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民、陈松林院士领衔,青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青岛引领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创新,让更多更好的海产品“游”上市民餐桌
丰盈“蓝色粮仓”,唱响“海洋牧歌”
辣炒一盘来自胶州湾的蛤蜊,生切一碟产自黄海冷水团的三文鱼,清蒸一条国信养殖工船养的大黄鱼……从近海养殖迈向深远海养殖,青岛海洋渔业正在加快转型与重塑,让更多更好的海产品“游”上市民餐桌。
海洋所能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近年来,青岛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引领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创新。2024年,青岛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106.8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超83%来自海水养殖,“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养殖模式创新,担当深远海养殖的开拓者
远远望去,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和养殖工船2.0版——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缓缓地在海上游弋,若不靠近,人们可能想不到这是在“养鱼”——船即是养殖载体,依据适宜鱼类生长的最佳水文环境,载着大黄鱼等名优鱼种在深远海游弋式养殖。
青岛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将海上牧场升级为深远海“移动渔场”。图为“国信1号”和“国信1号2-1”联合开展大黄鱼等名优鱼种养殖。
“‘国信1号’可年产高品质鱼3200吨,‘国信1号2-1’年产能为3600吨。这次两艘船分别于今年5月和4月自青岛出发,会师浙江舟山海域,在海上联合开展名优鱼种养殖。目前两艘船主养鱼种为大黄鱼,同时小批量养殖黄条鰤和试养银鲳鱼,未来将逐步拓展养殖三文鱼、石斑鱼、绿鳍马面鲀等名优鱼种。”青岛国信集团旗下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陈正斌介绍,今年休渔期内,国信养殖工船预计向市场供应深远海野游大黄鱼700余吨,助力市民实现“海鲜自由”。
近年来,随着我国近海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近海养殖容量已接近饱和,养殖海域从近海加快迈向深远海。牢牢把握该发展趋势,着力答好深远海养殖课题,2022年,青岛交付运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实现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进阶发展,开辟了高品质水产蛋白供给新空间。今年上半年,“国信1号2-1”再次交付运营。今年下半年,随着“国信1号2-2”加入运营序列,国信养殖工船将形成“三船联动”格局,可年产高品质海水鱼1万吨以上。
让辽阔海洋变成“蓝色粮仓”,深水网箱也是手段之一。继建成世界最大、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先后实现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的虹鳟、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后,2024年,青岛又建成我国目前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2号”。眼下,青岛以深蓝系列网箱、国信系列养殖工船为载体,加快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养殖品种创新,加快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看,这是我们新开发的一种海水鱼——红瓜子斑。”看着养殖池里一条条通体红色、鲜艳喜庆的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的脸上满是喜悦,“以前吃这种鱼,主要靠野生捕捞。现在我们在大陆地区首次实现了红瓜子斑人工繁育,可以养殖了,以后再吃它就容易了。”
种苗是养殖业发展的“芯片”。自20世纪60年代起,青岛引领了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每一次都发端于优良种苗培育技术的重大突破。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水产良种,不断攻克繁养殖技术、育种技术,截至2024年,全国已累计发布水产新品种306个,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
“不过,适合海水养殖的水产新品种相对还是较少,我国人工养殖的海水鱼类绝大多数还没有新品种,海水鱼良种创制难以满足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陈松林介绍,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加强抗病、高产、优质突破性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牢牢抓住养殖业的种子“前端”,青岛加快走在育种“突围”的路上。我国已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新品种15个,其中由青岛主导、参与的有9个;我国已有12个国审海带新品种,其中源自青岛的有7个……多年来,青岛把蓝色种业作为突破口,累计培育国家认定的水产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约四分之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眼下,青岛耕海牧渔,已为升级“蓝色粮仓”落下了“先手棋”。2024年,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围绕鱼、虾、贝等重点品种,开展水产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优良新品种。目前,包振民、陈松林院士领衔的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已集聚了近百位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水产种业人才团队,助力青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信息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