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9-01-15 15:30:04 

科创引领  产城融合

重构产业及城市发展新生态

——专访泛华集团董事长 杨天举

新建筑100人、智慧建造网特约记者 刘立明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349.jpg

Q:简要的介绍泛华情况

泛华集团成立于1992年,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领跑者,集团自成立之初就承载着探索城市建设和建筑业改革的非凡使命,将自身定位于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产业运营商和建设服务商。

泛华集团作为全国全要素集聚创新的试点企业,多年来深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产教融合发展等多个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国内领先品牌。集团业务范围涉及策划咨询、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监理、投资开发、建设运营、总承包、交钥匙等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并输出智库+平台+技术+资本+产业孵化器+系统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对全国上百个城市实践案例的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获得住建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住建部及科技部颁发的全国唯一一家智慧城市全要素聚集试点企业。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354.jpg

Q:近期看到泛华正在全国布局泛华科创城项目,请杨总介绍下泛华科创城的背景

泛华的发展一直紧随时代脉搏,聚焦国家三大战略方向。

第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两山理论,核心是实现生态产    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寻找发展的内生动力源。

第二,聚焦乡村振兴。乡村的产业振兴必须着眼于整个县域的发展,构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村”结构布局,点面结合,通过不同节点增长极培育,形成集聚带动效应,实现以点串线、以线串面的聚集发展,打造全要素聚集的四层结构布局。

第三,围绕创新的主题来推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改革与发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核心是以新旧动能转换承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乡村振兴是点,生态文明建设是线,生态产业化是面,产业生态化是体。点、线、面、体的四维融合构成了泛华集团基于国家战略及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而泛华科创城正是这一创新发展模式的具体产业形态和空间载体。泛华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聚集全要素资源,搭建载体,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载体——泛华科创城,并在全国布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358.jpg

Q:请杨总详细的介绍下泛华科创城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不断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在各地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学创新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对城市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如何面向未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每个城市必须思考的问题。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创新,促进地方发展形成内生动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研究如何升级地方主导产业的整体结构,才能提升地方主导产业的微笑曲线,从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随着消费互联网时代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经济的潜力,就在于打通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要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实现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生态协同。通过产业的信息化、信息化的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真正做到全要素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

驱动城市发展的传统要素是土地、资源、资本,而新形势下城市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机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泛华提出打造科创城,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载体小空间的打造,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的形成,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塑造城市发展新名片,带动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价值的提升,实现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践行城市创新发展的大战略。一句话总结泛华科创城的意义,那就是战略思维下的城市价值主张。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03.jpg

Q:请杨总简单地介绍下泛华科创城的功能定位

正在全国布局的泛华科创城,有效叠加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与新旧动能转换三大战略,以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为引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聚焦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注入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体育科技等创新产业集群。通过六大赋能平台,构建五级赋能圈层,与地方主导产业生态应用场景相结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泛华科创城以平台经济为引领,聚集知识、技术、信息、数据、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建设区域智慧创新发展的大脑中枢,辐射整个区域创新发展,构建智慧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用新经济手段打造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载体。并将泛华科创城建设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智慧未来生活展示区以及国际创新交流门户与区域科创赋能中心。

目前,泛华科创城重点布局泛华军民科创城、泛华体育科创城、美丽健康科创城、泛华数字公园四大类型,依托地方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最终带动新型城镇化。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07.jpg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10.jpg

 Q:杨总刚刚提到六大赋能平台和五圈赋能圈层,您能详细的解释下么?

六大赋能平台是指智库平台、人才平台、总部平台、科创平台、数字平台、资本平台,通过这六大平台赋能地方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微笑曲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假设一个地方城市的主导产业是纺织产业集群,产业的微笑曲线是科研、工业设计、制造、销售等。那么围绕纺织产业分析如何实现各个阶段赋能?譬如我们挑选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匹配和纺织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需求,构建专利池,通过资本赋能、人才赋能、智库赋能,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创新商业模式、重构应用场景;通过科技、知识产权、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提升产业价值链。

构建“五大赋能圈层”:

第一圈层:城市大脑。依托地方主导产业的应用场景,设立“科创城”空间载体,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智库创新、资本赋能、平台经济创造第一圈层的城市大脑。

第二圈层:产业生态。结合第一圈层与第三圈层的地方主导产业应用场景,再注入泛华五大核心强IP资源“军民融合、人工智能、体育、健康”,就能重构第二圈层的产业生态——创客空间、企业总部、中试基地、双创空间、场景体验、高端服务、产业大学、智慧社区,打造成为地方新的总部经济。形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以产业集群构建为核心,把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以科技创新重构产城融合。

