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海洋经济“晴雨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统计工作30年开拓实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6-14 15:42:51 

■本报记者 方正飞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向沿海集聚,海洋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1989年,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的职责。1989年6月,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统计组,具体负责实施。30年来,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构建海洋统计新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统计只是作为涉海部门统计的一部分,分散在各个涉海部门。例如,海洋渔业统计体现在农业部的渔业统计中,海洋运输业统计体现在交通部的交通运输统计中。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事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研究的科研人员难以找到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
  1989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开展了全国海洋统计的前期准备和相关研究工作。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海洋统计工作组,随即展开海洋统计调研、指标设计、数据搜集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体系正式起步。
  要把涉海的统计指标和数据单列出来,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量,调研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原统计组成员张原华感触颇深:“我们去做调研,经常吃闭门羹,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海洋统计。”通过解释说明和不懈努力,历时1年,信息中心编制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内容涉及海洋自然地理、海洋自然资源、沿海省(市、县)社会经济状况、海洋机构和人员、海洋投入经费、海洋设施、海洋产业活动、海洋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海洋教育。海洋产业活动又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和海洋药物8类,并制定了主要统计指标,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
  为了保障海洋统计数据来源渠道的稳定,1991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部委层面的协调会,通过了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组织方案。1994年11月,又召开了沿海地方层面的协调会。经过4年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形成了由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统计信息网。
  自此,我国海洋统计工作得以有序展开。到1996年,信息中心累计编制了6期《中国海洋统计年报》。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年版),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海洋统计资料。

迈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1999年3月,信息中心编制的《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海洋统计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制度,标志着海洋统计开始步入制度化发展阶段。2003年1月起,《海洋统计快报制度》获国家统计局批准实施,快报及时反映了海域使用、海洋环保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统计的时效性,由原来每年下半年开展统计过渡到年初开展,频率也从一年一次变为半年一次。2004年初,在《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的基础上,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公布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7类产业的产值以及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及时的数据支撑。
  为规范海洋统计的基本定义和行业分类,信息中心起草了我国海洋统计领域的首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并于1999年12月发布。该标准统一了海洋行业分类口径,规范了海洋行业分类方法,是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起点。《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涉海性为原则,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厘定与海洋有关的产业分类和产业活动的统计范围,按一、二、三产业划分为大、中、小三类。依据标准,相应调整了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年版)中增加了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产业的统计,由原7类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到12类,同时增加了沿海地区国内旅游统计,与原来的滨海国际旅游合并调整为滨海旅游。
  2003年8月,《海洋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实施,规范了海洋经济统计管理,为全国海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后来又相继印发实施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海洋统计资料汇审制度》《海洋统计分析制度》和《海洋统计资料审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和制度。
  通过开展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海洋经济统计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

创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
  随着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信息中心开展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工作。2006年12月,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正式颁布。标准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明确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概念,区分了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构筑了海洋经济的核心层、支持层和外围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28个大类、107个中类和380个小类,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同年,为了明确沿海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海洋经济统计的区域范围,又发布了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
  2005年,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信息中心以海洋经济核算为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构建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模型,创建了由海洋经济主体核算、基本核算和附属核算构成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核算、海洋投入产出核算、海洋固定资本核算、海洋对外贸易核算、海洋自然资源核算、海洋环境核算和涉海社会活动核算等。2005年6月~2006年6月,为了验证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别在河北省和江苏省盐城市开展了省、市两级试点,完善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专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信息中心编制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由国家统计局批准,从而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使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发生了质的跨越。

全面提升监测与评估能力
  近年来,围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信息中心开展了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打造海洋经济“晴雨表”。
  通过建立涉海企业直报制度,开展涉海部委数据共享,不断拓展海洋经济数据源,丰富海洋经济监测内容。如今,海洋经济监测内容不仅包括海洋产业实物量和价值量,还囊括了生产效益、对外贸易、能源消费、涉海融资、市场活跃度等多个维度,数据频率也提高到了季度、月度。同时,信息中心编制了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起草了海洋经济监测指标、监测技术、质控技术、评估技术等标准规范,逐步推进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工作业务化和标准化进程。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中,信息中心起草了总体方案、实施方案、3个标准、6个技术规范,对海区和地方调查人员开展了多方面培训,为摸清海洋经济家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全面客观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水平,引导社会预期,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信息中心从2014年起编制发布年度《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从2016年起编制发布年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并进一步研发了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景气指数等产品,还开通了“海洋经济微讯”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最新海洋经济信息。为提升海洋经济运行分析的时效和深度,从2016年起着手编制季报、月报,以及一系列专题报告,服务于海洋经济宏观调控和海洋产业政策制定。
  未来,为了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将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技术、方法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不断提高监测评估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全面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形成覆盖全面的新格局,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管理提供支撑。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614/73821.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