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义:艰苦创业 向海图强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10 16:20:22 

周家义,1931年出生。曾任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主持中法长江口合作研究项目,1999年离休。

■ 本报记者 于燕妮

  时光荏苒,风雨更迭。58年前,一代老海洋人开荒劈地,凭借着向海而生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把一道山岗开发建设成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国家级科研机构。如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凌水桥已经巍然屹立了近60个年头。
  艰苦创业时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无论是实验设备、科研技术,还是专业人才都十分有限。上世纪80年代后,监测中心陆续引进20多名专家,其中就包括正在海洋二所任职的周家义。
  1984年,周家义赴大连,担任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当时实验室中的空气和水体污染指数都不达标,而且还没有配套的高精尖的专业仪器,面对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面对眼前的困境,周家义没有退缩,他改造实验室环境、购置专业仪器、处理遗留的行政问题。在为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带来崭新气象的同时,这位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接到了国际性的大规模科研任务。
  1984年,国家海洋局与法国科研中心达成合作协议,由海洋二所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联手完成中法长江口及其毗邻近岸水域污染物和营养物生物地球化学的合作研究,作为致力于无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周家义将污染物部分的调研任务带到环保所,开始了海洋环保所历经20余年发展后的首次大规模国际合作。
  “人在单位就在,单位在任务就在。由于中法长江口及其毗邻近岸水域污染物和营养物生物地球化学的合作研究时间紧、任务重,因此环保所上下全力以赴。”据周家义回忆,当初与法国的合作研究有时间要求,不能中断,他只能一边处理所内的行政事务,一边考察、选用年轻人,布置研究任务。当时,周家义的爱人潜婉瑛还承担了无机重金属分析的部分任务。这个多学科,以化学为核心,涉及生物、地质、水文的综合性海洋调查,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年轻的科研人员经验尚浅,周家义和爱人潜婉瑛就手把手地教,指导他们到有条件的地方完成分析测量工作。科研仪器短缺,就分批次派送科研人员到海洋二所完成研究。当时,颗粒物采样需要特殊定做的符合国际调查要求的仪器设备,潜婉瑛提前列出详细的采购清单,带着设备处的有关人员到全国各地定做、采购。
  两位化学专家带领环保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出色地完成了中法长江口合作研究,向世界迈出了科学探索的又一步。“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也为环保所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了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潜力,3年的研究成果,也助推了监测中心日后的发展与壮大。
  如果说中法长江口生物地球化学合作研究,让环保所看到了“希望之光”,国际海洋沉积物监测培训班则是提升其国际地位的“发展之火”。中法长江口合作研究项目结束同年,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西太平洋沿岸30多个国家参与海洋监测方法标准互校考核,海洋环保所也在其中。此时的环保所已经拥有一批能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科研队伍,全所上下齐心协力,“备战”考核。
  最终,得出的30个数据结果中,27个数据都紧密围绕“靶心”,只有3个略有偏离。考核专家组中一个负责无机部分的美国教授开玩笑道:“怀疑有人把结果透露给了环保所。”这个善意的玩笑,是国际权威专家对环保所的肯定与赞扬,周家义也被考核专家称为“信得过的先生”。
  因在所有参与单位中位列第二的好成绩,加之专家组对目的海区与实验室的实地考核,让海洋环保所赢取了国际海洋沉积物监测培训班的承办机会,来自13个国家的海洋工作者在大连参加培训,也使海洋环保所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从江河到汪洋,从中国到世界,在“老所长”周家义的带领下,监测中心走过了环保所科技队伍从小到大、科技实力从弱到强、科技成果从少到多的辉煌历史。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10/75466.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