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马德毅: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策——“蓝色碳汇与中国实践”学术研讨会专家观点篇(一)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29 17:22:37 


作者:马德毅


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其重要性已被国际社会认可,并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蓝碳发展自然条件优越,发展蓝碳对于国家减排增汇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紧跟国家需要,于2017年设立了蓝碳研究的重大课题,并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方式持续开展研究。

近日,中心举办了“蓝色碳汇与中国实践”学术研讨会,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蓝碳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现将部分观点整理摘编,以飨读者。


2018年,我国科学家从海岸带碳循环的科学过程来广义地定义了海岸带蓝碳(唐剑武等,2018),其认为, 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 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出的有机碳。

黄河口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温带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滨海湿地面积广阔,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丰富,除了分布有大面积盐沼湿地外,也是我国天然柽柳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近年来海草床(日本鳗草)、牡蛎礁(近江牡蛎)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又重新出现在黄河口区域,使得黄河口成为我国北方蓝碳生态系统种类最为齐全、分布面积最大、蓝碳效益最强的区域。


黄河口蓝碳生态系统状况:

(1)失而复得的海草床。利用船只初步探测知日本鳗草在黄河口南北两侧的潮间带均有分布, 上下绵延25~30 km, 由岸向海分布宽度200~500 m, 海草床面积超过1000 ha, 为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日本鳗草海草床。


(2)牡蛎礁重现。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声呐技术在垦利近岸海域对近江牡蛎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在垦利小岛河入海河口附近有近江牡蛎聚集生长,分布海域约10000多亩。这是我国发现的长江以北地区最大、黄渤海区唯一的连片近江牡蛎密集分布区。

(3)盐沼面积出现一定萎缩,米草在黄河口集中分布

黄河口蓝碳生态系统以盐沼为主,黄河口盐沼潮滩属于典型的平原型淤泥质潮滩,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其景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植物种群组成简单,主要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米草(Spartina spp.)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为主。

孙万龙等(2016)通过遥感手段,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植被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黄河三角洲芦苇盐沼的面积为98.75km2,盐地碱蓬盐沼的面积为124.63 km2,柽柳-芦苇-盐地碱蓬混生盐沼面积为177.58 km2。

根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黄河三角洲米草分布面积达到32.78 km2,其主要分布于黄河故道西侧、五号桩、孤东油田东南侧和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等4 个区域,其中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互花米草面积最广,占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1.39%(马毅等,2017)


(4)盐地碱蓬湿地退化。

海草床和牡蛎礁重新被发现的同时,黄河三角洲滩涂盐地碱蓬湿地却出现了大面积退化,滩涂呈侵蚀状态,表层淤泥粉砂含量升高,影响盐地碱蓬的落种过程,从而影响了群落的更新。课题组通过对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压力赋值、模型计算和排序,结果显示,黄河径流是关键。研究发现,黄河水利委员会自2002年以来实施的调水调沙工程,2014-2017年黄河入海径流量和悬沙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造成盐地碱蓬湿地的重要原因。



区域V红地毯景观严重退化

 

研究认为,黄河径流对河口蓝碳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定量研究,明确蓝碳生态系统对径流的需求。黄河水量有限,且中下游流域均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沿黄河流域对黄河水资源的竞争已经到白热化的程度,如2017年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来自于黄河的取水量分别为74.12亿m3和94.55亿m3,河北只有2.30亿m3,精确到百万立方米级(黄河水利委员会,2017)!因此,黄河口的生态用水并不能无限度增加,如何平衡黄河流域的发展用水与河口海域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是黄河水资源生态调度中面临的重大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

1、将河口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优先区域。

世界范围看,河口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保护区选划、生态修复资金项目布局时应优先考虑河口区域,并重点加强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常规监控。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恢复不低于6900公顷湿地的目标,生态修复项目设计和实施时机也应统筹考虑流域生态调控的总体部署。

2.加强海洋保护区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保护范围。

借鉴自然保护地体系,拓展海洋保护区体系的内涵,对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蓝碳生态系统及蓝碳景观资源(如盐地碱蓬湿地修复形成的红地毯景观等),一方面应加强保护区选划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可借鉴保护区管理经验和方法,以保护小区等形式施行分散保护。

3.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整合分散的海域资源。

对于确权海域内的蓝碳生态系统,特别是牡蛎礁这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应倡导政府联合社会力量,探索确权海域资源回收模式,根据生态系统特点,系统设计保护修复甚至可持续利用方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mqeLgAwQBTPG07zvdSzSsA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