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朱建钢:进一步加强北冰洋重点区域考察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7-20 13:30:40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即。出发前,考察队领队朱建钢接受了记者专访,全面介绍了本次北极考察的目标、任务、意义等基本情况。
 
  记 者:2018年初,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本次科考成为白皮书发布后我国开展的首个北极科考,意义是什么?
 
  朱建钢:2018年1月26日,我国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生活。与此同时,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快速减少,为北极地区的航道、油气、旅游和渔业等资源利用提供了便利,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环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北极已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的重要舞台。世界气象组织于2017年5月正式启动“极地预报年”行动,旨在实现极地从小时到季节尺度预测预报能力。2017年11月,北冰洋五国与中、日、韩、欧盟和冰岛共同签订了《北冰洋中央区渔业保护协定》。
 
  我国从1999年开展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成功实施8次北冰洋考察,为提升我国北极事务话语权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有考察尚未充分满足揭示北极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在揭示北极变化自然规律方面有待提高,对北极航道、特别是中央航道的调查还需进一步开展,目前对中央区生态和渔业资料掌握极为有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北冰洋重点区域的考察,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推进我国在北冰洋中心区观测网的建设,服务于北极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
 
  记 者:此次科考计划在哪些海域实施,希望达到什么目标?
 
  朱建钢: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确定了以下主要考察海域:北冰洋中心区、楚科奇海台区/加拿大海盆区、楚科奇海、白令海。
 
  我们计划通过对上述重点区域的考察,加快完善北极考察观/监测业务体系构建,推进我国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掌握海洋水文与气象、海冰、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开展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掌握北冰洋海冰快速减少机理及气候和生态效应。深入开展北极高纬度海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新型环境污染物等北极国际治理议题相关的业务调查,为解决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记 者:本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朱建钢:根据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总体工作方案》,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计划在北冰洋中央海域、楚科奇海等重点海域开展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调查,系统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特征,获取北冰洋中心区重点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多尺度海—冰—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特征,并评估中央航道利用的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将对以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为代表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调查。
 
  记 者:本次考察的时间安排及队员构成是怎样的?
 
  朱建钢:本次科考计划于7月20日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全程不停靠外港。“雪龙”船预计航行里程1.2万余海里。
 
  考察队的131名队员,分别来自自然资源部、教育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外高校等几十家单位。结合考察工作,执行科考任务的队员共78名,船员(含保障类项目)53人。特别要说明的是,“80后”和“90后”已成为这支考察队的绝对主力。
 
  记 者:本次考察队出发的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10天,如何确保各项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朱建钢:因“雪龙”船在试航期间发现存在部分机械问题,需进一步检修,因此,出航时间调整到7月20日。虽然本航次考察时间缩短了10天,但考察队将在临时党委领导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对原方案进一步细化,统筹安排。全体考察队员将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尽一切努力完成自然资源部批复的工作方案中的各项任务。(作者:记者 路 涛)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7-20/51802.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