第三圈层:地方主导产业。地方主导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承载体。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进一步带动上下游资源要素优化重构,最终形成新的地方主导产业生态。

第四圈层:线上线下要素平台。通过第一、二圈层的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互联网经济重构第四圈层的线上线下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打造“要素平台”聚集辐射全国市场。

第五圈层:产业生态。如果地方主导型产业是外向型经济,就有可能走出国门,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构建第五圈层产业生态,实现地方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最后,通过六大赋能平台的支撑以及五大赋能圈层的要素聚集和叠加释放,重构地方智慧科创产业生态。站在为政府服务的视角,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谋划,打造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重构地方的产业生态,来策划、建设科创城空间载体。这个空间载体不是传统意义上房地产,而是注入全新产业内容,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载体。把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创客空间带动起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用场景。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14.jpg

Q:杨总有提到泛华科创城的核心是重构产业生态,那么如何重构产业生态,它的路径是什么?

泛华集团成立27年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深耕城市高质量发展创新与实践,以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发现新需求、创造新价值。

城市发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核心是城市战略产业。泛华提出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第二,空间承载问题。城市发展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融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统一,把产业生态、金融生态、人文生态构建成一个新格局;第三,城市功能更新的问题。站在政府角度,做好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协同和产城融合的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前景来说,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重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需要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社区带动经济,集合形成一个城市发展全要素市场。

泛华科创城最大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重构了地方的产业生态。以平台经济为引领,以科创、数字、智库、人才、资本、载体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建设区域智慧创新发展的大脑中枢;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创新生产要素,导入体育产业、生命健康、基地、军民融合、美丽产业、人工智能等强IP,培育创新业态与应用场景,辐射带动一产、二产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形成三产联动的“321”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再造,通过平台辐射全国市场,构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打造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再创地区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小空间大战略的窗口。

泛华科创城致力于构建城市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土地”六大要素的有机复合。通过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会,将科技、产业与市场、资本、人才、空间“四融”的结合,改造或重组落后产能,打造新产业、新生态、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新生活,形成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未来竞争发展与创新的新动力。

首先,科技、产业与市场的结合,打造要素市场、服务市场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不断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在各地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技术领导权的竞争将会越演越烈,科技、产业与市场的结合日益迫切,通过发展科技创新交易,激活科技创新要素,将有力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推动科技转化和转移,实现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要素的活跃度、创新人才的聚集度,对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价值链、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科技、产业与市场相结合,瞄准国际尖端技术研发领域,着重将科技创新发展与资本市场创新结合,为科学家、资本方、企业家提供完整生态,推动实现科技、产业、市场的融合,解决科技创新要素交易结算、构建要素市场与服务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18.jpg

其次,科技、产业与资本的结合,重塑产业孵化器

资本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头,推动科技、资本、产业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相互支撑,将形成强大的力量支撑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的转化,加强资本驱动功能,围绕科技链部署资金链,建立由孵化器自有资金和外部资本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同时,科技、产业与资本的结合,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构建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良好的财税优惠政策、庞大的民间资本市场及灵活的债券发行市场等多种手段,并结合相关法律保障,对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通过科技、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形成交易平台、贸易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孵化平台、科技资本平台,加快实现孵化器类型多元、服务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灵活、区域协同、氛围浓厚的发展态势,形成多种力量、多种模式、多种机制共同促进的全链条、多层次创业孵化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21.jpg

再次,科技、产业与人才的结合,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是支撑和推动创新的根本,而人才的发展需要和科技、产业深度的结合,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与动力。通过科技、产业与人才结合,能够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厚植创新沃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不断打造人才高地。

地方政府通过拓展引才渠道,立足高端,加强产业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的引进,将提升对先进技术吸引、集聚与集成的能力。同样,人才的发展也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新兴产业补链、扩链发展、集聚重点引才产业三个功能出发,明确并细化引才规划和引才菜单,达到引才与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高度统一。利用传统产业充足的资本、人力资源、市场等优势,借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的外部资源介入机遇,发掘企业转型动能,引入产业转型所需人才,以人才引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23.jpg

最后,科技、产业与空间结合,构建产业生态

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要有载体的支撑,科技、产业只有与空间相结合,才能不断构建科技创新集群效应,搭建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科技、产业与空间结合,需要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项目思维,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帮助地方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与地方主导产业的结合,塑造以科技创新引领的为产业生态环境,形成既能集成技术,还具备赋能能力的平台,从而构建创新产业生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科技、产业与空间结合,要着重将产业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科技创新发展与资本市场创新结合,产业空间与营商环境相整合,为国际尖端技术孵化落地提供完整生态。以科技创新要素交易不断构建科技创新集群效应,搭建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26.jpg

