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6:41 

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则
(一)更新养殖观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则
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则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观念入手。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治疗则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发现发病征兆时要及时诊断,找出致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尽快纠正养殖工艺或对症下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切忌拖延处理或盲目用药,进而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疾病大规模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正确诊断,谨慎选择和使用药物
一旦大菱鲆暴发严重疾病,要及时求助当地水产和兽医技术人员,经过认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采取系列措施进行治疗。大菱鲆疾病种类较多,市售水产药物种类繁杂,在未掌握疾病特征和病因的情况下,不可随意选购药物和盲目施药。应认真了解可用药物和禁用药物种类,选择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掌握药物的药性、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停药期,以免商品鱼因药残超标、含有禁用药物等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原种类与感染途径
目前,在我国养殖大菱鲆过程中已发现的主要病原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一)病毒
已发现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有大菱鲆虹彩病毒。该病毒可能通过养殖水源、鱼苗、冰鲜杂鱼、不卫生操作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二)细菌
大菱鲆的细菌性病原较多,已发现的主要有弧菌类(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灿烂弧菌、溶藻胶弧菌等)、迟钝爱德华氏菌、假单胞菌、肠球菌等。许多细菌种类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大菱鲆发病,只有当养殖环境恶化,鱼体健康状况欠佳、抵抗力下降时,可能会感染鱼类发病。细菌性病原可通过养殖水源、鱼苗、饵料、有机物积累、工具、人员、动物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三)寄生虫
目前已发现的大菱鲆寄生虫病原主要有盾纤毛虫病、鞭毛虫、车轮虫和隐核虫。寄生虫病可通过养殖水源、鱼苗、小杂鱼饵料、有机物积累、工具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三、大菱鲆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
掌握大菱鲆的健康养殖工艺,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和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日常的管理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购健康苗种
健康的苗种是大菱鲆养殖成功的基本保证。选购时应选择体色正常、体表完好、发育正常、游泳有力、摄食活跃的苗种,有条件的情况下选购之前应进行健康检测,以确认苗种的健康程度。
(二)合理的放养密度
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大菱鲆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鱼体应激反应小、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生长速度快,反之则易引发疾病。
(三)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水质
大菱鲆是冷温性底栖鱼类,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水质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基础。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光、声干扰和人为扰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换水和清污以保持优良水质和底质环境,防止病原滋生。
(四)卫生操作和管理
日常生产中要进行正确卫生的生产操作。养殖工人专职专区、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并经常消毒,养殖车间要定期消毒,消毒液经常更换。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措施,杜绝病原带入养殖车间。
(五)勤于观察、定期检查
养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鱼的摄食、游泳、生长等情况,掌握鱼体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定期测量水温、溶氧、氨氮等水质指标,适时分池以保持合理密度。
(六)合理使用消毒药物
在健康状态下,过量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抗病力的下降。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健康鱼体的施药次数,选择低毒、高效、对鱼体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工具、车间等的日常消毒操作。
(七)把好饵料质量关,防治病原入侵
不合格的颗粒饵料和不新鲜的杂鱼往往携带有大量病原,是大菱鲆疾病感染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生产中要尤为注意把好饵料质量关,平时可适当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制剂、中草药制剂和营养成分以提高大菱鲆的免疫力。
