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海金沙到“金山银山”——浙江嵊泗依托生态环保建设美丽海岛纪实
■ 本报记者 李昕
在浙江省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文化陈列馆里,有一面由36块蓝灰色木板拼成的墙。村支书张志燕说,这些木板来自当地36条拆解的木质渔船。2014年,田岙村完成最后一艘渔船的“木改钢”,当地渔民为了纪念祖祖辈辈相陪伴的、曾经赖以为生的工具,用拆解下来的船板拼成了这面墙。
这面墙不仅记录了田岙村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也成为嵊泗这个海岛县发展和保护并行的见证。
近年来,嵊泗县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特点,按照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的美丽海岛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2016“海疆生态行”记者团来到这里,实地了解当地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取得的先进经验。
优势资源让传统渔村翻身
田岙村地处嵊泗泗礁本岛东部,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800多位村民。张志燕告诉记者,早前的田岙村大多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年轻人远走他乡,青壮劳力所剩无几……田岙村被别人称为“烂田岙”。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嵊泗县自然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的渔村不只田岙村一个。
嵊泗又称嵊泗列岛,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全县共有岛屿40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不到20个。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故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说。
作为一个典型的海岛县,嵊泗的发展面临着我国大部分海岛存在的难题: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海岛整体绿化覆盖率低,山体岩礁破坏严重;饮用水整体水质不高;海岛土地供应有限,重大项目引进缺乏有效的土地资源供给保障,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少……
为了让像田岙村这样的传统渔村翻身,嵊泗县各级政府可谓绞尽脑汁。嵊泗县副县长邵雷说,在经过分析和摸索后,县政府认为嵊泗发展的优势在于区位、渔业资源和独特的海岛自然景观。
嵊泗地处我国贸易及运输最繁忙的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T”型枢纽点上;同时,这里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三角辽阔腹地,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嵊泗能够快速融入上海、杭州两小时经济圈。
提起嵊泗所在的舟山,人们不难联想到那里丰富的渔业资源。嵊泗位于舟山渔场中心,水产品资源丰富,被称为“东海鱼仓”,盛产带鱼、大小黄鱼、墨鱼、鳗鱼和蟹、虾、贝、藻等500多种海洋生物,是宁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鲜活水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
站在岛上至高点俯视嵊泗,一幅海域辽阔,岛礁棋布,岬角礁岩众多,金色沙滩连绵亘长的美景映入眼帘,海岛景观成为嵊泗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010年,在经过多番探索后,嵊泗县提出了“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总战略。其中,让当地百姓感受最深的,还是海岛生态旅游。
“烂田岙”变“金田岙”
田岙村村民洪永军17岁开始打鱼,至今已30年。如今的他不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渔民,他还有了另一个身份:“渔家乐”经营者洪老板。
2006年,嵊泗县提出把田岙村打造成“东海渔村”品牌旅游项目。洪永军将自家渔船进行改造,经营起“渔家乐”。游客可以跟随洪永军一起驾船出海,垂钓捕鱼,品味收获的喜悦。2014年,洪永军跟随村里的“木改钢”项目,将木质渔船改成现代化的钢制船,改后的渔船由原来5人的载客量提升至7人。
在海上,不少游客提出希望能将捕到的海鲜代为加工。洪永军意识到,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2014年,“心雨”民宿开张,洪永军的“渔家乐”涵盖了海上捕捞、海鲜加工和住宿等“一条龙”服务。
“以前打鱼的时候年收入四五万元,现在全部收入加起来得有20来万!”满脸的笑容透露出洪永军掩饰不住的高兴。
