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海洋微塑料分布情况 研究漏洞被逐渐填补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9-03-14 16:36:16 

 原标题:追踪海洋微塑料 研究漏洞被逐渐填补

  从近海漂向大洋,再深入极地,海洋微塑料在全球海域已广泛分布。

  在近期举办的第12届亚太经合组织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成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伟就“亚太区海洋微塑料来源和分布研究”做了工作汇报,并就统一微塑料采样分析方法、深化微塑料对人体潜在威胁的评估工作等进行了呼吁。

  “这类由海洋塑料垃圾分解破碎产生,直径小于5毫米的碎片,可损害海洋生物消化道,并携带有毒物侵入生物体内。”黄伟表示,目前对微塑料毒理效应的具体看法仍有争议,需加快规范研究方式并探明其分布情况,实现相关研究的整体推进。

  微塑料分布情况逐渐清晰

  “滨海沙滩沉积物与河口水体中的含量普遍高于远离河口的水体,二者相差若干数量级。”黄伟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我国目前发表的东海、长江口、南海等海域的微塑料空间分布情况,可看出这一分布特点。

  “以长江口表层水体为例,其微塑料丰度约为每升2至6个,”黄伟介绍道,据团队检测,渤海的水体微塑料丰度约为每升0.0001至0.0006个,人口密度、区域洋流情况、城市发展情况等均是造成不同海区微塑料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共同进行的“亚太区海洋微塑料来源和分布研究”已耗时三年,就亚太区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也获得实质性进展。

  “亚太区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较严重。”黄伟告诉记者,根据团队对水体中微塑料含量的检测,东北太平洋每平方米约为0.02至0.45个,南太平洋约为0.027个,二者均比澳大利亚周边海域的微塑料含量高一个数量级。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曾表示,除人类活动外,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还受到塑料组成、生物摄食、海底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洋环流区和深海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重要的汇聚地,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我们接下来准备对研究再做细化,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河口为研究对象,”黄伟说,希望能通过建立微塑料扩散数值模型,探析出详细的亚太海洋微塑料分布及迁移机制。

  采样和分析方法趋待统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有关微塑料样品的分析技术正趋于统一,在样品被送入实验室前,“采样”环节的规范性仍相对滞后。

  每立方米2200个和每立方米0.3个——这是在2018年的APEC海洋垃圾防止创新途径研讨会上,两个科研团队各自就渤海微塑料丰度检测的数据,差异之大不言而喻。

  黄伟表示,由于不同海域周边环境、水动力条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差异,会造成微塑料分布水平的差异,影响不同团队的检测结果。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统一造成的结果差异。”黄伟补充道,形形色色的采样方式、筛网孔径、前处理方法及计量单位等造成的研究结果迥异,势必会阻碍微塑料研究工作的深入。

  在黄伟看来,规范化采样和分析方式,不同团队的研究数据才有可比性,也有助于对微塑料的治理管控和对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

  近两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立项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标准的制定工作,旨在尽可能减少由于方法差异导致的结果偏差,相对统一的采样与分析方法已初步建立。

  对人体影响机制尚有争议

  对人体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是公众对微塑料最关切的内容。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19-03-14/59802.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