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共同记忆
做好通心工程
——专家学者谈“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为量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水平与进展,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推出“五通”指数。该指数结合各国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态势,对比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的联通情况。测算结果显示,“五通”中,民心相通的分数相对较高。
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良好”
根据测算结果,该课题组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发展现状分为顺畅型(40分及以上)、良好型(30分至40分)、潜力型(20分至30分)、薄弱型(20分及以下)四个等级。
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的平均得分为51.4分,互联互通总体水平从2015年潜力型步入良好型等级。其中,俄罗斯继续蝉联“五通”指数榜首(51.4分),东帝汶最低(28.94分),显现出各国互联互通水平的不平衡。各一级指标得分差异情况如下:政策沟通10.39分、设施联通8.71分、贸易畅通10.32分、资金融通10.36分、民心相通11.59分,可以看出,五个一级指标得分较为平均,其中民心相通的分数相对较高。在民心相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处于良好型等级,有31个国家处于顺畅型等级,占比49.21%,是2015年(6个)的5倍。
“作为一项沟通多元文明、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能否获得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跨越藩篱,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能否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社会交流网络,以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替代界限分明的民族国家支撑起‘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架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继民表示,要高度重视文化交流、青年交流、学者交流和民间交流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软性外交中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消除硬实力带来的顾虑;要发挥好华人华侨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友华力量,使之成为促进经贸往来的“催化剂”、化解疑虑的“黏合剂”。
跨文化交流是通心工程
“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就是通心工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表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在输出精英文化之前,要长期、耐心地做好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与铺垫,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要重视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互动。文化交流是读心、暖心、通心的工程,也是打造经济红利与文化精品的过程。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要从物理反应上升到化学反应——不仅要实现硬联通,更要实现软联通。”赵磊说,2000多年前,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但这条路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这说明那个时候的中国拥有这些沿线国家需要的东西: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如文化、思想、理念、制度和价值等。
他还提出,要增强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能力。中国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关键是要通过资源的整合与转化,严丝合缝地对接国际需求,在“必需品”上做文章,美国的“三片文化”(薯片、芯片、影片)以及“双H战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休闲娱乐+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优质教育)值得借鉴。
塑造共同记忆反击“一带一路”威胁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不断制造出诸如‘一带一路’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过剩产能威胁论、地缘政治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等。海外炒作的这些威胁论反过来提醒我们,‘一带一路’要超越国家利益层面,扎实推进民心相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之道,不只是加强相互了解,更在于创造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身份、共同的辉煌。
王义桅建议,中国考古学者、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应帮助沿线国家阐释其历史,告别西方殖民遗产和中心论情结,文化艺术工作者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唤醒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回忆,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经验就可以用来帮助沿线国家保护、修复其历史文物。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认为,要实现民心相通,必须把文化合作和交流放在重要位置,“一带一路”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更为深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文化先行,通过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 屈菡)......查看原文:http://www.ccdy.cn/xinwen/wenhua/xinwen/201705/t20170516_1326988.htm?dgmixskuvqepeixl?vomwjjzwjsklwqgd?sbjccvhocezfbzar?zfkepcoaklufri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