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孙中山海洋思想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5-07 09:25:53 

国家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孙中山海洋思想研究

王诗成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可以说家喻户晓,孙中山还是伟大的海洋思想家和历尽沧海的航海家,却鲜为人知。尽管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孙中山的海权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但对孙中山海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海洋思想的内容、特点、实践及其历史地位还未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思想遗产,唤起国民的海洋意识,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笔者就孙中山的海洋思想研究作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孙中山海洋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

一、孙中山海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海洋思想家,是中国近代海权运动的先驱。孙中山用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取代了封建革命思想,创立了以“民主、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思想,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纵观孙中山的海洋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中国海权,建设强大的海军和倡导发展海洋实业。其核心是以海兴国的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来源于开放性的海洋思想。这一思想明显地区别于封建革命思想,它是建立在走出国门的基础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用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潮、用暴力革命来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政府。而传统的封建革命思想则是农民革命,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又建立起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这种封建革命由于受封建思想、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闭农业经济思想的影响,总是新桃换旧符。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格地讲,作为一派人物,孙中山可以和洪秀全、康有为、严复等人相提并论,但从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影响来看,孙中山可以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躯。孙中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诸多第一,如:他第一个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著名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他又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更加鲜明地举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旗……孙中山作为埋葬几千年封建帝制的掘墓人,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他的一切纲领、主张以及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民主革命思潮来源于走出国门,得益于海洋,具有明显的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思想特征。

孙中山认为反对列强侵略的首要任务是收回中国的海权。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海权的国家才可能强盛,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孙中山认为“国家之生存要素,为人民、土地、主权。”其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近代中国主权丧失,海权为列强掌握,沿海港口、岛屿、商埠、海上交通权、海关权、海洋外交、海上贸易等主权丧失殆尽,海洋不仅没有为民造福、保卫国家安全,反而成为列强入侵的通道,成为国家的致命弱点。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自与外国通商以来,同外国立了种种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主权、领土送与外国,所以,中国与外人订立通商条约之日即中国亡国之日。”孙中山为了强烈反抗侵略、保卫中华民族的海权,派南方革命政府代表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并致函美国国务院,指出“夫远东问题,实以中国为枢纽”,这关系“我国生死”,要“取消不平等条约”。1923年l2月,广东人民掀起收回海关主权的反帝爱国运动,当列强20多艘军舰停泊在黄埔江面进行武力恫吓时,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支持广东人民爱国行动,发表了《关于海关问题的宣言》,并明确指出:“列强对于此事,绝无干涉之权”,郑重申明中国收回海关主权的决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向国人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走向,尖锐地指出:“欧战告终,太平洋远东为世界视线之焦点”,“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盖太平洋之中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为了保卫和争取中国的制海权,孙中山从中国近代的教训和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形势出发,提出了“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主张“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躯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和奋斗。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把建设强大的海军列为巩固海防、保卫中国海权的当务之急。孙中山在走马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当日公布命令:“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两天后,任命黄钟瑛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9个部之一的海军部部长,突出了海军的重要地位。他在复陈其美的一封信函中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阐述了建设强大海军的重要性,他说:“中国之海军,合全国之大小战舰,不能过百只,设不幸有外侮,则中国危矣……故今日中国欲富强,非厉行扩张新军备建设不可。……故中国欲勤修军备,然后可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也。”他告诫国人:“所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他主张将琼州即今天的海南改设为省。因为琼州“东瞰小大宋,西连东京湾,南接安南,北倚雷州半岛”,“为大西洋舰队所必经之路,南洋之门户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必须致力于建设,以巩固海防。他以英、美、日、俄等国海军竞相发展而警醒国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势。”呼吁建立琼州省,建设天然海军根据地榆林港,加速发展海军,以扼守这一战略要冲,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孙中山所提出的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通常被理解为专指制海权,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海洋实业。发展海洋实业的思想是孙中山海洋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孙中山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为“振兴中华”漂洋过海,奔走在世界各地。海洋作为连接世界市场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为此,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应积极对外开放,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特别是以港口为“发源地”,外通内联,带动国家整个实业的发展。实业的发展离不开海军的保护和制海权的巩固,同样,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海军的强大和制海权的巩固都将无从谈起。孙中山把发展海洋实业作为恢复和保卫海权的基础,把发展海军和掌握制海权作为支持实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思想在建设中国海洋实业方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孙中山高度重视港口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称港口“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为世界贸易之通路”,是“中国与世界交通运输之关键”。在《实业计划》中他亲自规划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构成了“连合中国全海岸线”的海港群体。与此同时他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和西方发达国家等经济发展的经验,强调要面向世界市场,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强调以沿海港口为中心,以航运业和造船业为依托,加快中国对外开放与交往,对内通过发达的交通网带动国家整个经济建设。综上所述,都充分体现了孙中山以海兴国的思想。    

