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是流行于汉文化圈上千年、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根据现存的有关史志典籍考证,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与关羽、岳飞一样,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并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神奇女子。
传说中,妈祖出生当天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故取名林默。小林默聪明伶俐,八岁到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能过目成诵,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融汇贯通。同时,她还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能言人祸福"、 "预知休咎事";精研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她的志向是终生以慈悲为本,以济世救人、扬善除恶为己任,故而矢志不嫁,连父母也不得不顺从她的意愿。28岁时,于重阳节前一天,林默告别家人,直上湄峰峰顶,化作一道白气,冲上天空。此后乡亲们便时常看到她显灵,或盘坐于云彩雾霭间,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拯救遇难的渔(船)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处建成祠庙,尊称她为"妈祖",虔诚敬奉。
有关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利用张扬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一个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妈祖飞渡大海抢险救难的事迹,对於终年浮家泛宅,随时都可能遇到海难的船员、商家和渔民来说,既可提供精神慰藉,又可增强自信,激励他们去与海洋中的风险搏斗。
与此同时,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在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下,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据考证,仅从南宋高祖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到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的106年间,南宋朝廷对妈祖的褒封就达14次之多,平均不到8年晋封一次,妈祖因此成为南宋朝廷赐封次数最多的一位民间神祗。元、明两朝,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妈祖仍受到9次褒封,明朝还先后14次遣官祭祀。到了清代,妈祖的地位更高,褒封次数超过了宋、元、明三代,达15次之多,其中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头两次,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的"护国庇民妙应昭应仁慈天后",将妈祖的神格提高到了至尊极限,"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又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为清朝各地方的最高祭典,规定地方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
随着妈祖从一个民间女子逐渐演变为"天后"、 "天上圣母",妈祖信仰也逐渐从湄洲岛走向全世界。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洲祖庙也很快成为妈祖文化的圣地和海内外妈祖信徒崇仰的中心。此后千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创建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二亿人,近年来,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信徒年均已达百万人次。台湾是妈祖信徒集中的地方,目前岛上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信徒超过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每年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祭拜的台湾信徒均在10万人以上。
有关学者认为,从古到今,从内到外,从下到上,从近到远,不同人群对妈祖这位历史人物的一致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赞美。妈祖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大智、大勇、大美的光辉形象。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地上培养和产生出来的真实的女英雄,既是慈悲、忘己、救世的善的象征,也是美好、飘逸、侠女柔肠的美的化身,是一位为海内外千千万万华人所尊敬的中华民族精神代表,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文化形象。她的许多美好传说,经过上千年不断的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并且仍规范和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妈祖文化的内核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保证,无论何时都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