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海上丝路”学科体系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5-17 15:30:51 

■郑崇伟陈璇孙威


“海上丝路”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目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国家多、范围广、路线长,面临海洋特征复杂、远海资料稀缺、基础研究少、远洋补给困难、贸易摩擦频发、政治文化差异大、沿岸国家政局动荡、安全冲突不断等诸多现实难题。解决“海上丝路”建设中的困境,支撑在发展,关键在人才。

  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体系建设。如何构建“海上丝路”学科体系?应以“海上丝路”的多样化任务、互联互通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培养“尚智伐谋”的智库人才,以及各个梯次的专业人才。以扎实的学科理论为支撑、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为根本,以夯实基础研究、拓展学科交叉为目标,将“海上丝路”战略实质化、深层化。


“海上丝路”学科体系涵盖范围

  海洋资源。南海、北印度洋有着丰富的传统能源以及波浪能、风能等新能源,对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边远海岛实现电力和淡水自给自足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充分掌握资源特征是开发的前提。这就要求该领域能够系统地研究海洋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制订合理的选址方案,并对资源展开短期、中长期预测。

  海洋环境。海洋环境对资源开发、海上施工、远洋航海、防灾减灾等有着重要影响。掌握海洋环境特征是安全开发海洋的前提。这就要求该领域能够系统地分析海洋环境要素的气候背景特征,同时展开精细的短期、中长期预测。

  海洋大数据。目前全球的海洋资料都较为稀缺,制约着海洋基础研究和迈向深蓝的步伐,导致人类对深远海的认识不足。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值模拟手段,结合陆基、海基、空基、天基各种观测平台,制作“海上丝路”海洋大数据迫在眉睫。

  法律护航。有效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宪章》《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法律约定和框架协议,保护“海上丝路”参与国的权益和积极性。做好法律护航,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精干的涉外法律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与相关国家签署协议提供有效的法律意见。

  海洋文化。“海上丝路”涉及的国家多、区域广,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经济基础差异明显。沿线国家几乎囊括了现今主要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还包含诸多土著文明。该领域的立足点在于通过有效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使从业者具有较好的文化分析能力,统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风俗、宗教信仰等相关信息,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提供相关国家社会文化特征及注意事项,并具备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促进“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文化沟通、心灵相通。


“海上丝路”学科体系的建设

  人才培养机制。以智库建设的需求为牵引,培养具备综合科学理论素养的“海上丝路”学科领军型人才;以海洋工程、远洋运输、涉外法律等多样化任务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培养各个梯次的专业人才,倡导自主培养、德才兼备。

  学科交叉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愈来愈趋向于专业化、精细化,人才在学科间的流动愈来愈弱。“海上丝路”建设出发点高、落脚点实,如何推进这一战略,需要以具有全局观的领军人才为牵引,抓好推进学科成果的融合,引领和带动“海上丝路”学科所涉及领域的均衡发展。军地融合、一专多长、优势互补将成为“海上丝路”学科交叉建设的着力点。

  “海上丝路”大数据支撑海洋强国梦。科学数据的应用与共享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应以南海—北印度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球海洋为长远规划,建立并定期更新、维护“海上丝路”大数据,涵盖海洋、气象、法律、经济、地理等相关领域,面向国内外开放,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海上丝路”综合应用平台。以海洋新能源开发、岛礁建设、远洋航海、防灾减灾、海上搜救等多样化任务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建立查询便捷、理论体系完善的“海上丝路”综合应用平台,为国家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同时,将该平台作为“海上丝路”学科体系的实践平台,引导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70517/66821.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