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牧场团队:构建北方海湾型和岛礁型海洋牧场,拓展我国南方海洋牧场建设新空间……

来源: 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19-06-24 16:06:07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被授予青岛市“工人先锋号”。该团队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海洋牧场”“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融合发展”“陆海联动构建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发展新模式,在服务山东、服务青岛的经济建设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一步为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质海产品的持续产出提供助力。

微信图片_20190624160527.jpg

由该团队创新的成果在山东、河北、辽宁等海湾型和岛礁型海洋牧场得以应用,示范区多保持一类水质标准,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7倍以上。构建了“互联网+”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实现了智能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管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组织模式,在北方建立了“生境优化+资源增殖+精深加工”的三产贯通发展模式,并在崂山湾、莱州湾、海州湾等区域进行了应用示范,实现了海洋牧场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带动渔民就业达到4万多人。

 

构建北方海湾型和岛礁型海洋牧场


针对我国北方海区生境与生物资源恢复关键环节,该团队系统开展海洋牧场原理认知、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构建海湾型和岛礁型海洋牧场。创新成果体现在牧场生境优化、生物资源恢复、效果评估和安全保障三方面。


以生态关键物种生物学及行为生态学研究为基础,“因海制宜”突破了我国北方典型海域生境修复新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查明了海草(藻)生境分布与退化机制,突破了北方海域海草床修复和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技术,同步实现了海洋牧场环境改善和初级生产力的提升;突破了海草种子萌发和植株移植技术,使海草萌发率提高20%以上,移植成活率提高30%以上;


以关键物种遗传解析、海域环境的生物承载力评估为基础,突破了关键物种资源恢复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恢复到生态型恢复的跨越。构建了海洋牧场结构特征和生物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明确了海洋牧场资源修复种类和数量,为确定生物资源修复方式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生物功能群资源修复技术,提升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效率及系统稳定性。突破了主要修复生物苗种扩繁技术,构建了生境资源协同修复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物种类和资源量倍增。


以创制海洋牧场远程智能管理平台和系统为基础,突破了海洋牧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突破生物标记和遥测技术,实现生物长期观测追踪和关键参数精准测定。研发了水下视频测量技术,有效解决刺参、鱼类自然状态下活体难以准确测量的难题,实现了刺参湿重、鱼体规格的非接触式快速准确测定;为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修复效果跟踪、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拓展我国南方海洋牧场建设新空间


下一步,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将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养殖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为研究主线,推进海参比较基因组工作,重点解析海参的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推进刺参运动、摄食等行为的生理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推进白色、紫色和豹斑多刺等特色刺参品系选育,扩大刺参新品种“东科1号”应用规模;推进硬壳蛤、中国蛤蜊、脉红螺苗种繁育和增养殖产业化;完善黄渤海海草资源普查,推进海草床恢复技术研发与应用,解析重要海草种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打造我国北方海洋牧场建设升级版,拓展我国南方海洋牧场建设新空间,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同时,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探索与研究,加强新技术的创新与新设施的研发;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中国与葡萄牙科研项目合作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推动技术进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是在贝类学家张福绥院士组建的贝类实验生态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拓展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是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贝类人工繁殖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被沿海渔、农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微信图片_20190624160530.jpg

在张福绥院士的带领下,以李淑英、刘祥生、马江湖、亓铃欣和何义朝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创建了自然苗场构建技术,率先将贻贝育苗工程化,推动我国贻贝养殖业的发展;引进了美国海湾扇贝,创建了一套工程化育苗与养成技术,推动了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促进南海扇贝产业发展。


该团队以“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与“养殖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为研究主线,共有增养殖设施与技术、良种选育、行为特征和分子机制、生境修复和资源修复等方向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16人,近年来不断发展,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人员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团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_KZdJdKLzuiOqHIp_WrU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