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海洋动物外形美观奇特,不是鲜花,却胜似鲜花,其中属于腔肠动物园海葵和珊瑚,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这两类海洋动物共有6000多种,占腔肠动物的60%。
先说说海葵。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下部是身体的基部,其下端往往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或其他物体上;顶端长满触手,触手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展开来,形如绽放的菊花。所以早期人们叫它植-动物,到1773年才称它海葵。海葵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蓝色的,还有玫瑰色的,非常漂亮。它们的身体有大有小,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可达1.5米。它们的触手有长有短,多者达200多条;这些触手能伸能缩,能分能聚,看起来就像随风拂动的花瓣。许多粗心或好奇的小动物游来“赏花”时,便会立即被海葵的触手捉住,触手上的刺胞放出刺丝注入毒素,使猎物麻醉,然后送进口内。它的口是朝上开的,和水母刚好相反。它的消化腔里也有很多隔,从周围向当中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海葵的食物有大有小,小的浮游动物,大的有鱼甚至偶尔从海底喾起的螺和蟹。它能吞下比身体大得多的食物,甚至能吞食同类,对其他个体的毒性是免疫的。没有食物它们也会活很长时间,只是身体逐渐变得小,这也是它所以能长寿的奥妙之一,养在水族秘密里的海葵能活到100岁。有一些海葵也愿意附在幸福蟹的壳上,海蟹利用海葵有毒的触手保护自己免受侵害,海葵则随螃蟹而活动,还可以吃点时装店蟹的残羹剩饭。还有些鱼,如著名的双锯鱼,愿意藏身在海葵的触须之间,一旦有危险便立即躲进去。双锯鱼在保护海葵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吃食时也会给海葵一点补偿。海葵从不伤害它,与其友好相处,令其他鱼虾羡慕不已。
珊瑚则是另一番景象,它用坚硬的骨骼构筑起一个奇妙的世界。观其形,各种珊瑚千姿百态,有的像多叉的鹿角,有的像圆圆的球,有的似多皱的大脑,有的酷似石芝,还有的似蜂巢、似柳枝、似怒放的花;分枝的珊瑚有的似苍松;有的像灌木,还有的如圆锥。蔷薇珊瑚像一层层卷曲的花瓣,裸助珊瑚如雕刻的假山,厚丝珊瑚如卷曲的荷叶;柳珊瑚虽不是真正的红珊瑚,但颜色发红,所有分枝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延伸,活像一把扇子,也称它海扇;扁脑珊瑚则以曲折的迷宫。看其色,有的碧绿、有的粉红、有的天蓝、有的鹅黄,还有的淡紫,称得上是五彩缤纷。珊瑚不是鲜花,又胜似鲜花,所以许多人都叫它海石花。还有一类软珊瑚,体无骨骼,只有分散的骨针,又称海鸡冠。它们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分枝状、指状、穗状或边缘褶皱的肥厚片状;有时大片分枝的软珊瑚随海流摆动,犹如大地上金黄的麦浪;还有的像绒毯一般铺满海底,构成绚丽的海底奇观。珊瑚种类很多,仅造礁石珊瑚全世界就有25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早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
其实,就单个珊瑚虫来看,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海葵,不过它的下部是一个像杯一样的骨架,这是由它自己分泌的碳酸钙形成的,是珊瑚外壁、围墙。珊瑚将自己禁锢其内,这样可使它能抵挡强风和巨浪的袭击。“杯”的上端就是触手,触手的数目有一定规律,凡按6的倍数增加者就叫六放珊瑚,按8的倍数增加者叫八放珊瑚。消化腔里同样有许多隔膜由周围的壁向中心靠拢。珊瑚都成群体生活,靠组织互相联系在一起。它们子生孙、孙又生子,一代一代在“先辈们”的“坟墓”上继续繁衍生息。就一个珊瑚虫来说身体是很小的,但常言说,积沙成丘,无数珊瑚连在一起就会越积越大。虽然一个珊瑚群的增长速度不算很快,每年只有数厘米,但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一株花、一棵树、一块暗礁,甚至一个小岛,进而形成大岛。我国南海诸岛就是这么形成的,太平洋的裴济群岛、塞舌尔群岛也是这样形成的,世界上著名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南北长2400千米、最宽处240千米还是这样形成的。全世界的珊瑚礁面积有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0.2%。由于珊瑚喜欢生活在高温、高盐度、高透明度的海域,所以多分布于热带海域,它们所形成的珊瑚岛也多在热带海域。
珊瑚自古就受人喜爱。我国古代把珊瑚和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银锭、如意等一起组成了八宝的吉祥图案,诏·罗隐《咏史》:“徐陵毛砚珊瑚架,赵胜宾朋玳瑁簪。”现在人们则常常把它雕刻成各种精致的艺术品。如1980年在台湾北部采得的一株红珊瑚,有125厘米高,75千克重,据判断已有20000多年历史,价值500万美元。的确,珊瑚堪称为“晶莹夺凡目,奇彩耀九州”(元·赵阵(兆页))。
