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建海洋强国——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综述
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现场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作报告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作报告
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作报告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作报告
如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高分辨率卫星在海洋领域有哪些应用?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怎样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近日,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的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就新形势下海洋强国建设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海洋科技的最新进展展开了交流,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海洋经济是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表示,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各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海洋旅游业约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50%,国际货运90%通过海运完成。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发展目标。
张占海认为,今后我国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应主要表现在引导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监测评估能力、加快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开放合作4个方面。
一是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努力迈向中高端。努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设转型升级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成果产业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丰富政策工具箱。提高对海洋产业、涉海企业监测频度和广度,形成一批对接宏观经济并具有海洋特色的民生、资源、投资、金融、进出口等的“晴雨表”。加快形成全国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打造财政、金融、产业、用海等政策工具箱,进一步创新海洋领域投融资体制,不断壮大海洋经济规模。
三是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围绕海洋领域深水、绿色、安全等重大需求,加快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和国产化。着力发展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全海深潜水器和载人装备研制、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能源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和运用。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要突破深水环境荷载和风险评估、深水钻井设施等核心关键技术。海水养殖与海洋生物重点研发绿色水产养殖、海水养殖环境敏感因子预测、关键基因遗传解析与转基因和分子调控等技术,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加强海洋候选药物成药技术研究,攻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海水淡化将加快推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及元件、大型高压泵及高压增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核心部件和关键设备的技术研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要进一步加强绿色、特种船舶设计和制造、核心装备制造、船舶节能减排、海洋工程平台和作业船的配套系统和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
四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建设国内和海外航运港口支点,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香港、深圳、上海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继续建设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福建沿海、北部湾等区域港口群,支持大型港航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海洋建筑、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加工、海水淡化等产业的产能合作,鼓励涉海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基地或研发中心。依托海外港口支点建设,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临港海洋产业园区、示范基地或临港经济区,吸引国内涉海企业到园区落户。推动建立蓝色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统计分类和国际标准,开展城市、项目示范与经验分享。开展海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合作,推动蓝色碳汇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海洋科技、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领域的设施援助、技术援助、教育培训,共建观测站、保护区、研究中心、预报预警系统,共同开展海上搜救等。
高分卫星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在题为《高分辨率卫星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的演讲中,介绍了我国高分辨率卫星发展现状、高分卫星海洋典型应用等相关内容。
蒋兴伟说,十多年来,高分辨率已经成为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上的应用成果也越来越显著。我国十分重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发展,自2010年5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实施以来,已经发射了4颗高分卫星。
据悉,高分辨率卫星主要指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我国高分专项中指出的高分辨主要包含3个方面: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主要针对区域性、精细化监测应用。与之相对应的是中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中低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重点解决全球性大覆盖范围观测问题。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蒋兴伟介绍说,2006年,我国将高分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2010年5月,经国务院审议批准,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截至目前,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卫星已在轨业务运行使用,高分三号卫星也成功发射,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光学和微波的有机结合。
今年8月10日,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这颗1米分辨率C频段多极化的SAR成像卫星,既是我国首颗民用多极化SAR卫星,也是高分专项(民用部分)中唯一一颗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具有多模式、多极化、高分辨率、长寿命和定量化等特点,最高空间分辨率为1米,设计寿命为8年。目前,高分三号卫星平台与载荷系统、地面系统主要测试工作已经完成,星地一体化测试正在开展。截至9月18日,地面处理系统已经完成了全部12种成像模式数据处理,卫星整体运行正常。
“我国十分重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通过高分专项的实施将初步建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全覆盖的对地观测系统。”蒋兴伟说,高分卫星在海洋权益维护、防灾减灾、环境保护、航行保障等方面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岛礁、油气资源开发、海冰、台风、海域使用、水质、悬浮泥沙浓度、绿潮、溢油、海洋风浪等监测。
蒋兴伟表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已明确规划了各高分卫星的后续业务星,后续业务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将有力支撑海洋和大气观测、国土调查等资源监测、城市和交通精细化管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重大领域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必将为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在发言中简要回顾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秦汉肇始、唐宋形成、元明清繁荣、清末渐趋衰落4个阶段。”李国强说,经济社会繁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动因,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开放包容是“一带一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金融支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正式启动,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产能合作加快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欧班列品牌业已形成,贸易投资大幅增长,人文交流互动更加密切。
李国强坦言,“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风险与挑战,既面临与不同国家利益与战略对冲的挑战,也面临沿线部分国家内部政局变化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既存在“一带一路”倡议与现有国际安全体系之间相互排斥的问题,也存在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严峻的安全问题;既存在国际市场低迷以及国际金融动荡所产生的风险,也存在海外长期投资无法取得回报的风险。
“必须要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挑战。”李国强表示,沿线国家政治稳定性,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政府沟通、高层协调,对化解危机、确保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投资者必须提高规避风险的主动性、提高与投资国利益共享的意识。
对于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李国强建议,要始终加强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统一筹划,注重把我国和各地方发展规划、自身优势、合作需求与沿线国家有效对接,统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要始终坚持共商、共建、
共享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沿线国家的利益,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注重政治、经济、人文3个层面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建立文化交融和民心相惜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更加注重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三位一体”的同步推进。要始终充分发挥理论成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为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建设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加快成果转化,告别纸上谈兵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如何突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始终是各国政府、涉海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
“国家的重大规划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做了顶层设计,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表示,近年来,海洋三所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上进行了积极实践,为国家和地方海洋战略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强了海洋产业技术研发,取得了不少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平台建设,大大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拓展研发合作领域。
目前,海洋三所产业研发项目共90余项,经费累计约3亿元。通过项目带动,海洋三所开发了22项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加强了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促进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开发了环保绿色产品技术,研制了海洋微生物除油剂、甲醛生物降解剂等;开发了海洋生物源胶原肽、药用注射剂辅料海藻糖等生物医药与保健品;开发了海洋源农用保鲜剂、海洋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海洋微生物饲用营养增强剂等海洋源农用制品。
此外,海洋三所还建设了漳州科技兴海研发基地、东山海洋生物资源研发基地、北海基地,拓展了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发的空间,提高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可分为科研开发、中试、成果推广3个阶段。”余兴光认为,在科研开发阶段,科研机构应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需求,强化创新源头供给,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在中试阶段,应发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大型科研设施、资源样品库、野外观测台站等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