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焦热点 解译海洋气象“密码”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9-08-21 17:13:00 

  原标题:专家学者聚焦热点 解译海洋气象“密码”

  近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大气、海洋可预报性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国内外大气、海洋领域气候预测和资料同化方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可预报性研究可以为发展模式预报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是发展预报系统、进行业务预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大气-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集合预报和可预报性、资料同化和目标观测、年际-年代际变率三大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并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印度洋偶极子、热带季节内振荡等高影响海-气环境事件,讨论了当前的预报能力和可预报性研究。

  动力-统计融合提升预报水平

  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海洋气候专家组组长龚志强指出,季节气候预测是关乎国家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大战略。近10年来,动力模式的季节气候预测的技巧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于东亚地区的预报技巧仍然差强人意,且纯粹使用动力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气候预测业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采取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办法。

  动力-统计融合的预测方法是指将动力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统计校正,部分动力模式无法输出的变量也可以通过统计关系反算出来。

  一般情况下,经过校正的预测效果会更好,龚志强表示:“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测模式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效果,提升业务预报单位的工作水平。”

  印度洋主要气候模态的影响

  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处是大气环流上升支的关键海域,对于全球季风、暖池和环流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来自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杜岩研究员详细梳理了印度洋主要气候模态的变化和影响。

  杜岩指出,在厄尔尼诺次年春季,印度洋会发展为整个海盆一致增暖的模态。印度洋海盆模态引起大气环流调整,影响南海季风,进而加强北部沿岸上升流、减弱南部越南外海上升流,从而改变季风的水平和垂向结构,进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数量、位置、路径。

  杜岩表示,在多时空尺度上,印度洋-南海-海洋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海洋和大气通道与其他大洋和气候系统相关联。印度洋-南海-海洋大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结构、内在联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可能也会受到环流和耦合海气系统的作用。印度洋-南海-海洋大陆内部尺度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印度洋偶极子成为关注焦点

  作为印度洋重要的气候现象之一,印度洋偶极子自20世纪末期被发现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印度洋偶极子是热带印度洋上重要的年际尺度的海气耦合现象,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该事件的预报技巧较低,如何提高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预报技巧是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难题。

  会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冯蓉对印度洋偶极子的预报障碍和目标观测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

  冯蓉指出,印度洋上偶极子型初始误差不仅导致冬季预报障碍,还导致夏季预报障碍,而最容易导致这两种预报障碍的初始海温误差在热带印度洋都表现为东-西偶极子模态,两者具有很高的空间相似性,且其大值区具有局地性特征,都集中在赤道东印度洋次表层,这意味着热带东印度洋次表层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目标观测敏感区。

  “如果优先在该区域增加观测,不仅可以同时减弱冬季和夏季预报障碍,还能够提高厄尔尼诺的预报技巧。”冯蓉总结道。这一研究不仅为印度洋观测网的设置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该事件预测的资料同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全球最强的海气相互作用信号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洋二所的高艳秋博士详细阐释了由该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重室承担的多模式集合ENSO预报系统研发课题。

  “我们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器方法构建了耦合同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海气耦合模式中,对过去163年(1856年~2018年)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进行回报试验。”高艳秋说。试验表明,该预报系统的预报技巧已达到国际先进预报模式的水平。第一个集合预报系统已完成测试、评价,于2018年2月开始进行实时预报试验,已提前9个月准确预报了2018/19年的弱厄尔尼诺事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Tech/4/68310.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