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海西湾 青岛船舶业“驶入”蓬勃发展期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发布时间:2018-07-03 14:38:06 

2.jpg

3.jpg

4.jpg

陈埥(右一)介绍公司造大船情况。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和船有关。1983年,我怀揣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的毕业证书,怀着为祖国造大船的美好愿望,来到当时的青岛北海船厂(现改制为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船重工)。 1984年1月设立造船部,同年12月成立造船分厂,也由此拉开了青岛大造船的帷幕,我有幸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改革开放,见证了青岛大造船由梦想到现实的历程。
 
  造船曾是青岛“短板”
 
  一百多年前,船舶工业在青岛湾畔悄然诞生。 1898年10月,一位德国造船技师在莱阳路段创建了一个小型修船所,以修造小船艇为主,兼修各种车辆,这就是今日北船重工最早的前身。
 
  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青岛还没有在世界造船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在国内造船行业中,青岛的造船能力也处于低端水平——只能建造1万吨以下、坞修2万吨左右的船舶。作为青岛船舶工业的“龙头”,北船重工以修船而闻名,曾创下国内修船多项纪录,但造船一直是“短板”,只能建造中小型船舶。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沙滩上建造了5000吨油轮“大庆409”号后,于1984年1月设立了造船部,同年12月成立造船分厂。由于没有船台和下水设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仅制造过1000~2000吨货驳、400匹拖轮和小型渔轮等。直到1992年6月研制出船舶横向翻转下水滑道,暂时解决了船舶下水难题,建造的最大船舶为1万吨级货驳。
 
  搬迁海西湾开造大船
 
  进入21世纪,属于海洋的世纪,也是属于船舶工业的世纪。造船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随着世界造船“重心西移”和大型船舶成为主流,国际船舶市场迅猛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船舶工业建设。作为国内造船业巨头,北船重工的上级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把战略目标锁定在青岛海西湾,这与山东省和青岛市加快建设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构想正好吻合。
 
  海西湾地处北纬36°线——“船舶工业带”上,是胶州湾内的一个小海湾,其东、南、西三面受海西半岛环抱,被权威专家公认为国内最好的大型造修船基地选址。这里水深港阔,加之周围优良的自然环境,恰好满足了青岛造船人“建大坞、造大船”的愿望。
 
  2001年7月13日晚,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青岛市民为成为协办城市承办奥帆赛而兴奋不已。而此时此刻,我除了具有和国人同样的振奋心情外,更感到了一份压力、一份责任。因为这也意味着早被国际帆联和青岛市一致看好,作为奥帆赛场馆之地的北海船厂,将面临着整体搬迁、提前搬迁的双重困难。对此,我们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与青岛市政府沟通,共同筹划,最终确定了“成功举办奥帆赛,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双赢”目标。正是有了这一共识,海西湾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被规划为造修船基地,政府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公司从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企业的整体搬迁,满足了奥运场馆提前开工建设的需要。
 
  潮涨潮落就是工人作息表
 
  自2003年起,“搬迁、建厂、经营生产”三条战线同步推进。专门成立了海西湾分部,从全厂各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设备配套及生活设施和各项生产准备工作。早期建厂条件异常艰苦,工地办公室就设在一辆报废的旧班车上,建厂人员吃住在临时搭起的板房里,没有节假日,潮涨潮落就是他们的作息表。他们指挥协调各施工单位,建码头、筑大坞、盖厂房,将昔日的荒山滩涂变成了今日现代化的造修船基地。
 
  搬迁期间,整个企业经营生产没有停顿,实现了平稳过渡。 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非但没降,还比上年略有增长,实现利润为年计划的3.25倍。2004年又超额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经济考核指标,利润比上年继续增长。
 
