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求医问药 管华诗的“蓝色药库”探索
中国的“蓝色药库”的梦想正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中酝酿生成,作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八个功能实验室之一,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基础,针对危害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开展海洋创新药物与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研究人员69人,围绕五个研究方向进行科研攻关。其中,海洋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就是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奠基人管华诗院士。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灵活的人员管理模式,多方资源汇聚使海洋药物研究的“难关”被一点点突破。
据悉,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在海洋糖类药物研究中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实验室早期研究发现,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大力推进下,抗老年痴呆海洋候选新药971即将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期待能够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负责临床研究的医院反馈良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近年来实验室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占全国的1/3、全世界的1/10;获得了一批结构新颖的高活性抗肿瘤、抗病毒等先导化合物,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水平和产出均已跻身世界前列。以采集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分离获得的化合物为基础,构建了我国首个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基础库,形成了 “中国蓝色药库”雏形,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携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立由中、美、英、法和西班牙五个国家十余个课题组、一百余名科学家组成项目攻关组,实现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疏通了海洋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堰塞。经过近两年的项目调试、优化和执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构建了全球首个包含三万余个人类已知的海洋化合物的3D数据库、首次完成170余个美国FDA批准的肿瘤药物靶点对海洋化合物数据库的精确筛选,发现一千余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药物苗头分子,经过生物学、药理药效学分析,海洋药物筛选准确率由国际上20%以下跃升到70%以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创立的“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创新海洋药物筛选体系实现了“快速筛选、高效验证和准确寻靶”的目标,该系统不再依赖于大量的海洋化合物实体,利用计算机仿真,将知识层面的海洋化合物转化为虚拟分子数据,并用于药物筛选,解决了创新海洋药物开发的“化合物获取困难”这一最大瓶颈问题。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药物设计的积累,系统性地对已有的蛋白靶点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成药性潜力开展评估,这一体系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药物开发事业的发展。
“在长期开发‘蓝色药库’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将海洋生物资源推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终端产品过程的核心,就是把已发现的资源加速形成创新、实用的产业成果。 ”管华诗认为,40多年来,以海洋生物药用资源为物质基础,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这一现代海洋新动能形成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和成果基础。而“蓝色药库”的开发,有望成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力量之一。(记者 王伟)
■人物名片
管华诗
管华诗生于1939年,山东夏津人。海洋药物学家,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曾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二、三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新闻延伸
管华诗的“蓝色药库”探索
管华诗院士为中国海洋药物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辛勤耕耘,做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以管华诗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于1998年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建立了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建立了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2013年建立了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近两年来,又领导并亲力亲为建立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构建了海洋药物研发工程化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的研发体系,建立了海洋药物研发上、中、下游贯通的发展模式。
1985年成功研制了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
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四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8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新领域,催生和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这一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90年代又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系列海洋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产业化的实现,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2003年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糖库
进入新世纪以来,带领团队突破了许多糖类研究的技术难题,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该糖库为基础,目前有4个国家一类海洋药物进入II/III期临床研究,其中,抗老年痴呆药物971以8100万美元的合同额成为我国转让给国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
2009年9月,管华诗院士主持编纂的我国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典籍《中华海洋本草》首发
开拓了我国海洋中药研究新领域,组织完成了对我国近海海洋药源生物的全面、系统调查,并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巨著(9卷,1400万字;收集海洋生物1479种,3100个优选方),以此为基础,获批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海洋中药研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 “863计划”主题项目。
创建了我国高校最早的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药学本科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构成的相对完善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均名列前10位;培养了我国海洋药物方向的首位博士。
“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由于管华诗院士的突出贡献,他荣获了迄今为止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6-19/50974.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