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不眠夜 精准作业忙——第34次南极考察队回收探测仪器现场采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2-09 15:22:25 

b5b740138386c9bc2924def31783f4f8.jpg

图为作业现场


■本报特派记者 郭松峤


  1月28日,南极罗斯海风平浪静。然而,转瞬间就乌云密布,雪花纷纷飘落,将正在执行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船笼罩在茫茫大海上。

  “驾驶台,还有20分钟即可回收。”记者听到对讲机里的喊话,急忙赶往“雪龙”船舯部甲板。当天午夜,考察队在风雪中开展罗斯海海洋调查作业,并回收1个小时前布放至800米深海底的温盐深剖面仪。

  连日来,考察队一直在罗斯海进行海面微塑料拖网、海洋水体调查、海底地形地貌勘测作业。

  “今天下雪,注意脚下打滑。”来到舯部甲板,记者听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矫玉田提醒队员们注意安全。矫玉田负责指挥本次回收作业。

  “下雪对回收作业影响大吗?”记者问。

  “在南大洋作业时,经常遇到下雪,但只要风浪不大,就不会有太大影响。”矫玉田说。

  回收作业需要队员们协同配合。绞车操作员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乐凡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是值班员,负责操作剖面系统;还有两名队员在甲板上协助。

  “这套温盐深剖面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海洋观测仪器,通过船载绞车布放至深海采集海水样品,最深可至8000米。”参加过十多次南极考察的“老南极”矫玉田对船上的设备十分熟悉,他仔细检查着绞车的周边环境,确保无任何障碍物。

  “还有30米到达最后一个采集站位,注意减速。”记者来到“雪龙”船二楼绞车间,唐立梅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剖面系统界面,并不断提醒身旁的乐凡阁调整绞车钢缆的运行速度。

  在南极大洋作业时,平日斯斯文文的女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女汉子”。唐立梅说:“在本次南极考察期间,我学会了操作绞车和剖面控制系统,丰富了大洋作业技能。”

  200米、100米、50米、25米……几分钟后,装备了24个采水瓶的仪器缓缓浮出水面。但接下来,将仪器从海面回收至甲板才是难点。受涌浪产生的高度落差影响,缆绳可能会瞬间绷紧,容易导致仪器撞击船体并脱落。  

  “稍微收一点缆!”“停!再回点大臂。”矫玉田根据仪器的位置不断发出指令,乐凡阁稳稳地操作着绞车,重达半吨的仪器缓缓升起,另外两名队员用手努力稳住仪器,防止其摇晃。在经过了一系列精细操作与默契配合之后,仪器被安全回收至甲板。

  乐凡阁长舒了一口气。1993年出生的他,第一次出海就到了南极。“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跟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并肩作战,我的‘经验值’得到迅速提升。”乐凡阁笑着说。

  完成仪器回收,队员们立刻将采集的海水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预处理。

  “海水样品中含有大量浮游植物、浮游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采集上来,环境改变了,其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必须立即进行现场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大洋队队长罗光富说。

  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了凌晨1点,但极昼时的南极仍明亮耀眼,科考队员亦兴奋无眠。......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209/7184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