二、孙中山海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来源于走出国门。l2岁,孙中山随母亲离开故乡,来到檀香山他的哥哥那里,并在一所教会学校念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的系统教育。在那里他不再读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了,而是学各种新鲜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学了地理,知道世界上原来除了有中国、美国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和民族。这种资本主义教育使孙中山接触到了近代的科学文明,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亲眼目睹了夏威夷人民反抗美国吞并的斗争。身临其境,他更加怀念不断遭受外国侵略者欺凌的苦难深重的祖国,逐渐滋长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意识,萌发了反对殖民主义和要求民主独立的思想。

1883年1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拔萃书室学习,后来又先后在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西医书院学习,l892年获医科硕士学位。这一时期,孙中山除了致力于医科学习外,还广泛研究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物理学、农学等著作,尤其爱读介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革命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华盛顿、林肯的传记,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十分向往。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更使孙中山气愤不已,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面对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孙中山再也拿不住听诊器和手术刀了,在没有采取革命行动以前,他仍希望以改良道路挽救祖国。l894年初,他写了一封长达8 000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清政府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工、农、商业,改革教育制度,以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可是,上书如同石沉大海,毫无结果。这时的孙中山方才意识到:社会的痼疾靠保守治疗不行,须动大手术了。他毅然摒弃改良幻想,踏上了暴力革命的艰险征途。

孙中山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为了躲避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被迫多年侨居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并与航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洋群岛、欧美大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檀香山、东京、横滨、芝加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到处都是他宣讲民主主义思想的讲坛。当时的世界,铁路交通还不发达,飞机尚未用于国际民航,孙中山的旅行全靠轮船。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7次到檀香山,4次到美国本土,4次到英、法,7次到越南,8次到新加坡,l0余次到日本……总共航海约2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5周。

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在走出国门、探索救国之路、实现三民主义理想、建立近代化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植根于海洋,升华于海洋,是海洋让孙中山把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孙中山以海兴国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的以海兴国,即海权思想来源于对列强的憎恨及对屈辱历史的总结。

孙中山(1866-1925),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正像村名一样,这里负山临海,翠木碧水,格外秀丽。孙中山的故乡,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地区。林则徐的抗英大旗曾经在香山县的城头飘扬过,水师提督关天培也曾在香山所属的洋面上痛击过英国侵略者,距翠亨村不远的花县更出过叱咤风云的农民英雄洪秀全……一系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英雄故事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对童年时期的孙中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走出国门眼界的开阔,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英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海上大门,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苦难的祖国有海无防,西方殖民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国的海疆,以武力逼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写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一页,将一度强盛于世的中华民族推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间,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等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l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6年收入的总和。这一连串的数字记在了孙中山的脑海中,使这个热血男儿夜不成寝。

孙中山苦苦地思索,为什么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仍得不到海权?为什么中国近代海军的强大仍换不来中国的兴旺发达?当孙中山把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分析时,终于找到了答案。当我们的祖先还沉浸在黄河孕育的农业文明中时,西方国家早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为占有海洋、利用海洋和争夺海洋权进行着激烈的、频繁的斗争,并由此带动了海军的逐步强大。尤其是19世纪以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权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海洋权和海军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问题。而此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海军发展的重视只是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映,是一种军事防御对策,说到底仍然是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服务。孙中山认识到了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海权,尤其是掌握了制海权,国家方可强盛。    

1912年12月孙中山给海军部长黄钟瑛的挽联写道:“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从而表达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海洋权的由衷感叹。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孙中山以海兴国的思想形成,从而奠定了其为我国屈指可数的伟大海洋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三、孙中山海洋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孙中山的海洋思想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海洋思想家,他的以海兴国思想,即海权思想对近代中国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并将直接影响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盛衰强弱。

孙中山的海洋思想同我国历史上具有海洋思想的领袖人物相比,从内容到形式有质的区别。首先,孙中山的海洋思想是以海兴国、以海强国为目的,可以说他是把海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孙中山把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政治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国家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从而把以海兴国的思想突出出来,把发展海洋权与制海权、发展海军与发展海洋实业同国家民族兴衰紧密相连,这与一般的海洋忧患意识和以“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等传统海洋农业思想有质的区别。前者是一个领袖人物的对海洋政治作用的高度概括,具有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战略家的宏阔胸襟。

其次,孙中山在海洋实践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以海兴国的思想指导下,抓住了中国独立、民主两个根本问题,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提出发展中国的海洋权与制海权,提出发展中国海军和海洋实业,并亲自领导了推翻封建帝制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伟大实践,是孙中山用先进的三民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孙中山是近代化中国的缔造者和奠基人。

