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东方影都、珊瑚贝桥。李伟摄
市南区浮山湾的帆船运动项目。王盛摄
我国首个110米桁架式自升式海工平台从西海岸新区出口阿联酋。张进刚摄
编者按: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蓝色粮仓”。保护海洋、关爱海洋、经略海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制造业,引领蓝色经济涌向大海、走进深蓝,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2018年9月,调研组前往青岛,深入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即墨区等地,就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9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湾美;5890公顷的海洋牧场,孕育出丰饶的“蓝色粮仓”;后峰会时代的滨海旅游,以独特的创意和时尚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诸多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全球,引航海洋未来……青岛,这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处处透显出海洋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从八大关到崂山,从西海岸到鳌山湾,调研组深切感受到,海洋经济的大潮中奔涌着蓝色基因、蓝色动能,海洋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2017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1.1万多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
1.海洋生态管护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
初秋的胶州湾,放眼望去,天蓝海碧,绿植成荫,秀美风光,一览无余。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养殖网箱密布、垃圾遍地。
青岛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120个,海湾49个,滩涂面积331平方公里。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
调研组了解到,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青岛先后成立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胶州湾保护委员会,制定出台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湾管护、生态修复、海域资源利用、湿地保护等法规,严格执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对不符合生态红线的建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并将海洋环境损害指标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同时,市里有关部门还加强海洋环保普法宣传,开展海洋生态环保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鼓励市民通过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公益监督平台进行环保举报。
为强化海湾治理,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并构建起市、区(市)、镇(街道)三级治理体系,发布了海湾名录和湾长名单,建立了湾长制市级会议制度、督察督办、部门联动、综合考核等制度。同时,在胶州湾、鳌山湾、青岛湾、太平湾、浮山湾等重点海湾布设站点,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2017年,胶州湾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71.8%,比5年前提升了25.4个百分点。
在西海岸新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新区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通过退养还滩、修复岸线、建设慢行系统、配套旅游设施,海湾自然生态得到明显提升。
调研中了解到,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青岛组织实施了“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对胶州湾海域养殖网箱、筏架等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退还海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恢复了近海滩涂的原始风貌。同时,市里对灵山、竹岔、斋堂等海岛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西海岸、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先后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全市海洋保护区有6处,总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调研组看到,深蓝大脑系统仿真与协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的工作数据正在实时更新。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介绍,实验室近年来攻克了近海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突破了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其中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术,被列入国家赤潮治理标准,并通过了国际第三方检测。
为加强海洋环境监管,青岛推进实施了“智慧胶州湾”等项目,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环保部门协作机制,在环保数据共享、重点海域监测监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调查处理、海洋环保联合执法检查等方面深度合作。同时,市里还定期开展“海盾”“碧海”“护岛”等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盗采海砂、非法偷捕等违法行为,并对“三湾一线”(胶州湾、崂山湾、灵山湾和前海一线)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巡查。
如今,青岛近海岸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稳定,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向好。
2.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看到了吗?这是鲈鱼,这是黑头鱼!”站在监控电脑前,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办公室主任祝传刚指着屏幕告诉调研组,画面里不时游进来各种各样的鱼类。据介绍,该公司先后投资10.7亿元,建成1万多亩的人工鱼礁区,建设了300多个网箱,增殖放流130万尾鱼苗、80万海参苗。如今,鲁海丰海洋牧场活跃着228种海洋生物、57种浮游植物,十几种常见鱼类,年收入4亿多元,带动了500多名渔民就业。