(八)隔离和销毁病、死鱼
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病鱼或死鱼,这些病、死鱼携带有大量的病原,对安全养殖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病、死鱼的处理应该首先隔离,然后选择在远离养殖厂区的地方焚烧或泼洒生石灰后掩埋,不可随意丢弃以防疾病传播。
(九)疾病简易诊断方法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简易的疾病诊断程序可依据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观察池中大菱鲆的游泳、摄食及病症情况,以此推断是否健康;其次针对患病鱼个体,检查体色是否正常、体表有无明显病灶、粘液是否增多、鳃丝有无明显病变,并对以上部位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再次,打开腹腔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对各器官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需注意肠道必须最后取样),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通过以上程序可大致判断疾病的发生情况。
四、养殖大菱鲆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一)病毒性疾病
1.病毒性红体症
『病因』病原为虹彩病毒,通常由于摄食带有该病毒的饵料鱼而感染发病。
『症状』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肌肉组织和脊椎骨沿线组织出现淤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呈现皮下弥漫性出血而发红;血液稀薄,凝固性差;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减弱、活力下降、呼吸困难、散群分布。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很快死亡,属亚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以秋冬季(8~12月份)水温在18℃左右为高发季节,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都有发生,流行范围遍布整个山东沿海大菱鲆养殖区域,累积死亡率较高。
『防治及处理措施』该病以预防为主,避免投喂冰冻或不新鲜杂鱼,以防将病毒和其它病原引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死鱼应掩埋或者焚烧销毁,并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对养殖系统进行全面消毒。该病目前尚无完全有效治疗方法。
2.皮疣症
『病因』病原为一种球形病毒,直径300nm左右,种类有待鉴定。主要通过养殖池水传染。
『症状』鱼体背部出现数个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周围皮肤变为白色。初期疣状突起小而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大并溃烂出血。患病鱼普遍体质较差,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慢,但较少出现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生于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一般感染率不高,个别养殖池的感染率可达50%,较少出现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选择健康苗种进行养殖,养殖场内定期消毒。该病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个别患病鱼症状可慢慢消失而自愈。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以防相互传染。也可用消毒刀具切除疣状突起,然后在伤口处涂抹土霉素软膏,继而以甲醛药浴处理,以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继发感染。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鳍症
『病因』多因鱼体擦伤后,伤口感染鳗弧菌而发病。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可完全烂掉而出现缺损,躯干部肌肉组织也由于大量充血呈紫红色。个别患病鱼会出现吻部发红及溃疡现象。病鱼从鳍呈现浊白到溃烂乃至死亡仅需3~4天,属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以体长20cm以下幼鱼最为常见,传播极快,死亡率可达80~90%。
『防治及处理措施』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抗病力,以减少发病机会;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细心操作和搬运,防止鱼体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对死鱼作掩埋或焚烧处理。治疗使用噁喹酸15~2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3~5天;同时用噁喹酸按1~3×10-6水体浓度药浴,每天1次,连续药浴2~3天,每次药浴时间在3小时以上。
2.腹水症
『病因』病原为鲨鱼弧菌和大菱鲆弧菌,多因摄食携带病原菌的不洁饵料而发病。
『症状』病鱼腹部隆起,打开腹腔后发现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有时凸出。发病鱼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常常发生病变,如肝脏萎缩,呈土黄色或白色,有时还大量充血;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
『流行情况』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属常见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保障养殖用水清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定期对养殖车间和工具消毒;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在病鱼尚能摄食时用磺胺嘧啶,按10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用5天。若病鱼病情严重,摄食力弱时,则以磺胺嘧啶3~5×10-6药浴3小时以上,每天1次,连续处理3天,同时辅以药饵进行治疗。
