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8省捕捞“幼杂鱼”量超日本全国捕捞量!
“年年有鱼”,这几乎是中国人最传统而有代表性的吉祥话了。中国拥有32075公里海岸线,居世界第六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的四大海域是一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蓝色国土,为食客提供了各种美味的海鲜。
但人类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却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尖锐。
由于过去几十年高强度的捕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国近海的渔业资源就面临着衰退甚至枯竭的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近海渔获物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海洋捕捞渔获物中绝大部分是低值鱼类,其中包括大量的经济鱼幼鱼和低值杂鱼,或称为“幼杂鱼”。
浙江沿海一艘拖网渔船捕捞到一网渔获,绝大部分都是幼杂鱼。
绿色和平历时一年走访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八个最主要的海洋渔业省份,经统计发现每年中国幼杂鱼的捕捞总量超过400万吨,这将近占到中国年捕捞量的1/3,尽管为了海洋休养生息开设禁渔期,但幼杂鱼滥捕又在深深的伤害着海洋。
1、中国近海的渔获物里有多少幼杂鱼?
答案:保守估计每年394万吨,超过中国最大的渔业省份——浙江全年的捕捞量,甚至比日本全年的捕捞量还多。
具体地说,中国的渔业产量结构已经向低值化转变,拖网作为捕捞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的最主要作业类型,其渔获物中49%为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食用的“幼杂鱼”。包括各种捕捞类型在内,中国近海渔获物中幼杂鱼比例为30%,总重量接近400万吨。
而且,比例达到30%、重量近120万吨的可食用鱼类,在长成为成体和繁殖之前就被提前捕捞。这些野生的幼杂鱼,因为太小不适合食用,只能用于价值量偏低的饲料生产。
山东石岛一家鱼粉厂内堆积的鱼板。每一块鱼板都是由成千上万只幼杂鱼压缩而成。
©朱立/绿色和平
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区海洋部负责人Rashid Kang表示:“在过去50年中,中国渔船的捕捞已经从‘低产、高价转变为‘高产、低价’,渔获物规格越来越小。这种捕捞方式非常不健康,不可持续。随着饲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杂鱼的需求越来越多。”
2、幼杂鱼里有多少是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幼鱼
答案:比例达到30%、重量近120万吨的可食用鱼类,在长成为成体和繁殖之前就被提前捕捞。
具体地说,包括国人最爱吃的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在内,绿色和平此次实地采集的80份样品的218个物种中,共发现96种可供人类食用的经济鱼类,其中75%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幼鱼。
通常来讲,生产1公斤肉食性鱼类,一般需要消耗1至7公斤幼杂鱼作为饲料投入。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业消耗的海洋渔业资源中的717万吨来自国内捕捞,还有另外51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幼杂鱼确有一定商业价值,但它作为饲料的市场价格仅为人民币1-4元/公斤,周薇和同事对样品中的3份食用经济鱼类的成鱼售价进行估算,其增值潜力至少为10倍左右。
3、呼吁:不要让幼杂鱼变成未来“最后的渔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水产养殖行业规模在过去近30年增长了10倍,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水产养殖行业带来的饲料需求,也进一步给幼杂鱼的捕捞和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福建宁德,养殖户正在用幼杂鱼投喂养殖的大黄鱼。©朱立/绿色和平
2017年初农业部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定为新时期渔业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绿色和平组织希望:
将幼杂鱼保护作为实施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突破口,加强基础捕捞数据的统计和收集,强化渔具渔法、网目尺寸等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减少幼杂鱼的捕捞量;
将幼杂鱼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水产养殖转型的着力点,设立更为严格的水产养殖……查看原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332696.htm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33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