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局长接受专访,详解如何建设极地强国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7-04-27 09:57:32 

4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对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围绕极地考察的人才培养、极地工作者面临的困难挑战、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历程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




记者:此次表彰活动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意义?


王宏:我国极地考察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极地考察各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极地考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球海洋事务中树立起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此次决定,授予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等60个单位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郭琨等59名同志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为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宏:我国极地考察始于1980年前后,经历了初创阶段(1980~2000年)和发展壮大阶段(2001~2015年)。19795月,我国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7912月~19803月,我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察,拉开了我国极地考察活动的序幕。

1984年我国派出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30多年来,我国已建成以政府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组成的南极基础科学考察和研究体系。先后组织开展了33次南极考察活动、7次北极考察活动,开展了海洋、气象、冰雪、空间、遥感、生物生态、地质、地球物理和测绘等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构建了极地考察观测网络,并为北极东北航道试航和南极磷虾商业捕捞等极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调查和服务。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南北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建立了南极区域大地基准体系;测绘和编制了覆盖南极近30万平方公里的各类地图400多幅;在南极共回收陨石12017块,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三,为我国月球和火星等深空探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1220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正式进入建造阶段。相比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新建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能极大提升探测水体和海底的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我国新购置的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也于2016年投入南极考察运行,标志我国南极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记者:在南北极开展科考活动,队员们会面对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王宏: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寒极,风力最大可达12级,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80摄氏度,其内陆地区更是生命的禁区。每一次的科考,考察队员们既要面对来自海上的超强风暴和巨浪,还要经受南极内陆极寒、地吹雪、白化天气、暴风雪、强烈紫外线照射等恶劣极地环境的考验。虽然科考队员在南极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挑战和危险,但是无论是在南极考察站,还是在雪龙船上,我们的科考队员都表现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时刻把自己当成南极人,让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我国组织一次极地考察活动时间从3个月到18个月不等,周期漫长。其中,部分科考队员参加南极、北极的次数甚至超过了20次。地球南北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极度严寒之地,而对于这些科考队员来说,极地却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极地科考这项壮丽的事业中,以勇气和智慧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书写了南极科考事业的新篇章。


记者:极地科考工作具有特殊性,国家海洋局在极地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王宏: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极地工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向奋战极地一线的考察队员致以慰问。2014年,国家对考察队员生活补贴和艰苦津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为考察队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此外,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也给予了极地工作者极大的关系和支持。这些关心和支持汇聚成广大极地工作者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在基础平台设施方面已形成以一船五站一基地(即雪龙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和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为主体的国家极地考察战略格局和基础平台,培养了一支极地科研、后勤保障和考察管理人才队伍。

在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中,国家海洋局已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考察队伍岗位设置、选拔测评、培训培养、考核评价的管理链条,同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和方式,在极地考察中建立了较为公平公开的选拔机制,选拔大量优秀人才充实到极地考察事业中。此外,我们还对即将赴极地工作的队员开展上岗培训,形成了包括队员体能训练、技能、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意识、野外生存作业、风险意识培训等培训体系。

在极地考察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逐步健全,人才政策不断丰富。国家海洋局针对极地考察业务工作的实际,从考察队员的职责设置、培养选拔、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比如《中国极地考察队队员基本条件与职责》《南极考察队管理规定》《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奖惩条例》等,形成了南极考察业务岗位队员选拔推荐、培训考察制度,规范了极地考察队伍的管理。


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极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请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王宏:十三五期间,我国极地考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设极地环境预测业务化运行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启动极地环境调查,极地研究重点向认识、保护和利用极地转变,在极地变化对全球以及我国影响的研究领域以及极地重点前沿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科学考察与战略对策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入,极地知识在我国国民中进一步普及。国内极地制造装备及新技术在考察中比重进一步上升,极地海陆空运输保障体系初具规模,为极地科考活动、人员和财产安全以及应急救援等提供基本安全保障。我国极地国际威望和极地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其中重点任务有6项:一是构建和完善极地考察业务和支撑体系;二是填补法律空白,构建极地法制体系;三是深入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和完善战略布局;五是加强极地考察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极地意识;六是加强我国极地治理能力与国际合作

极地考察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些工作为“十三五”开展极地工作打下了基础,国家海洋局将以雪龙探极重大工程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做好十三五期间极地科考工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请您谈一下极地工作者应如何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履职尽责?


王宏:2017年是国家海洋局党组提出的全国海洋系统履职尽责年。为履行极地考察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将改革内部机构设置,重新界定各部门主要职责;明确各岗位主要职责和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健全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建立并落实奖惩问责机制,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考核管理,全面推行绩效考核。

广大极地工作者也将牢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担负起岗位职责。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和昂扬朝气,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坚韧的意志开拓创新,担负起建设极地强国生力军的光荣使命。

(中国海洋报记者 赵宁)

(编辑:陈君怡 审核:吴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