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19-06-20 16:09:10 

微信图片_20190620160759.jpg

2019年5月31日-6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李铁刚研究员主持,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所属10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项目所属课题中期检查会在青岛召开。会议由海洋一所副所长魏泽勋主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张杰研究员、项目责任专家卢晓亭高工、连琏教授、项目咨询专家乔冰研究员、侯一筠研究员、张洪亮高工、李民研究员、钱洪宝高工、张安民教授和李忠伟教授出席。


该项目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展我国海洋观测/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灾害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在丝路沿线国家的适用和推广应用研究,通过设置5个试验区,推动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成果在丝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并形成海洋联合观测数据共享服务能力。项目执行期从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

微信图片_20190620160804.jpg

在课题中期检查会上,6个课题分别汇报了中期进展情况,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对各课题中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了肯定,并针对各课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研究任务的带动下,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已为东南亚、南亚、东非和南太平洋等国家提供了安全、及时、绿色的海洋公共服务。目前,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已在海丝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服务。项目通过设置西太平洋、东南亚、南亚、东印度洋、西印度洋等5个技术推广试验区,实现了自主海洋观测/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空间规划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切实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了贡献。


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自动水文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海丝沿线国家海洋环境实时监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马来半岛东部海域海洋灾害频发,海岸带生态系统压力巨大,项目承担单位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和登嘉楼大学于2018年6月联合在泰国湾南侧布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针对该海域环境特点对浮标的标体和锚系进行了改进并对传感器所在深度和采样频率等做了最优设置,同时,双方科研人员还在该海域布放了最新改进的国产海床基,并在沿岸布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气象站,实现了该海域特定海洋、气象及生物要素的有效连续监测,服务于马来半岛东部海洋生态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岛屿国家,海域面积广阔,属热带海洋性气候,2015年飓风“帕姆”袭击该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海洋防灾减灾是瓦努阿图重点关心的问题。项目参研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瓦努阿图气变部合作,于2018年完成了瓦努阿图卢甘维尔港联合观测站建设工作,实现了潮位观测数据中瓦两国共享,并对瓦方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目前自主水文观测站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2个月,为瓦努阿图风暴潮预警、海平面观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研制的多过程耦合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为印度洋沿岸国家提供海洋精准预报服务。印度洋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海洋观测预报能力普遍欠缺。项目承担单位海洋一所依托自主技术研制了印度洋涡旋分辨率波浪-环流耦合模式,构建了海洋全要素同化系统,由全球0.1°浪-潮-流耦合海洋预报系统(FIOCOM)提供预报数据产品支撑,目前已实现了预报模式试运行。2018年7月5日,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泰国船只在返回普吉岛途中,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造成严重伤亡。应泰国政府邀请并经自然资源部批准,项目承担单位海洋一所发展完善的数值预报系统为泰国搜救部门提供了海流、海浪预报和搜救范围预测,预测结果得到了后续救援结果的证实,为泰国海上应急保障提供了预报服务。斯里兰卡位于热带印度洋,气候受季风控制,几乎每年雨季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2016年5月的暴雨洪灾共造成73人死亡,上百人失踪,约30万人无家可归。项目参研单位中科院南海所利用自主研发的海气耦合模式和实时观测数据,构建了斯里兰卡周边水文气象预报系统,每天进行4次整点预报,预报未来5-6日的波浪、流速、温盐、潮位、气温、气压、降雨等要素,准确预报了登陆斯里兰卡的热带风暴及其产生的暴雨过程,为近120名斯里兰卡用户提供实时预报服务,为斯里兰卡海洋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自主无人智能海洋观测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于海丝沿线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海丝沿线国家建设美丽富饶家园的共同任务,各国均关注濒危迁徙性大型海洋动物的保护,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需要现代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撑。项目参研单位海洋一所、国家海洋监测中心与马来西亚、泰国的海洋机构合作,针对亚洲最大的儒艮种群和印太海区特有的伊河海豚,将自主无人智能海洋观测设备成功应用于文莱湾和安达曼海,实施了22航次无人艇、62架次无人机的海空立体实时观测,获取了两个濒危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迁徙和生活习性资料,有力支撑了两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位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两国在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环境评价等方面具有迫切的需求,但两国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部分领域还处于空白。项目参研单位海洋二所联合海洋一所和三所,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推广应用,应用国产自主高分卫星实现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海岸带监测应用,为两国获取了河口湿地、海岸潟湖和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本底现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G7YUijZV6hIDiD3muub8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