调研中了解到,自2009年,青岛市开始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目前建成了11处海洋牧场区,总面积5890公顷,共投放礁体222万空方,其中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市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修复,主要经济渔业品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海洋牧场已发展成兼具生态修复、生物资源养护、海水增养殖等功能的新兴产业模式。
在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调研组,公司通过人为介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生物自然繁殖,2万多亩海洋牧场的生态循环良好,鱼类越来越多。据了解,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青岛全市共投入1.8亿多元,在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湾等海域,重点放流对虾、三疣梭子蟹、梭鱼等优势水产苗种,累计放流苗种103亿单元。
调研组发现,为深入开发海洋资源,青岛围绕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蓝色粮仓等出台了系列相关意见,编制了远洋渔业发展规划、蓝色粮仓建设规划,重点发展虾蟹类、鱼类、海参、鲍鱼等优势品种,着力打造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六大基地”,做大做强“蓝色粮仓”。市里还专门编制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划定养殖区域、明确养殖容量和品种,积极发展抗风浪网箱、底播增殖、贝藻间养等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在海洋渔业科研创新方面,海洋国家实验室近年来培养出新品种38个,先后破译了大黄鱼、中国对虾、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等海水养殖生物全基因组序列,在生长、抗逆等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2018年3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负责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青岛开建,致力于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储藏、研发与利用,填补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研究的空白。
2018年8月底,青岛鲁海丰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6艘远洋渔船鸣笛起航,前往毛里求斯海域进行捕捞。至此,青岛远洋渔业捕捞遍及四大洋。调研中了解到,为发展远洋渔业,青岛大力推进海洋捕捞“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与竞争,并设立了远洋渔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新建或购买远洋渔船进行补贴。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10家企业与12个国家建立了合作项目,注册远洋渔业公司30多家,批建远洋渔船160多艘,预计2018年全年远洋捕捞产值将达17亿元。
3.文化创意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2017年9月,地中海“抒情号”、天海“新世纪号”、“新金桥5号”三大邮轮同时靠泊在青岛邮轮母港,单日旅客量近7000人次,创出开港新纪录。据了解,自2015年开港至2018年6月,青岛邮轮母港共计运营241个邮轮航次,接待出入境邮轮旅客达25万人次,成功跻身全国第六大邮轮母港。
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岛邮轮旅游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认可,特别是成为“亲子游”“夕阳游”的首选。搭载欧洲游客的邮轮“欧罗巴号”,美国奢华邮轮“世鹏旅居者号”,亚洲最大的邮轮诺唯真“喜悦号”,巴哈马籍豪华邮轮“辉煌号”……如今,这些搭载全球旅客的豪华邮轮纷纷靠泊青岛。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市南区,调研组看到,无论是充满德式风情的欧式建筑,还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栈桥,抑或是八大关风景区、奥帆中心、海底世界,这座海滨城市的旖旎风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为做大滨海旅游业蛋糕,市南区将旅游业与时尚商务、时尚生活、时尚文化紧密结合,推动传统滨海观光休闲旅游向时尚消费旅游升级。除婚恋节、管乐节、赏花会、时装周等节会品牌外,市南区还大力发展会展、培训等高附加值旅游服务,以及游艇海钓、军港文化、水上飞机、航空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同时,为保障旅游安全,该区2018年还投入近千万元,为游客购买社会公众安全险。2017年,市南区15家A级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达2800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66亿多元。
“元首笔”“媒体包”“宴会瓷器”……仅上合峰会系列商品就有15种近50款样式,还有“青岛经典”系列产品等281种产品,价位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上合峰会筹备初期,我们就开始着手峰会相关产品的物质文化转化工作,目前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文创产品体系。”青岛旅游集团副总经理任现辉介绍说。据了解,青岛市2018年确定了单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在建、待建、在谈旅游项目110个,总投资达3500多亿元,其中超过100亿元的项目有10多个。
在西海岸新区,调研组看到,珊瑚贝桥、星光岛、大剧院等地标式建筑格外醒目。据了解,青岛围绕东方影都,着力打造“海洋+”旅游,已建成系列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比如,积米崖渔人码头主打海洋相关的文创产业;海鲜小镇,主打新鲜海产品的交易与餐饮;美食广场,展现青岛的啤酒文化;创意码头、跳蚤市场,则展示老青岛的文创产品。目前,西海岸已初步培育出影视文化、智慧科技、体育运动和旅游度假等产业,每年吸引近千万游客前来观光。
红岛蛤蜊节、田横祭海节、全国休闲海钓邀请赛……在青岛,休闲渔业正成为海洋旅游的新名片。除岸上景点与景点的串联,青岛还将众多沿海岛屿打造成美丽的深度旅游岛链,开发了休闲渔业、渔村乡俗、海岛观光等旅游项目。2018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92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9.1%;实现旅游消费总额733亿多元,同比增长15.2%。
4.创新驱动加速海洋“智造”升级
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三艘国内顶级潜器,在国家深海管理中心集聚;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命名交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近年来,青岛着力打造海洋科技研发高地,形成了以海洋制造业为特色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崂山北麓,鳌山湾畔,有一片443平方公里的海陆空间,这里便是被称为“中国海洋科创大脑”的青岛蓝谷。自2012年成立以来,蓝谷以建设“世界海洋科创中心”为目标,积累了丰厚的“海洋家底”,成为青岛海洋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介绍,目前蓝谷已落户“国字号”科研机构17家、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22家、科研创新平台44个,超过2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引进各类海洋人才4500余人。
