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水产研究所首创“贝类毒素监控预警技术”打破我国贝类出口技术壁垒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9-04-08 15:24:54 

微信图片_20190408152345.jpg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对2018年度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奖的项目和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黄海水产研究所李兆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贝类毒素监测预警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创新成果类二等奖。


“贝类毒素监测预警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创建了同时提取检测贝类中游离态和酯化态腹泻性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技术指标超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欧盟限量标准要求,并在全国推广、培训和实施;首次制备了贝类毒素特异性高效吸附材料,自主研制了贝类毒素主动吸附装置,模拟滤食性贝类富集毒素的过程,创建了海水中贝类毒素主动吸附、连续检测新技术;构建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监控预警技术,形成贝类毒素监控预警操作技术规范,在黄海贝类养殖区进行监控预警技术应用。利用本研究成果为渔业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养殖企业等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为贝类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贝类毒素监测预警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由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青岛益和兴食品有限公司、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共同完成。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旨在表彰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包括突出贡献奖、创新成果奖、促进奖和军民融合奖等。


打破我国贝类出口技术壁垒


近年来,由于海洋有毒藻类爆发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大,贝类摄食有毒藻类进一步富集毒素,给贝类食用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等。贝类毒素毒性大、作用快,其危害具有突发性,给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一直是我国贝类出口的关键性技术壁垒。


贝类毒素的监测预警技术包括毒素的检测技术和养殖过程中毒素爆发的预警技术,是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和减少养殖企业损失的重要技术支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贝类毒素检测标准不健全,与国际检测技术存在差距,以及缺少监控预警理论和操作应用规范,导致我国在贝类毒素监测预警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目前,国际上已逐步加强对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且加大对养殖区贝类毒素的预警。欧盟正在制订并推行贝类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并逐步替代小鼠检测法。”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兆新介绍,“我国通常使用的是小鼠生物法,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需要接轨。该项目建立了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酶联免疫法和小鼠生物法在内的共可检测21种毒素的系列检测技术,可以分别满足不同的检测需求。”



创建技术方法实现监控预警



“‘贝类毒素监测预警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农业部行业标淮、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的资助下进行了十余年长期而系统的研究。”李兆新表示,“该项目创建了同时提取检测贝类中游离态和酯化态腹泻性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灵敏度和选择性与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际同类方法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微信图片_20190408152348.jpg

黄海所研究员李兆新展示贝类。


该项目首次制备了贝类毒素特异性高效吸附材料,自主研制了贝类毒素主动吸附装置,可增大吸附材料与海水中贝类毒素的接触面积,提高吸附效率,并且可重复使用,节约控制实验成本,实现了贝类毒素吸附装置的标准化。经过不断优化改进设计,贝类毒素吸附装置已进入第三代产品。


“传统的贝类毒素预警方法有二种,第一种是贝类监测法。即直接采集养殖区贝类样品进行贝类毒素定性、定量分析,直接确定贝类的食用安全性。但是该法不能对贝类毒素污染进行早期的预报,同时在海上直接采集贝类样品困难较多,采集成本较高,工作强度较大;由于贝类样品基质复杂,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高灵敏方法检测前必须进行样品净化处理。”李兆新介绍,“第二种是浮游藻类监测法。即通过观察养殖区海水中有毒藻类的数量,间接推断该养殖区中贝类受毒素污染的风险,通过观测有毒藻的爆发预测贝类受毒素的污染情况。该法需要采用专用的浮游藻类采集器采集海水中的有毒藻类,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鉴别。贝类监测法和浮游藻类监测法均存在监测成本高、海上作业难度大,不能连续监测等缺点。”


“该成果根据养殖区贝类中毒素污染水平与海水中有毒藻的数量以及海水中毒素含量的关系,利用海水与贝类中毒素含量峰值的差异性,可提前1——2 周对可能发生的贝毒污染预警,并形成监控预警操作技术规范。”李兆新表示,“该技术具有费用更低廉、海上采样操作操作更简单、可用于现场连续监测,适合国内推广使用等优势。目前已在黄海贝类养殖区进行应用,有助于加强对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监管。”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RsD1o_tn9uZDuBeKujGK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