Q:非常感谢杨总详细地为我们展示了泛华科创城的内涵、意义、功能、操作路径等内容,最后想请杨总系统的介绍下,了解了这么多内容,泛华究竟能怎么做呢?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29.jpg

泛华科创城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的载体。近年来,泛华科创城一直在实践空间载体方面的理论理念,核心思想是把握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等新经济手段,通过科技、产业、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叠加,促进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再造和要素聚集,重构地方产业生态、再创地区增长极,打造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带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形成小空间大战略的窗口。泛华科创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聚焦地方主导产业,诸如生命健康、体育科技、美丽产业、基地、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创新产业集群,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第一,在发展层面。泛华科创城要通过区域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与空间管控规划的系统集成,深入挖掘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的经济价值、区域价值、战略价值,结合区域大趋势、国家大环境,谋划区域发展战略价值和定位、寻找动力源、创新发展路径、培育新载体、打造增长极,打造全国的示范价值,纳入到省战略或国家战略,系统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系统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二,在建设层面。泛华科创城要建设的智慧城市,是城市的信息化和信息化的城市的有机结合。其建设要点就是要在运营过程中借助顶层设计,实现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化和园区化。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产业拉动不足、四化融合不足、部门利益分割等问题,智慧城市是“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和管理”有机统一的,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互联互通,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的高效流通。针对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泛华集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智慧城市发展规律,并创造性地提出“六横七纵”的智慧城市2.0发展版本。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进行,并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把GIS和BIM有机结合,将城市空间、城市平面和城市地下管网等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起来,构建城市“住建云”,通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带动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打破城市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城市的智慧运营和管理。

第三,在运营管理层面。泛华科创城在招商引资及产业运营上,做到先规划再招商,通过塑造地区投资概念,把概念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项目集群,再把项目集群变成投资品,建立一个全民招商的氛围,创造项目孵化器,改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战略招商、项目孵化器招商,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并随着规模的扩大,产生经济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破题上,通过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产城融合投资开发运营模式等创新金融模式,实现城市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做好城市的投资运营。

第四,在联盟构建层面。泛华科创城一定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通过科技、数字、人工智能、产业导入重构地方产业生态,并围绕重构产业生态打造六大联盟(人才、智库、科创、数字、大健康与体育、资本),互促互融,打造平台+智库+投资运营+产业运营的发展模式,并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旗帜,构建以丙方思维介入、甲方身份推动、带动乙方业务、整合丁方企业的产业生态联盟,发挥甲乙丙丁+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35.jpg

泛华科创城立足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以产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四化高度融合,在“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协同理念下,打通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域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聚集区、以镇域经济为主的特色镇、以美丽乡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四层结构的城镇化体系,寻求能够承载新技术、资本、业态、模式等的空间载体,叠加整合产业、金融、科技、人才、教育、互联网大数据、生态、交通、土地、制度创新、品牌全要素,最终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以新旧动能转换来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科技、产业与市场相融合”,重构地区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通过“科技、产业与资本相融合”,重塑产业孵化器;通过“科技、产业与人才相融合”,打造人才发展高地;通过“科技、产业与空间相融合”,构建产业生态新载体。推进城镇化的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和管理有机融合,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泛华科创城的理念模式及实践得到了多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重点区域持续落地推进。泛华愿意与各地政府、企业、院校等展开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泛华科创城在各地开花结果,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城市发展新动力。

微信图片_20190115152437.jpg

本期对话嘉宾介绍


杨天举

泛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博士生导师

社科院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研究生特聘导师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镇)发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专家组组长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

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委员会执行会长


主要研究成果: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部级课题《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负责人;

2.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之一;

3.《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系列丛书主编;目前已经出版

①《系统思维提升城市价值—揭秘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②《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③《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铁战略背景下的高铁新城研究》

④《撬动大别山——智慧农业谷与中心城市引领下扶贫开发模式探索》

⑤《智慧生态城市规划技术集成》

⑥《国家中心城市与城市的战略思维》

⑦《新机遇 新动能 新空间——深度解码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⑧《生态文明视角下智慧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

⑨《新时代要素融合创新与中心经济发展——官渡区推进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十大思维》

4.《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南》及《建筑工程项目服务指南》副主任委员;

5.我国新型城镇化特别是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领域的权威专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qQER2eMnL0_zxI5jeSeQn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