总之,海、珊瑚等腔肠动物,状如海底之花,所以被称作会开花的海洋动物。
先说说海葵。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下部是身体的基部,其下端往往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或其他物体上;顶端长满触手,触手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展开来,形如绽放的菊花。所以早期人们叫它植-动物,到1773年才称它海葵。海葵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蓝色的,还有玫瑰色的,非常漂亮。它们的身体有大有小,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可达1.5米。它们的触手有长有短,多者达200多条;这些触手能伸能缩,能分能聚,看起来就像随风拂动的花瓣。许多粗心或好奇的小动物游来“赏花”时,便会立即被海葵的触手捉住,触手上的刺胞放出刺丝注入毒素,使猎物麻醉,然后送进口内。它的口是朝上开的,和水母刚好相反。它的消化腔里也有很多隔,从周围向当中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海葵的食物有大有小,小的浮游动物,大的有鱼甚至偶尔从海底喾起的螺和蟹。它能吞下比身体大得多的食物,甚至能吞食同类,对其他个体的毒性是免疫的。没有食物它们也会活很长时间,只是身体逐渐变得小,这也是它所以能长寿的奥妙之一,养在水族秘密里的海葵能活到100岁。有一些海葵也愿意附在幸福蟹的壳上,海蟹利用海葵有毒的触手保护自己免受侵害,海葵则随螃蟹而活动,还可以吃点时装店蟹的残羹剩饭。还有些鱼,如著名的双锯鱼,愿意藏身在海葵的触须之间,一旦有危险便立即躲进去。双锯鱼在保护海葵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吃食时也会给海葵一点补偿。海葵从不伤害它,与其友好相处,令其他鱼虾羡慕不已。
珊瑚则是另一番景象,它用坚硬的骨骼构筑起一个奇妙的世界。观其形,各种珊瑚千姿百态,有的像多叉的鹿角,有的像圆圆的球,有的似多皱的大脑,有的酷似石芝,还有的似蜂巢、似柳枝、似怒放的花;分枝的珊瑚有的似苍松;有的像灌木,还有的如圆锥。蔷薇珊瑚像一层层卷曲的花瓣,裸助珊瑚如雕刻的假山,厚丝珊瑚如卷曲的荷叶;柳珊瑚虽不是真正的红珊瑚,但颜色发红,所有分枝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延伸,活像一把扇子,也称它海扇;扁脑珊瑚则以曲折的迷宫。看其色,有的碧绿、有的粉红、有的天蓝、有的鹅黄,还有的淡紫,称得上是五彩缤纷。珊瑚不是鲜花,又胜似鲜花,所以许多人都叫它海石花。还有一类软珊瑚,体无骨骼,只有分散的骨针,又称海鸡冠。它们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分枝状、指状、穗状或边缘褶皱的肥厚片状;有时大片分枝的软珊瑚随海流摆动,犹如大地上金黄的麦浪;还有的像绒毯一般铺满海底,构成绚丽的海底奇观。珊瑚种类很多,仅造礁石珊瑚全世界就有25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早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
其实,就单个珊瑚虫来看,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海葵,不过它的下部是一个像杯一样的骨架,这是由它自己分泌的碳酸钙形成的,是珊瑚外壁、围墙。珊瑚将自己禁锢其内,这样可使它能抵挡强风和巨浪的袭击。“杯”的上端就是触手,触手的数目有一定规律,凡按6的倍数增加者就叫六放珊瑚,按8的倍数增加者叫八放珊瑚。消化腔里同样有许多隔膜由周围的壁向中心靠拢。珊瑚都成群体生活,靠组织互相联系在一起。它们子生孙、孙又生子,一代一代在“先辈们”的“坟墓”上继续繁衍生息。就一个珊瑚虫来说身体是很小的,但常言说,积沙成丘,无数珊瑚连在一起就会越积越大。虽然一个珊瑚群的增长速度不算很快,每年只有数厘米,但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一株花、一棵树、一块暗礁,甚至一个小岛,进而形成大岛。我国南海诸岛就是这么形成的,太平洋的裴济群岛、塞舌尔群岛也是这样形成的,世界上著名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南北长2400千米、最宽处240千米还是这样形成的。全世界的珊瑚礁面积有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0.2%。由于珊瑚喜欢生活在高温、高盐度、高透明度的海域,所以多分布于热带海域,它们所形成的珊瑚岛也多在热带海域。
珊瑚自古就受人喜爱。我国古代把珊瑚和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银锭、如意等一起组成了八宝的吉祥图案,诏·罗隐《咏史》:“徐陵毛砚珊瑚架,赵胜宾朋玳瑁簪。”现在人们则常常把它雕刻成各种精致的艺术品。如1980年在台湾北部采得的一株红珊瑚,有125厘米高,75千克重,据判断已有20000多年历史,价值500万美元。的确,珊瑚堪称为“晶莹夺凡目,奇彩耀九州”(元·赵阵(兆页))。
总之,海、珊瑚等腔肠动物,状如海底之花,所以被称作会开花的海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