当然,在充分肯定孙中山海洋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孙中山海洋思想的局限性。由于时代或个人认识上的限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仍属于海洋农业文明的范畴,或者说是不成熟的海洋商业文明思想。另外,尽管孙中山提出了以海兴国、振兴中华海权的思想,但可惜的是,他的宏图伟业尚未开始,大权就很快旁落到袁世凯之手。中华民国首任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黄钟瑛英年早逝,规模有限的海军力量全部沦入袁世凯的掌握之中而难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孙中山在他著名的《实业计划》中,主张在中国的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但这些美好的设想因孙中山积劳成疾,过早去世而成为泡影。

孙中山以后,仍有不少中国人在致力于中国海军的振兴。1915年,便有人提出裁撤旧军舰,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的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兵力。南京国民政府一度想扩充海军,曾提出:“要挽回国家的权力,必须建设强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针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态势,时任海军司令的陈绍宽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但是,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总政策下,海军经费得不到保证,计划屡屡落空,及至l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海军有大小舰艇仅120余艘,总吨位为68 200吨,尚不足拥有航空母舰的日本海军总吨位的l/30。国民党政府认为这支弱势海军既无力同日本海军在海上正面作战,也无力扼守海口以阻敌海军内驶进犯。遂决定将海军主要舰艇和其他船只沉于长江下游的江阴航道,借以阻挡日军的进攻行动。1937年8月11日和9月25日,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指挥将228艘舰船沉人江阴航道的最窄处。海军的主力舰船损失之后,日本兵舰直驱武汉、宜昌,中国出现了船毁海防摧、国破山河碎的局面。l948年,当国民党海军从英国接回的第一艘轻型巡洋舰“重庆”号驶抵中国的时候,偌大的上海港竟没有自己的一泊之地。这一严酷事实进一步印证了孙中山以海兴国思想的重要性。

四、弘扬孙中山海洋思想的战略意义

首先,弘扬孙中山以海兴国的战略思想,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顺应全球海洋开发大潮、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孙中山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反思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海兴国的战略思想,这是对人类向海洋进军历史的科学而理性的总结,深刻地揭示了海洋与国家政治、海洋与国家经济、海洋与国家安全、海洋与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关系,历史已充分证明了孙中山这一理性总结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是人类新的生存空间。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夺、控制与研究、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海洋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空间发展战略必须进行大的调整,即从重陆轻海转向海陆并举,优先开发海洋。进军海洋,以海兴国,以海强国,这是时代的召唤,是人类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方能尽显其威。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孙中山以海兴国的战略思想,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基本国策,抢占海洋这个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其次,弘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强化海军建设,增强海防实力,构筑海上万里长城,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正像孙中山、郑和所言,“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势”、“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海洋问题将成为与国家利益攸关的重要政治问题,任何沿海国家的兴衰都离不开对海洋权益的统一筹划。21世纪海权进不了历史博物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争夺、控制海洋而展开的维护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武装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突出。之所以强调海洋武装力量是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海洋武装力量担负着保护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海洋历来是沿海国家的屏障,也是霸权主义国家侵略别国的通道。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海洋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争夺的新高地。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沿海国家纷纷加强海军建设。目前,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对国家的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二是海洋武装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任。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海洋由传统的“领海”与“公海”之分,改变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不同的海洋区域。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争夺,已由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为主变为以争夺经济利益、岛屿、海洋资源为主,由过去的超级大国为主争夺,变为广大沿海国家竞相参与。海洋成为国土的一部分,全球性“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在世纪之交或21世纪初必将形成高潮。作为海洋武装力量也由所担负的保护国家领海主权安全,拓展到保卫国家海洋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即国家主权权利和海洋利益等诸多方面。

由此不难看出,要保卫国家安全,要反对海洋霸权主义,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洋武装力量。

第三,弘扬孙中山发展海洋实业思想,加速海洋的开发利用,是建设海洋强国和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海洋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人类将依赖于海洋来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小,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倚重海洋这个资源宝库和借助于海洋的全球大通道作用。开发海洋,大幅度提高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人类正怀着对海洋的期待迈向21世纪,而对于承受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压力的中国,这种期待显得更为强烈、更为突出。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更新发展观念和思路,开拓发展视野,从单纯地在陆域经济上做文章,转移到向富饶的海洋寻找出路。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只要我们积极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海洋将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问。    

充分发挥海洋经济优势,全面扩大海洋开放,可以增加经济的外向度,带动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重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利用内资,开发利用海岸带及邻近海域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和其他经济,初步形成了一个沿海外向型经济带。如果我们进一步发挥海洋区位优势,扩大海洋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将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海洋产业还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密切沿海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优化资源(含剩余劳动力)配置,带动内陆腹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缩小沿海同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7年)

文章来源: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海洋强国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