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海岸新区,青岛履行国家战略的“蓝色引擎”

来源:凤凰青岛   发布时间:2017-05-09 13:56:13 

       这条路,三生三世,跨越千年时空。2000多年前,张骞策马西行。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西下。如今,它将再续辉煌。2017年5月14日,中国将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届时28个国家首脑齐聚北京,将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是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一抹亮色。论坛将为世界经济冲破低迷困境、扭转“反全球化”逆潮提供更强大的正能量,是中国主办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溯2013年,从习大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时光已过3载。这3年多,中国围绕“一带一路”倾尽所能,得到上百个国家地区的支持,并与近半数的国家地区签署合作协议,达成一批互联互通的大项目,可谓硕果累累。


       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型城市,青岛是山东省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更是城市履行“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实力雄踞中国新区前三位。为此,新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挥自身海洋经济优势,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下面就随笔者一起来梳理西海岸新区是如何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布局的。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海岸新区


     “一座城市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那么快,但10年时间足够让一个城市崛起。城市发展从没有先来后至,先来未必轻装上阵、强势突进,后至却能汲取经验、另辟蹊径。10年,放在世纪长河中,只是短暂的十分之一,但却能成就一座城市后发先至的崛起梦想。”《福布斯》杂志这段用来形容成都的话,如果拿来形容今天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似乎再恰当不过。


       长282公里的海岸线、83平方公里的滩涂、42处岛屿,以及23处自然港湾,让青岛西海岸新区被赋予了“黄金岸线”的美誉,也为其赢得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先机和土壤。

      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近2900亿元,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增速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24项改革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35项区级重点改革事项实现突破,15项改革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


      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突出海洋经济发展主题,推动实施海洋战略,率先实现蓝色跨越,短短三年的时间,一座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城区开始在青岛西海岸展露新颜!


      蓝色海洋占据青岛经济半壁江山


       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橡胶,当今西海岸新区的这四大产业集群的产值均占青岛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聚集区。


       三年多来,西海岸新区出台促进产业发展十大政策,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00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新区引进产业项目1000余个,总投资近万亿。2016年,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

       在西海岸新区2127平方公里的陆域上,27个百亿级项目已构筑起蓝图框架,以船舶海工、港航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蓝色支柱产业,已成为新区扬帆“一带一路”的蓝色“新引擎”。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0.2%,占青岛市总量的三分之一。2016年,新区完成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比青岛市高5.2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续三年青岛市排名第一。


      2016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亿元,增长11.3%,总量超过省内9个地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年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活力迸发,引领发展新高度。


      港口建设:坐拥两大国际深水港,通达180多个国家


       港口有多大,城市就有多大;港口延伸到哪里,城市就辐射到哪里。青岛西海岸新区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国际深水大港,它们在新区获批后的三年中不断注入着活力,朝着“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愿景迈进。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拥有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国际深水大港,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两大港口联动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枢纽港。

      众所周知,董家口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建港条件,北接京津冀,南联长三角,向西辐射半岛内陆及西部省份,地处国家规划“一路一带”“十”字结点位置。据悉,港口内设计泊位112个,年吞吐能力3.7亿吨,实际运营通过能力将达到6亿吨以上。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董家口港,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18个,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成为国内首个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已有21条40万吨大船靠泊,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年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

       董家口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已有100余个,协议投资总额152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60个,投资总额约1000亿元。该区域内承接的青钢、海晶、双星等老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真正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打造全产业链的船舶配套集中区


      360度大视角的全景视觉监控系统、耐低温的寒地动力锂离子电池、抗震隔热性能优越的PVC贴膜铝蜂窝板材、复合吸附水下船体清刷机器人、每天可转化8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设备……哈工程船舶科技园展厅50多种设计海洋与船舶的科技成果摆满了展台。

       据悉,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7.6亿元,目前1.1万平方米中试车间、3.6万平方米孵化器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6.7万平方米人才公寓10月竣工;后续工程已启动规划设计,预计2017年初开工。整个园区建设“一院一园一中心”,即哈工程青岛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三大板块,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格局。 


       自2014年10月园区边建设边运营,目前,已引进高技术船舶、船用机电设备、船用污水处理设备、水声信息技术等方向的企业68家、研发中心16家、院士工作站2个、“千人计划”专家创业项目3个。三体超高速艇、多功能水下无人潜航器、高技术船舶舱室环境工程等项目在国内军用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未来大约还有20个科研团队将进驻园区,其中包括200余名专家教授,1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技园还是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未来,园区将建设成海洋科技高端人才集聚、高技术集聚和产业集聚三位一体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平台,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国际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集中区,推动中国船舶产业发展。