3.肠炎症
『病因』主要由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感染引起,病原菌能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上述明显病变。
『症状』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粘稠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解剖病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整个内脏团萎缩。
『流行情况』该病常见于育苗期和养成期,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性慢性死亡,养殖生产中多与腹水病并发。
『防治及处理措施』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白便和有机污物;避免投喂不新鲜饵料;池底较脏时,进行移池或使用适量氧化剂促使池中有机物氧化,保持养殖环境清洁。治疗时,使用噁喹酸或土霉素口服和药浴处理,口服量50~100mg/kg鱼体重,根据鱼摄食情况,每日投1~2次药饵,连续投喂5~7天;同时进行药浴治疗,浓度为3~5×10-6,连续药浴3天,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
4.疥疮病
『病因』由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而致。
『症状』发病初期,鱼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色、圆形溃疡性伤口。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地方,可形成深窝; 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物和大量细菌。内脏团一般无明显的变化。病鱼活力下降,摄食较差。
『流行情况』该病的感染率不高,可导致病鱼发生慢性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加强常规管理,诸如换水、吸污和卫生操作等,防止出现残饵,保持良好水质;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当发现病症时,及时隔离伤口明显的病鱼。使用黄芩以4g/kg鱼体重拌饵口服4~6天。同时,使用五倍子以3~5×10-6浓度药浴处理3天,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
5.凸眼症
『病因』由一种肠球菌属细菌感染。
『症状』病鱼的单眼或双眼凸起,眼周组织浮肿呈淡红色;眼部正下位的腹面区域也常出现红肿。严重时眼球爆裂,导致病鱼失明,最后无法摄食而死亡。
『流行情况』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均有发生,但以养成期感染率相对较高。该病一般表现为慢性死亡,但发病周期较长。
『防治及处理措施』避免投喂不新鲜小杂鱼,加强水质管理和卫生操作;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使用青霉素进行口服治疗,剂量为5~10mg/kg鱼体重,每日早晚投喂药饵两次,连用5~7天,直到病症消失为止。
6.脾肾白浊症
『病因』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可通过饵料、池水等多种渠道传播。
『症状』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情况。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下颌、鳃盖、鳍基部以及腹面充血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在鳍基部、腹部肌肉、肛门附近等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出血处形成脓状肿起,直至最后破裂而流出大量脓液。解剖发现病鱼鳃贫血,部分病鱼有腹水;整个肾脏异常肿大并发生多处溃疡性坏死,严重者可合并成大的病灶而使整个肾脏呈灰白色;大部分病鱼肝脏弥散性出血,腹腔膜和肠壁也发炎充血;部分病鱼脾脏肿大,失血呈粉红色。慢性感染的病鱼典型特征是身体后半部体色发黑,前半部体色基本正常呈现典型的”两截”现象。发病开始时,病鱼尾端趋黑,接着黑色面积由尾端向头部推进,一般到腹腔部位时病鱼发生死亡。有的病鱼鳃丝出现白色的膨大结节并发生糜烂;打开腹腔发现肾脏异常膨大而凸出到腹腔中。病变较轻的肾脏表面出现数个灰白色的黍粒状结节;病变较重的整个肾脏发生膨大,质地变硬似干酪状。部分病鱼的脾脏病变表现如同肾脏,有膨大、发白、变硬并伴有肠炎现象。
『流行情况』该病常年可发生,体长10~20cm的养成期大菱鲆容易感染。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养殖场的病鱼表现为慢性感染,其死亡率在10%以下;而急性感染时可达到30~40%的死亡率,甚至90%以上。
『防治及处理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饲料新鲜无污染;一般治疗时,使用氟苯尼考1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投喂6~10天;急性感染时,以浓度3~5×10-6的氟苯尼考全池泼洒进行药浴处理,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药浴次数视病情轻重酌情而定。
(三)寄生虫病
1.盾纤毛虫病
『病因』病原主要为蟹栖异阿脑虫,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养殖系统而导致发病。
『症状』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粘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组织出现红肿,有柔软浮肿感,严重时鱼的躯干部皮肤也会出现病灶,直至溃烂、出血。患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减弱,摄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在养殖池中散群,时常出现打转游动现象。纤毛虫可感染大部分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内脏器官。
『流行情况』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此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大菱鲆鳃丝、鳃盖膜、眼周和鳍部组织为盾纤毛虫的易感区域。
