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蓝谷将奏响海洋科技新城交响曲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发布时间:2017-03-01 09:46:55 

ccf0d93ddae3a515c3a76957f0a87c2d.jpg

160783496b2ce7beac4c9c531d9c8d5d.jpg

3f45598b7ec363548bc4b5fb2170e2c0.jpg

a189691aee7339474af16c5cb808febb.jpg

  蓝谷价值

  因海而兴的青岛,正在重新发现海洋的价值。
  从获取鱼虾,到开埠通港,再到如今的生物医药,海洋如同母亲,总能给予人类无私的馈赠。一滴海水有多重?如同须弥芥子,其“重量”仍在增加。唯有将馈赠好好利用,方对得起海洋的这份博爱。
  蓝谷正是重新衡量这个“重量”的天平。“国字号”海洋研发平台的不断引进,知名大学落户带来的人才集聚,深海勘探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发展,海洋新产业涉海龙头产业项目的日益壮大……面对浩瀚的海洋,蓝谷正仔细观察每滴海水真正的“重量”。
  这个天平看着平常,但精度极高,所用砝码都是最高标准;这个天平个头不大,但荷载极重,足以装下整个海洋。在这个天平上,每一滴海水都欢呼雀跃,血脉贲张,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光芒。在这个天平上,每一滴海水都将被重新解构,每一个分子的价值都将被重新发现。
  今天,《今日蓝谷》专版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们将仔细体察鳌山湾畔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共同见证青岛蓝谷的变化和成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有禀赋终将崛起。
  位于即墨的鳌山湾畔,一座座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一个个“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落地,昔日遍地禾苗、虾池相连的土地正成为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发展的引擎。这片曾因军事战略地位及丰富资源而兴盛一时的土地,正借助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崭新的形象重现往日荣光。
  这里,就是青岛蓝谷。
  “蓝色科技新城,谷纳海洋梦想。”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给蓝谷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被定位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科技,带动蓝色经济,关键的一点是要增强海洋科研实力,带着这个使命,青岛蓝谷落地鳌山湾并迅速崛起。
  2011年擘画打造蓝谷蓝图;2012年青岛蓝谷管理体制正式建立,成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2014年蓝谷发展规划获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复,蓝谷发展规划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蹄疾步稳,逐步成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走向深蓝的桥头堡,一座现代化的海洋科技新城正加速成长。
  智力要素集聚引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三个巨大的蛋形建筑互为犄角又相互连接,恰似“三星汇聚”,这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是青岛蓝谷的战略性项目。该项目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政府和青岛市政府等9个单位和5家科研院所联合投资建设。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七大的海洋科研机构。
  国家深海基地项目陆地使用面积390亩,海域使用面积937.5亩。我国“蛟龙号”潜水器在此入驻,成为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
  这些智力上的“大块头”项目,每一个都有抻筋拔骨、疏通经络的能量,却在青岛蓝谷实现了集聚。目前在青岛蓝谷,聚集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等17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经由这些科研平台带动,蓝谷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生态和环境,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目前已有25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住。
  科研平台最需要的是人才,青岛蓝谷在引进科研教育机构方面也不遗余力。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项目占地面积3000余亩,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区,集聚200个左右的学术带头人,建成3至5个世界一流学科,打造一批高端学术和技术创新研究机构,为蓝谷提供人才、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支撑。
  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迎来首批新生,为蓝谷发展掀开了历史性的篇章。山大的平台效应很快显现,10月,山大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共建的德国学院在蓝谷揭牌,引进了包括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内的12位外籍专家。
  在青岛蓝谷,像山大青岛校区一样前来“赴约”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人才越来越多地集聚,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的形象已经愈发鲜明。目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20所高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这些智力要素不断聚集,构成蓝谷发展的潜力。而随着“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全国知名高校扎堆落户,各类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密集举办,蓝谷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通过引进创新性企业和先进智造产业,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截至目前,蓝谷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39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2人,泰山学者及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7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人才的三分之一。智力要素不断积聚,优质资源互促共生、聚合效应极速裂变,为青岛蓝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完善城市建设蓝色梦想线条更加立体
  青岛蓝谷辖即墨鳌山卫、温泉两个街道,蓝谷的发展定位是国际海洋创新高地,如何达成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统一,更好实现产城融合,是决策者们一开始就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上全面对标新加坡”,行动计划纲要中开宗明义确立了对标方向。
  2012年,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完成了蓝谷的总规划,请美国AECOM公司作了蓝谷中央商务区的详细规划。在这些国际级规划大师的笔下,蓝谷陆域面积218 平方公里,布局了科研、商务、居住等五个特色小镇,未来人口将达到70万。
  规划之外,管根本、管长远的是体制机制。青岛市委、市政府勇于担当、敢于探索,在蓝谷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行法定机构试点改革,旨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颇具优势的市场化运作体制和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最终达到制度绩效显著、内部运行顺畅、体制优势凸显、发展活力十足。同时积极推广经实践检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改革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事业单位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青岛蓝谷是长江以北设立的第一个法定机构。同时,改革配套了职员管理改革,在全国尚属首例。
  有一以贯之的规划,更有行胜于言的执行,如今的青岛蓝谷早已改变了模样。
  13条市政道路正式竣工通车、6条道路具备通车条件;总长8.6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温泉河、新民河、南泊河等河道景观整治和滨海公园一期工程,实施滨海公园二期和滨海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使蓝谷生态品质大幅提升。
  启用青岛第19中学、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引进青岛二中、嘉峪关小学、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在蓝谷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引进德国卡普蒂姆文理中学和德国艾瑞集团共同建设德国中学。蓝谷BC书店已开门纳客;在蓝谷重点区域布局7-11连锁店;引进中联国际IMAX电影院线、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配套项目。
  教育、商业、娱乐、休闲、健身……随着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设施配套的完善,让蓝色梦想的线条更加立体。随着众多工程的建设提速或竣工,蓝谷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宜居指数大幅提高,不仅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大的红利,反过来又大大提升了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引擎中的引擎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
  青岛蓝谷的现在已让人目不暇接,未来则将更加光彩夺目。《青岛蓝谷行动计划纲要》显示,蓝谷将大力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知名”的海洋科技新城。
  “一”即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这一总体目标,“三”即“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区”三大功能定位,“五”即“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五大中心。
  根据行动计划,蓝谷的科技创新对标美国硅谷,产业发展对标武汉光谷,新城建设对标新加坡。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重大海洋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创新高地和滨海生态新城。常驻人口达到20万人,远景规划到2060年,人口约为70万人。绿化覆盖率超过65%,绿色出行占比达到70%以上,建成区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区清洁能源占比达到100%,人居环境评价达到优级。
  未来几年,青岛蓝谷的滨海生态新城建设将初具规模,海洋旅游承接能力和健康养生资源有效开发,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交易能力显著增强,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能力持续加强,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届时,蓝谷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4。3万人,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40%,打造3-5个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建成1-2个海洋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集聚区域。
  以海洋科研和教育为主的 “一谷”,是青岛未来发展的“大脑”,将成为引擎中的引擎。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economic/langu/2017-03-01/3908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