       三大新兴产业助力新区灿变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经济版图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旅游度假、通用航空、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蓝色金融、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产业、港口贸易、游艇邮轮、军民结合、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正在加速崛起,给新区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


       回溯过去3年,新区之所以实现腾飞,海洋经济发展是关键,此次落地的大项目表明,新区正在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以及海洋产业这4大领域为最佳突破口,重点培育相关新兴产业,从而为新区实现GDP突破5000亿,奠定基础。


       中德生态园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2010年7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中德生态园。


       自2013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三年来,已引进企业102家,德资企业、德国机构30多家,仅2016年上半年就与4家世界500强德国企业签约。园区内“德国+”和“+德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大特色。重点引进和培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定价权的引领性产业。同步引进德国工业4.0,推动中德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引进德国被动房技术,推进新型生态建设体系。截至目前,西门子创新中心、被动房研究院、海尔智能制造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欧博迈亚设计研究院、中德新媒体创新中心等项目均落户中德生态园。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前园区建设将完成。届时,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影视文化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把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最大特色和最强发展引擎,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产业新动能,创优资源品牌、政策品牌、国际品牌,仅三年时间影视文化产业就实现了从无到有、集聚成势。


       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2016年12月16日,中国首部好莱坞奇幻英雄大片《长城》首映。作为首部在青岛东方影都取景拍摄的大片,上映4天,票房突破5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影视产业不但能产生巨大利润和财富,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山海特色鲜明的青岛,一直是影视拍摄者青睐的天然“外景地”。据悉,产业区对标“好莱坞”+“硅谷”,紧盯新产业,集聚大项目,形成影视、科技、旅游“三大板块”齐头并进产业格局。

        2013年,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建成后,每年接拍合拍片和海外影片30部,国内影片100部,吸引3000余家上中下游影视企业入驻,打造“东方好莱坞”。目前,已集聚影视公司80余家,《环太平洋2》、《哥斯拉2》等11部国际大片签约入驻拍摄。


        旅游产业


         青岛西海岸新区拥有282公里的海岸线,串起了新区的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文。


        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


       国际旅游度假区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啤酒节为媒介,以休闲度假为特色,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据介绍,第26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主会场就在新区,啤酒节主题是“智慧啤酒节”,目标是“国际化、智能化、市场化、大众化”,彰显“一样的啤酒节,不一样的啤酒文化”。

       等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国际经济合作区重点是三句话:提升中德、突破中韩、放眼国际,被动屋、空客、新能源汽车、中欧基因工程等一批高端项目落户,创了“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等6块国家级牌子,被誉为国际生态合作园区的典范。该区还将规划建设中韩、中美、中巴、中欧等经济合作园区。


       人才智力奠定蓝色海洋核心区


       3月17日,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正式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也是青岛市首个落地的“顶尖人才团队”,将致力于建立聚集世界级专家的铝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及应用研发中心。


        人才,始终是引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式基于这样的开放意识,西海岸新区聚焦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人才流动的“洼地”,打造人才发展的“高地”,不断释放着人才红利和科技红利。目前,随着中科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院、哈工程大学等11所知名高校落户,新区集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平台520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11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各区县首位;两院院士达到3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0人,人才总量42万人、占青岛全市的四分之一。

       在未来5年内,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加快高校引进建设,驻区高校增至20所左右,在校生达到30万人,建立功能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机制。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总量增至70万人。


        凤凰涅槃,新区逐梦“一带一路”


      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青岛城市发展将呈“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作为极其重要的西部湾区,曾经不被人看好的西海岸成功逆袭!晋级国家级新区,随着而来的就是多个百亿级大项目相继入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青岛人对西海岸的发展刮目相看,更多的人选择在此地落户安家。

       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接近全青岛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是青岛的五分之一,人才集聚了约青岛的四分之一。对于未来,综合实力强劲的西海岸新区已整装待发。作为新区王牌经济支柱,海洋经济是西海岸新区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辖区坐拥23处自然优良港湾,到2020年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大深水港吞吐能力更是有望跻身世界前三,在最早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中,就包括港口航运、船舶海工等海洋产业。而5家涉海院士工作站、60多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为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创保障。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新区在高端产业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而其中关键的支撑点便是青岛“影视之都”的新品牌。作为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核心文化项目,东方影都的存在意义非凡,未来青岛将添世界级“影视之城”的新标签,而东方影都所处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也将成为这座国际化城市的新名片。

        忆往昔,看今朝,西海岸新区正处于大有作为、跨越发展的机遇叠加期。作为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承担着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区将屹立于中国北方。......查看原文:http://qd.ifeng.com/a/20170508/5639661_0.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