元素。这些污染物使一些地区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受到破坏,如大连湾、锦州湾、渤海湾、胶州湾、珠江口和舟山群岛海域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已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产发展。海洋污染还给海水养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997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