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
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
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
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
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
在风帆时代
“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
遍及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在民国时期
长岛渔号达到鼎盛
从渤海叫到黄海
真可谓漂洋过海
过去的长岛渔家人长年闯海
在生产中演变出
“上网号”
“摇橹号”
“掌篷号”
“捞渔号”
“发财号”
“竖大桅号”等20多种劳作号子
在喊唱形式上是“一领众和”
领者称“号头”
和者称“答号”
喊号时
渔民们全神贯注
所有力量用在一喊一腔之中
在无畏和坚定中
张扬着胆略、信心和气势
2008年
长岛渔号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部门抓紧对渔家号子
进行抢救式保护
请部分老渔民
在大风船上
用旧时的生产工具
伴着声声渔号
操作着闯海打鱼的活计
盼望已久的通上海岛长明电
也成为渔家号子的新内容
摇大橹哇
使大船呐
点着油灯过大年呀
不缺米呀
不缺面啊
渔家就是不通电呐
老也盼呀
小也盼
一盼盼了他三十年呐
盼何时能通常明电
盼光明早进咱渔家院
盼,盼,盼
渔家早通长明电
嗨,嗨,渔家早通长明电
电缆在眼前咱协力并肩扛起爱我驾
嗨,吆好好
嗨诶一个电缆它好哇
奥好嗨它一条条哇
吼嘿呀
嗨呀啊好哇
电缆它下海喽哇
电缆好哇
嘿呀,扛呀好嗨嘿,哎呀啊嘿嘿嘿
诶嗨嘿呀,为光明啊
嗷嘞呀嘞喂它为光明呀
嚎来一个喂一个嚎哇
好好扛啊使足了劲儿扛那
好,电缆下海喽
如今
粗犷的渔家号子
不仅喊来了接踵而至的游客
也喊红了渔家乐
幸福生活着的渔家孩子
哼唱的童谣
也渗透出
渔家号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