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过剩产能释放创新动能——船舶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1-18 16:26:27 

■本报记者 刘川


  2017年是我国船舶工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一年。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回顾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情况时说:“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船舶形势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船舶工业在重点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经济结构加快优化,过剩产能继续化解,关键技术逐步突破,改革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成为突出亮点,展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的巨大活力、潜力和韧性。”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其巨大活力:2017年1月~11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量保持增长,手持订单量止跌企稳,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有所收窄。


合力施策消化过剩产能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2017年,我国造船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剩和无效产能总量进一步下降。许多企业都提出了消化过剩产能的具体措施和目标,例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提出了产能压控和资产处置的行动计划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积极推进产能由1500万载重吨化解到1000万载重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力争实现产能由1200万载重吨消减到800万载重吨。


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7年,我国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不断提高。在第19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上,高速柴油机和吊机被列为首批“优质船舶配套产品目录”,提升了我国船舶配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好望角型散货船、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双燃料液化乙烯气体运输船、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中程运输成品油船和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的工程(工作)船等4项产品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推荐为制造业的冠军产品。


智能制造助力降本增效

  2017年,工信部在着手编制《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指导不同基础的造船企业稳步推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以及智能工厂建设。一批企业也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其中金陵船厂等通过智能制造实现综合成本2800元/吨;江南造船通过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新产品产值率达90.9%;金海重工采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降低综合成本近40%;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项目入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3倍。


自主创新铸就中国品牌

  2017年,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船舶产品不断涌现。“蓝鲸1号”钻井平台承担了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世界最大深海智能渔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相继交付;世界载箱量最大、最先进、最绿色环保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38800吨智能散货船实现了船舶智能集成信息平台等关键核心系统实现自主研制和集成应用;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及海军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等陆续下水。


注重服务延伸产业链条

  围绕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船舶企业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在研发设计服务、建造与售后服务市场、系统集成供货、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方面取得进展。船舶产品出口保持基本稳定,技术管理输出、基础设施建设、收购海外船舶知名品牌等方面稳步推进。国内骨干企业建设海外营销服务、区域物流仓储和基地维修保障为一体的海外维修服务保障体系,在船舶产品、配套设备、造船基础设施、售后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全球产业链布局。......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118/6056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