『防治及处理措施』养殖、育苗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系统;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保持合理的培苗密度,增加换水量;及时隔离病鱼,销毁死鱼;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定期消毒。轻度感染时可采取甲醛30~50×10-6药浴。
2.鞭毛虫病
『病因』病原为漂游鱼波豆虫,一般因使用不清洁或未经处理的携带有病原的养殖水源而发病。
『症状』在感染初期,体表出现多处不规则状的小面积白色斑块,1~2天内可遍及全身。鳃丝及白斑处有大量黏液和寄生虫体。病鱼食欲差,消瘦,游泳迟钝。
『流行情况』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在高温期发作。传染极快,1~2天内可导致整池鱼大部分致死,属急性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一旦发现病鱼,应尽快加冰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池水水温,降低鞭毛虫繁殖速度和疾病蔓延;药浴可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全池泼洒(硫酸铜0.5×10-6+硫酸亚铁0.25×10-6),每天1次,连续药浴3天。
五、常用药物的休药期
常用药物在大菱鲆口服使用中的休药期可参考表1。
表1 常用药物在大菱鲆口服使用中的休药期参考值
药物名称 休药期参考值
(度日) 药物名称 休药期参考值
(度日)
氧氟沙星 600度日 土霉素 900度日
噁喹酸 700度日 磺胺间甲氧嘧啶 900度日
磺胺嘧啶 900度日 青霉素 600度日
磺胺甲唑 900度日 氟苯尼考 500度日
诺氟沙星 600度日 新霉素 900度日
注1:由于休药期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休药期采用“度日”来表示,即温度(℃)与时间(日)的乘积。示例:氧氟沙星的休药期参考值为600度日,那么大菱鲆在18℃温度下的休药期为:600÷18=33天
注2:由于对于大菱鲆药物代谢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数据仅供参考。产品上市时鱼体中药物残留以有关部门检测数值为准。
六、海水养殖禁用药物
(一)整个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农业部第193号公告中所列的药物,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农业部第193号公告所列的禁用药物
序号 药物及其它化合物名称 禁止用途
1 兴奋剂类:克仑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及其盐、酯及制剂 所有用途
2 性激素类:已烯雌酚及其盐、酯及制剂 所有用途
3 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及制剂 所有用途
4 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 所有用途
5 氨苯砜及制剂 所有用途
6 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 所有用途
7 硝基化合物: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及制剂 所有用途
8 催眠、镇静类:安眠酮及制剂 所有用途
9 林丹(丙体六六六) 杀虫剂
10 毒杀芬(氯化烯) 杀虫剂、清塘剂
11 呋喃丹(克百威) 杀虫剂
12 杀虫脒(克死螨) 杀虫剂
13 双甲脒 杀虫剂
14 酒石酸锑钾 杀虫剂
15 锥虫胂胺 杀虫剂
16 孔雀石绿 抗菌、杀虫剂
17 五氯酚酰钠 杀螺剂
18 各种汞制剂包括:氯化亚汞(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 杀虫剂
19 性激素类: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及制剂 促生长
20 催眠、镇静类:氯丙嗪、地西泮(安定)及其盐、酯及制剂 促生长
21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 促生长

(二)无公害食品还不得使用以下药物(见表3)。
表3 无公害食品禁用渔药
药物名称 化学名称(组成) 别名
地虫硫磷 O-2基-S苯基二硫代磷酸乙酯 大风雷
六六六 1,2,3,4,5,6-六氯环己烷
林丹 γ-1,2,3,4,5,6-六氯环己烷 丙体六六六
毒杀芬 八氯莰烯 氯化莰烯
滴滴涕 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
甘汞 二氯化汞
硝酸亚汞 硝酸亚汞
醋酸汞 醋酸汞
呋喃丹 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基-甲基氨基甲酸酯 克百威,大扶农
杀虫脒 N-(2-甲基-4-氯苯基)N,N-二甲基甲脒盐酸盐 克死螨
双甲脒 1,5-双-(2,4-二甲基苯基)-3-甲基-1,3,5-三氯戊二烯-1,4 二甲苯胺脒
氟氯氰菊酯 α-氰基-3-苯氧基-4-氟苄基(1R,3R)-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百树菊酯,百树得
氟氰戊菊酯 (R,S)- α-氰基-3-苯氧苄基-(R,S)-2-(4-二氟甲氧基)-3-甲基丁酸酯 保好江乌,氟氰菊酯
五氯酚钠 五氯酚钠
孔雀石绿 C23H25CIN2 碱性绿,盐基块绿,孔雀绿
锥虫胂胺
酒石酸锑钾 酒石酸锑钾
磺胺噻唑 2-(对氨基苯磺酰胺)-噻唑 消治龙
磺胺脒 N1-脒基磺胺 磺胺胍
呋喃西林 5-硝基呋喃醛缩氨基脲 呋喃新
呋喃唑酮 3-(5-硝基糠叉胺基)-2-恶唑烷酮 痢特灵
呋喃那斯 6-羟甲基-2-[-(5-硝基-2-呋喃基乙烯基)]吡啶 P-7138(实验名)
氯霉素(包括其盐、酯及制剂) 由委内瑞拉链霉素产生或合成法制成
红霉素 属微生物合成,是Streptomyces eyythreus产生的抗生素
杆菌肽锌 由枯草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为一含有噻唑环的多肽化合物 枯草杆肽
泰乐菌素 S.fradiae所产生的抗生素
环丙沙星 为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常用盐酸盐水合物 环丙氟哌酸
阿伏帕星 阿伏霉素
喹乙醇 喹乙醇 喹酰胺醇羟乙喹氧
速达肥 5-苯硫基-2-苯并咪唑 苯硫哒唑氨甲基甲酯
己烯雌酚 人工合成的非甾体雌激素 乙烯雌酚,人造求偶素
甲基睾丸酮 睾丸素C17的甲基衍生物 甲睾酮甲基睾酮

2006年12月26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