  配备一流造船生产流水线
 
  按照“总体规划,一次建成,分阶段投入生产”的原则,2003年底,修船码头竣工。 2005年6月,两座修船坞基本竣工,修船厂房和游艇、船机新建厂房投入使用,水电道路等配套条件基本具备,修船区、游艇船机区基本建成投产。其中仅修船区面积就达40公顷,相当于原市区老厂整个面积。造船区建设于2005年底启动,2009年12月主要生产设施基本建成投产。至此,整个新厂陆域面积330余公顷,码头岸线长度5公里,形成了年造船能力近期204万载重吨 (远期扩大到468万载重吨),修船212艘,建造海洋石油开采平台4座、救生艇500艘的生产能力。北船重工新厂区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是原老厂区的6倍还多。在呈“凸”字型的布局中,北部是拥有国内最大修船坞30万吨、15万吨和10万吨浮船坞的修船区;东部是配备国内一流造船生产流水线、厂房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造船区和游艇船机区;西部昂然矗立的4台600吨门式起重机与气势恢弘的50万吨级、30万吨级造船大坞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为尽快提高企业在造船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抓住海洋工程和造船市场复苏机遇,造船坞尚在建设中,我们就借助修船15万吨大坞,先后承接建造了山东省当年所建造的吨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 “齐鲁第一船”——1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亚洲第一驳”——3万吨导管架下水专用驳和国内最大的坐底式海洋钻井平台——“中油海33”等8座平台,跻身我国海洋工程建造的先进行列。如今,北船重工生产的18万吨散货船被誉为 “中国型散货船”,并在国际市场上小有名气。 2018年3月22日,世界最大的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船重工厂区内命名交付。
 
  一艘艘巨轮驶出船厂
 
  2007年,公司一举承接了17艘18万吨散货船建造定单,入选当年世界造船企业前50强。 2008年利用新建的50万吨造船大坞,同时开工建造两艘18万吨散货船,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交付,填补了山东省不能批量建造大型机动船舶的空白。2010年批量完工交付8艘18万吨散货船,成为山东省首家年产量突破百万吨的造船企业,跻身当年中国造船企业十强。 2011年开工建造18艘散货船,呈现批量化、多船型建造局面。2013年新承接船舶订单总量超过400万吨,位居全国造船企业新接订单前列。 2014年成功交付了全球首制的25万吨矿砂船,创下了山东省有史以来建造船舶吨位最大、建造周期最短等多项新纪录。 25万吨矿砂船“山东政通”轮还入选2015年世界最佳50艘船舶,成为新一代超大型矿砂船的设计标杆。 2015年首次承接11.3万吨成品油轮。 2016年先后与招商局和工银租赁累计签订8艘世界最大新一代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建造合同,首制船已于2018年3月完工交付,并远航中国至巴西航线,7艘40万吨矿砂船到2018年底将全部达到交船状态。截至目前,公司造船共完工交付18万吨散货船39艘、8.2万吨散货船16艘、25万吨矿砂船12艘、40万吨矿砂船1艘、11.3万吨成品油船2艘。随着造船批量签单、建造、交船和多船型建造,北船重工已逐步迈入国内造船企业先进行列。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以修为主的船厂,一跃成为国家大型骨干造修船企业,目送着一艘艘崭新的巨轮驶出船厂,我和青岛市民盼望已久的大造船梦终于提前实现。回首我们走过的历程,尤其是搬迁海西湾新厂后发生的巨变,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决定我们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梁超 通讯员 林建平
 
  相关新闻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做强做优
 
  《青岛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强化西海岸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提升船舶和海工装备设计、总装、关键设备研发及生产能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石油海洋工程、中海油海洋工程等重点企业及中船重工712所、702所和中国石油大学等科研平台,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产业链,到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500亿元左右,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之一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另外,发挥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中船重工、武船重工、扬帆造船、天时海洋石油装备等企业,重点发展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深水半潜平台、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载人深海潜水器、物探船、钻井船、海洋调查船、起重铺管船、大洋钻探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加快研发生产豪华邮轮游艇、大型液化石油气船、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中型工程船舶等高技术船舶,配套完善特种集装箱、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水下钻井系统、物探设备、水下生产系统、船用动力设备、电气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配套设备制造,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设备、海洋油气开发及风力发电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海洋仪器仪表等,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做强做优。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7-03/51359.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