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桑吉”轮沉没之后——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桑吉”轮溢油应急监测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3-07 17:12:17 

085445fdf2c4d406ce57eb64a88251f5.jpg

调查人员布放无人监视监测小艇。


■ 本报记者 吕宁 通讯员 曹晓华 马志凯


  1月6日,巴拿马籍油轮“桑吉”号与香港籍货船“长峰水晶”号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碰撞,导致“桑吉”号起火。1月14日,“桑吉”轮爆燃沉没。船上载有十多万吨凝析油和大量燃油。凝析油挥发性强,燃烧会对该海域大气环境造成影响,油品的泄漏则会污染海洋环境。面对紧急事态,国家海洋局东海区宁波、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迅速反应,调整计划,派出监测队伍赶赴事发海域,接力开展海洋、大气监视监测,在应急保障和事故处理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困难也要按时出发


  1月11日,宁波中心站9名应急监测队员随东海分局“2146”船赶赴事发海域开展现场监测。按照计划,宁波中心站将于1月21日再次派员前往开展断面调查。

  但情况发生了变化。1月14日16时,“桑吉”轮爆燃沉没。为此,东海分局要求宁波中心站迅速派出监测人员依托断面调查任务开展溢油应急监测工作,以便掌握“桑吉”轮沉没溢油事故海上油膜分布状况、海洋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溢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这就意味着原计划1月21日开展的断面调查要提前至1月15日。当时,断面调查任务的准备工作才进行了一半,又要马上为溢油应急监测任务做准备,在短短一天内要整装出发,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个结。这时,中心站站长费岳军的话坚定了大家的信念:“再困难,也要按时出发……”

  1月14日晚21时30分,中心站下达出发命令,半小时内,23名调查队员集合完毕。中心站负责人介绍现场情况,并对任务作出了部署,鼓励大家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任务。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将调查、监测仪器、试剂装车。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每个人都忙得满头大汗,大家都明白这次任务的紧迫性,整整忙碌了一夜。15日清晨,调查队员们从宁波赶往上海,登上“向阳红19”船,驶离东海分局码头,向事故海域行进。

  事实上,此时全力赶往事故海域的不止这一支队伍。

  1月14日上午,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一党支部书记刘亚林接到上级电话,他将作为领队带领3个监测小组共9名监测队员参加“桑吉”轮溢油应急监测。出发前,妻子很担心:“电视上说那条船随时可能爆炸。”“没事呢,放心吧,走了啊”刘亚林跟妻子简单告别之后,匆匆而去。

  当天下午,刘亚林和队员们乘坐的中国海警2307、2501、2305船正全速驶往事发海域,“桑吉”轮爆燃沉没的消息传来。根据这一情况,中心站长要求监测小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沉船位置,采集样品。刘亚林和2307船船长刘锋研究后决定临时增加站位。因沉船现场海面溢油仍在燃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刘亚林提议在沉船位置的上风向1海里~2海里处增加站位,由2307船执行加密监测,其他两条船仍按原计划执行。


到船舱里吸一口新鲜空气


  宁波中心站的监测队员们抵达事故海域后,迅速开展样品采集,进行分析,上报数据。随着离沉船核心区域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的油味也越来越浓。调查室主任徐立峰说:“进入沉船核心区后,船舱外呛人的空气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喉咙,在舱外作业必须戴上防护口罩,队员们憋闷的难过,只能时不时到船舱里透气。但时间久了,狭小的船舱也到处充斥着刺鼻的气味。”

  为了摸清沉船准确的位置,监测人员与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施放无人艇和水下机器人,获得了沉船准确位置和疑似沉船水下图像等宝贵资料。

  同一天,温州中心站检测队员也赶到现场。离沉船位置约8海里时,他们已经闻到了难闻的气味。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到黑色的浓烟,像一条黑色的恶龙从海面直插云霄,海警、海事、救助部门的船只正围绕在沉船周边开展灭火、溢油处置等工作。到达指定位置,队员们迅速开始行动。在甲板上,即使带着防毒面罩,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还是让队员们感到非常恶心,但他们顾不得这些,抓紧时间作业,凭着熟练的技能,采样、装瓶、标注一气呵成,水温、透明度、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流向流速等数据快速获取,拍照、录影等取证工作同步进行。

  海面漂浮着斑斓的油污,片状分布,放入海水中的仪器探头都沾上了黑黑的油渍。采样结束之后,为了保证样品的时效性,要在船上立即进行萃取,对营养盐、叶绿素样品要现场过滤,还要测试海水样品的pH值,海警船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监测队员就在甲板上临时建起了一个预处理实验室,带着防毒面具,坐在木板上完成了样品的预处理和现场分析工作。当几名队员把这些处理好的样品放入船上的冷库时,他们摘下防毒面具,深吸一口冷库中冰鲜的空气,感觉真爽。

  至1月16日凌晨,监测队员们已经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完成了10个站位采样工作。


后方阵地的坚守与付出


  “今天小年夜,我们刚刚做好出海准备,明天陪陪家人,后天一早出发……,期间手机无信号,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这是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室主任张海波2018年春节前夕在微信群里发的一条信息。

  “桑吉”轮事故来的突然,监测持续时间长,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们一直顶住压力,坚守在岗位上。

  春节期间,张海波主动请缨,第二次带队执行溢油监测任务。他的爱人蔡燕红是宁波中心站海上溢油应急监测分管副站长,撞船事故发生以来,夫妻俩全身心投入应急监测工作,一个在海上带队,另一个连续加班,指挥调度,经常顾不上上小学的儿子。

  海上作业采集的样品送回中心站后,大量的分析工作要在实验室里完成。宁波中心站分析室晚上经常灯火通明,加班对于技术人员已经习以为常了。陈伟胜作为分析室的骨干,既是外业的一把好手,也是内业的中坚力量。在此次应急监测中,他第一批出海,回来后就扎进了实验室,争分夺秒地工作。今年刚进单位的俞梦男从事油样分析,经常主动加班到深夜,当得知单位安排他春节在海上执行监测任务时,他毫无怨言,还打电话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

  事故发生后,宁波中心站已派出7批次应急监测人员。截至2月26日,宁波中心站共出动外业调查人员464人次,在事发海域及宁波、舟山近岸海域开展了166个站位的采样工作,获得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生态等监测数据8780组,上报数据报表74份和近岸海域应急监视监测通报12期。......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307/72180.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