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用户的第一个脚印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9-26 10:04:35 

张兴林

  1990年,我来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大陈监测站工作,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情就是从事横向项目的经历。

出师不利,初尝失败酸楚

  2005年,大陈海洋站刚刚走出依靠人工观测的艰难时期。大家在海岛守候了几十年,急切期盼能够走出海岛,想利用自己的海洋监测技术寻找发展出路。当时,沿海各地海洋开发日渐兴起,海洋技术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多。于是,我们开始在椒江租用临时办公场所,准备在拓展横向项目中有所作为。但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环境的海洋站,与社会脱节,缺人员、缺技术、缺门路,承接横向项目谈何容易。

  经过多方联系,我们找到当地海洋管理部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与一家用海单位取得了联系。记得那时,我和同事带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刚刚取得的测绘和海域论证资质证书,几经辗转来到一处偏远的工地,与业主当面沟通洽谈。尽管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业主异样的目光,心里还是发慌。犹如一名新上手的营销员,费尽口舌、竭尽全力想说服对方,但还是被对方婉言谢绝。第一次“销售经历”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的几次,也没有好的结果。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酸”。

百折不回,签下第一个合同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业务始终徘徊不前,但大家毫不气馁,一方面密切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另一方面练好内功。2005年年底,得知大陈岛将要新建避风港,我们第一时间找到建设单位负责人,除了提供大陈海域水文气象方面的相关信息,还主动帮助他们策划前期调查论证相关事宜。最终以真诚和过硬的业务能力,顺利签下第一个项目合同,承担了避风港水下地形测量、水文调查、生态调查和海域论证工作。尽管当时的合同总额并不高,但签下合同的那一刻,激动的心情无法言喻,如今想起仍记忆犹新。

排忧克难,经受重重挑战

  合同签下后,项目随之启动,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首先开展水文专项调查,在海上布设2个站位进行连续26小时海流同步观测。对我们来说,这也是第一次。测流那天深夜,海上风浪乍起,从没出过海的我严重晕船,恶心呕吐不止。偏偏这个时候,海流计出现故障,流向数据紊乱。情急之下,我们连忙与生产厂家联系,请求他们帮助,故障很快得以排除,观测工作有序进行。

  接下来的水下地形测量,又是一次考验。由于测区水深较浅,船只必须候潮进出,一不小心就会搁浅。测区水下暗礁多,需要准确定位。缺乏测量经验的我们到了现场才知道布线走向不合理,只好在船上重新布设。测量过程中,由于四周山体遮挡,信号微弱,数据接收不稳定,我们在海上反复调试,费尽周折,原先计划3小时完成测量任务,最后用了十多个小时。

  外业结束后,内业图件处理又是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数据不出现差错,我们对1万多组的原始数据逐一进行了人工检查核对。编写“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也是该项目最难啃的“骨头”。尽管之前接受过短期培训,取得了上岗证书,但实际编写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大家认真查阅资料,虚心请教专家,加班加点,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将报告编制完成。记得参加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前一天,我整晚没有合眼,精心准备,反复演练。苦与累都算不上什么,唯独期盼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重复验证,赢得客户信赖

  “海域论证报告”通过评审后,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安定下来。不料就在我们快要结题时,地质勘测单位找上门来,对水下地形测量成果提出质疑。测量的细小误差可能对工程总体造价产生较大影响。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测量成果没有问题。为了让业主放心,我们决定采用陆地水准测量的方法,对海底局部区域进行水准复测。在业主的见证下,我们选择低潮时段,将3米长的标尺立于淤泥海床,与陆上控制点进行联测。最后的测量结果表明,我们提交的成果是准确无误的,这才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第一次从事横向服务项目的经历,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我们……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60926/6291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