走在田岙村,随处可见像“心雨”这样的民宿。张志燕说,目前田岙村200多户村民中有180多户经营民宿,80%以上的村民由原来的纯粹以打鱼为生转变为渔、旅多种经营。渔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烂田岙”如今已经变成“金田岙”。
田岙村的发展,不仅惠及本村,也带动了五龙乡其他村的发展。周边村庄纷纷借鉴田岙村经验开发起旅游资源。截至2015年年底,嵊泗县民宿经营户达773家,吸纳从业人员5200余人,户均净收入达13.5万元。发展渔家乐企业6家,休闲渔船189艘,相关从业人员达500余人,渔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提升。
然而,嵊泗县管理者意识到,如果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海岛旅游产品雷同、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弊端将很快显露出来。2016年,嵊泗县借鉴意大利旅游胜地“五渔村”的模式,提出建设由五龙乡田岙村、黄沙村、边礁村、会城村和黄龙乡峙岙村组成的“东海五渔村”。这5个渔村早有嵊泗旅游“五朵金花”的美誉,包含了渔村、渔民、业、渔家、渔文化等原汁原味的海岛旅游元素而又各具特色:田岙的民宿、黄沙的美食、边礁的色彩、会城的宁静和峙岙的石屋……“东海五渔村”的概念,将让各村的旅游产品在独具内涵、交相辉映的基础上实现联村成片、抱团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魅力。
算好长远账、整体账、生态账
岛上经济发展,百姓富起来了,嵊泗县却又面临新的难题。
“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明显感觉到像石斑鱼、蛏子、虎头鱼、黄螺等嵊泗原本很常见的海产品,产量、品质大幅下降。”当地渔民向记者透露,“以往在中、高潮线上可以采到的贝藻类,如今要在低潮线甚至下潜到海底才能采捕到。”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杜军坦言,为了满足越来越多游客的吃住和“渔家乐”体验需求,当地违法采捕者由原来的季节性采捕转向常年采捕,作业方式也由零星作业转向专业作业,部分岛礁甚至出现裸露现象,嵊泗县渔业资源衰竭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旅游业发展还造成海水水质下降、岛上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一度让嵊泗县部分岛屿成为网上争议的热点。2014年,一位网友满怀兴致地前往嵊泗列岛第二大岛枸杞岛,结果却失望而归。他在网上写道:“这里的海水泛着油光,贝壳类海鲜又腥又臭,200米长的沙滩粗砺不堪……‘中国马尔代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海岛生态环境破坏了,那海岛旅游也没有了资源和优势,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邵雷说。为了既满足游客的休闲游憩需求,又实现海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嵊泗人进行了一番探索。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嵊泗县首先开启了“封礁育贝”养护模式:除本乡户籍的村(居)可以在潮间带进行自给自足式采捕外,严禁其他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进行潜捕(底拖)。自2015年1月起,嵊泗县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内实施全面封礁管理,规定对厚壳贻贝、荔枝螺等11种重点保护品种进行严格管理,实施采捕总量控制,禁止采用对资源损害大的采捕方式。通过加大巡航检查力度、组建岛礁资源管理养护公司、充实管理人员与装备、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等措施,嵊泗县渔业资源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嵊泗县对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进行了控制。从前靠天吃饭的渔民纷纷转向养殖业,近3年嵊泗县渔船船只数和马力指标数稳步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2015年,嵊泗县实现养殖面积2.2万亩,产量9.2万吨,已发展为我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产业化开放式养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99.9%,成为实施低碳环保、碳汇渔业的典范。
为了保护碧海蓝天,嵊泗县还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舟山群岛最北端的花鸟岛将每天的登岛人数控制在280人以内,坚持不建星级宾馆以保护岛上的原始风貌,采用积分奖励方式,鼓励村民分类整理垃圾……
采访中,当记者登上枸杞岛时,看到的是湛蓝清澈的海水和秀美的林壑,吃到的是美味新鲜的海产。有游客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实践证明,用碧海金沙去换金山银山是‘涸泽而渔’,守着碧海金沙等待金山银山是‘缘木求鱼’。”邵雷说,“只有算好长远账、整体账、生态账,才能将碧海金沙转化为金山银山,美丽海岛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