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戈,这个来自西方20世纪末的海外来客,曾一度惊动世界。现在,不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探个究竟。
阿尔戈是英语“Argo”的音译,也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的缩写,它的中文含义为“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如同陆地上许许多多的气象站组成的天气观测网一样,阿尔戈是在海洋上建立的覆盖全球的实时海洋观测网的代称。
伴随全球阿尔戈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诞生的国际阿尔戈计划,是在1998年由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海洋科学家提出的,并在1999年得到世界海洋观测大会的认可。该计划设想用5年~10年时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由卫星跟踪的剖面漂流浮标(即阿尔戈剖面浮标),总计3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全球阿尔戈实时海洋观测网,旨在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0米~2000米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浮标的漂移轨迹等资料,以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飓风、龙卷风、台风、冰暴、洪水和干旱等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威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上的两种海洋异常现象。为了预测这两种现象,1994年一些国家在赤道太平洋上建立了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这个观测网提供的数据帮助美国科学家提前6个月预报了1997/ 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仅加利福尼亚州就避免了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除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全球海洋还有很多反常现象,如南极绕极波、北大西洋振荡和太平洋十年振荡等,这些现象同样对年际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要想准确、及时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仅有一张局地的海洋观测网显然无法满足。虽然西方国家曾投资近1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卫星观测网,但这个系统仅能提供海洋表面的信息。只有建立空中和海上的立体
观测网,才能同步获得大气和海洋变
化的信息,更好地了解不断波动的气
候系统,并提供可靠的全球气候预报。
然而,要想在海洋建立定点观测站谈何容易。为观测厄尔尼诺现象而建立的那张海洋观测网,只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布放了69个锚碇在海底的观测浮标。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海洋上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张定点观测网,但浮标数量不足百个,观测层次有限,而且维护费用高昂。对于全球海洋而言,该观测网仅覆盖了一个很小的区域。因此,应运而生的想法是在全球海洋每隔300公里投放一个通过卫星定位和通讯的漂流式自动剖面测量浮标,编织一张至少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阿尔戈海洋观测网。
目前,在全球深海大洋上建立的阿尔戈实时海洋观测网,正以每4分钟一条剖面的惊人速度,提供来自深海大洋(从海面到2000米水深)中的温度、盐度信息,相当于每天可提供360条剖面。自从19世纪末深海海洋学诞生以来,海洋调查船从全球深海大洋中也只得到了约50万条0米~1000米水深范围和20万条0米~2000米水深范围内的温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