在西海岸新区,调研组发现,该区凭借区位优势,聚集了中船重工等科研机构180多家,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等国际性深水大港,形成了航运物流、船舶重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据了解,青岛建设了黄岛、即墨、董家口三个错位发展的船舶及海洋工程集聚区,共有规上企业81家,其中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企业70家、海工装备企业6家。
在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调研组看到,华大基因北方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工作。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合成与编辑平台负责人黎翰博介绍,华大基因项目入驻青岛后,已完成30多种海洋生物的基因测序,研发了全国首套60平方米超低温自动化冷库,样本储量可达200万份,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立体农业、水产和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系统。目前,在建的国家海洋基因库和海洋生命科学公共研究平台,将逐步实现全球数十万已知海洋生物物种基因组数字化。
在中国海藻生物科技馆内,调研组看到,拇指大小的“纱布”,放在生理盐水里一泡,就变成了“果冻”状凝胶。这种新型医用敷料不仅可以止血,还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据了解,青岛近年来在海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打造出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链,牡蛎贝壳、海带、螃蟹壳等这些最常见的海洋元素,都成为生物医药产品中独特的元素。2017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
在海洋国家实验室,调研组了解到,为解决涉海科研院所海洋数据难以共享问题,该实验室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集合全国7个单位24艘科考船及526台套船载设备,建成深远海科考共享平台和科考船共享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原值超过50亿元科考装备的使用效率。据介绍,实验室通过创新科研人员“双聘制”等激励政策,已建立起30位两院院士、19位千人计划专家、63位国家杰青和17位长江学者等领衔的人才队伍,在深海观测与探测技术、台风预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水下超高速航行器等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青岛市通过不断创新人才政策,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
5.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壮大海洋经济,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调研发现,尽管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海洋科技创新仍存在各环节衔接不紧密,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够高、数量不够多等问题,特别是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仍未形成。2018年年初,山东获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青岛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创新体制机制,针对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等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建设和完善相关创新载体,紧盯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加快在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以西海岸新区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军地协同创新,力争在海洋防务与船舶海工装备、涉军涉海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目前,青岛海洋生产总值不足3000亿元,规模偏小,特别是与上海等地相比,差距仍较明显。调研发现,青岛全市传统海洋产业占海洋GDP比重过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只占海洋GDP的2.2%,比重也较低。同时,深海采矿、天然水合物、新型捕捞渔业、远洋航运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人才准备还不够。未来,青岛应重点培养在全国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提升涉海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海洋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海洋赋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人文内涵。近年来,青岛旅游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旅游业态日趋丰富,旅游市场管理更加精细化。但调研发现,青岛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够充分,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现象,高端旅游品牌不够多,文创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因此,青岛应充分释放上合峰会的红利,着力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加快旅游国际化步伐,推动旅游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山、海、岛、湾、城”相互交融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岛市涉海企业“接网触网”速度力度相对滞后,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结合不够充分,信息技术与海洋渔业、船舶与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空间仍较大。未来,青岛应深入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与海洋新兴产业相结合,提升海洋经济的智慧化水平,不断增加海洋“智造”新兴产业的比重。
(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刘艳杰、马姗姗、兰亚妮、韩立民、李大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0/2018-10-29/5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