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铸星”瞰沧海 ——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侧记

来源: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0-30 16:26:32 

本报记者高悦朱彧
  “5、4、3、2、1……点火!”
  10月29日8时4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刺破苍穹,将中法海洋卫星顺利送入太空。
  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海洋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两国海洋卫星工程发展和提升卫星应用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梦圆朝阳升起的时刻
  29日清晨,茫茫戈壁环绕着的酒泉卫星发射场阳光明媚。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上的“中国航天”字样和卫星整流罩外的中法两国国旗在朝阳映照下熠熠生辉。
  发射现场,各岗位人员早已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发射前每一项工作。在指控大厅的巨型屏幕上,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屏幕前的科研人员全神贯注,严阵以待。
  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星箭组合令人惊艳。
  “1分钟准备!”“01”指挥员浑厚的声音从发射指挥中心传出,气氛陡然紧张。
  “5、4、3、2、1……点火!”
  随着“01”指挥员一声令下,撕裂空气的巨大轰鸣响起,橘红色火焰从箭尾喷薄而出,搭载中法海洋卫星的长征二号丙拔地而起,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越飞越高,直至消失在视野中。
  指控大厅屏幕上显示出卫星的三维模拟图像:顺利展开太阳能电池板,进入运行姿态……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圆满成功!掌声热烈响起,喝彩此起彼伏,指控大厅顿时沸腾了,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携手研制海洋卫星,服务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在中法两国科学家心中,曾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想。为了实现它,中法海洋卫星项目于2005年启动。第二年,中法两国签署备忘录,明确双方职责分工。2009年,中法海洋卫星工程研制由中国国家航天局、财政部批准立项。2015年,卫星系统详细设计联合完成评审。
  13年漫漫征途,中法两国研制人员冲破无数艰难险阻,换来了惊艳亮相——该卫星首次实现了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将与在轨的海洋一号、海洋二号卫星配合,形成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相辅相成,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的海洋综合遥感体系。
“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造星瞰海”梦想成真,令中法海洋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王丽丽激动万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制海洋系列卫星。美国1978年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后,苏联、日本、法国和欧洲空间局等相继发射了一系列海洋卫星。
  相较之下,我国海洋卫星研制起步较晚,第一颗海洋卫星1997年才立项,2002年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我国成功发射了包括中法海洋卫星在内的7颗海洋卫星,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海洋卫星遥感载荷研制、应用开发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法海洋卫星是两国携手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具有研制难度大、性能指标高、观测范围广等特点。”王丽丽说。
  中法海洋卫星装载两台新型微波雷达,按照职责分工,中方负责研制新型微波散射计,法方负责研制海洋波谱仪。这两种载荷是世界上首次装载在一个卫星平台上,协同工作,互为补充。这种新组合赋予卫星更多“新技能”,同时也带来了研制上的新挑战。
  刚开始时,双方研制团队执行的标准并不统一,中方执行我国航天部门标准,法方执行欧洲空间局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双方研制团队经过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一致——按照标准高的一方执行。
  那段时间,中方卫星研制团队里每一个人,仿佛痴迷一般,按照高标准要求反复试验。每个看似不起眼的部件,每项细微的技术,都凝聚着卫星研制团队的艰辛与付出。
  同时,面对艰难的研制任务,法方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创造了两国共同研制卫星的成功先例。”中法海洋卫星法方项目经理卡斯提安说,“虽然研制过程中经历了不少坎坷,但是双方始终求同存异,相互促进,期待双方开启更多的合作和项目。”乘风借力向未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后续应用是关键。
  “无风不起浪,无风浪三尺”,海风和海浪的关系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同时进行海浪谱和海风速度测量的卫星。
  中法海洋卫星将首次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首次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表面风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为更好地科学认知海风和海浪等海洋动力环境的内在物理机理及形成规律提供有效研究手段。
  根据安排,双方各自建立地面应用系统。法方地面接收站由加拿大依诺维克站、瑞典基律纳站组成,中方地面站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组成。双方各自建立任务中心,共同开展研制与应用,以获取海面风场、海浪等海洋动力环境参数。
  “卫星获得的探测数据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享,应用于海洋科学、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表示,中法两国愿同其他国家进行数据交换和应用交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宏图既举,使命召唤,自当奋力,不负期待。我国《海洋卫星业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提出了我国海洋卫星后续发展需求及规划,其中与海洋事业紧密相关的有多颗卫星。
  “待到这些卫星发射入轨后,后续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将形成上、下午组网高性能观测;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将形成极轨、倾斜轨道互相配合,实现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多频次观测,将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1030/76159.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