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将迎两周年 七大举措打造活力新城
2016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获批国家级新区两周年,为更好地宣传新区,5月30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新区两周年新闻媒体座谈会”。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在新区获批两周年接受采访时,也从七个方面对过去两年“活力新区”进行了盘点和总结。
学习产生活力
新区确定“南学浦东、北学滨海”的学习标杆,立下“全市必是第一、全省必进上位、国家级新区中必保第三”的军令状。新区连续两年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居十区市第一,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省内6个地级市,实际到账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全省青岛第一、烟台第二、黄岛第三;在全国17个国家级新区中保持了第三名的位置。
压力产生活力
2014年6月新区获批后,当时新区面临着“五大压力”:政治压力,国家、省、市“红头文件”中明确提出,西海岸新区要当领航区、示范区、试验区、排头兵等,这样的“高帽”一共是13顶。发展压力,国家发改委要求新区保持两位数增长,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十年再造一个青岛的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要年均增长12%。安全压力,新区市场主体快速增长,车流、人流、物流集聚,安全隐患明显增多;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开发建设,一些设施开始老化,安全隐患多,像一个年迈的老人到了开始生病的时候,有时防不胜防。干部压力,“两区”合并后,我们的干部队伍严重超编,如何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直在探索思考。土地压力,主要是土地规模、土地指标压力与日俱增。压力变成动力,动力产生活力。
创新产生活力
两年来,自主推进35项重大改革,争取国家、省政策试点27项,在很多领域创出了新路子、新模式,也增强了新活力,突出抓好“四化”:
权责边界清晰化:作为全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行政区域,新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立足职能转变,理顺新区、功能区和镇街的关系,理清权责边界,既统又分、统分结合,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
营商环境便利化:围绕项目从准入、成长直至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商事主体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融资渠道多元化:两年来,金融机构由121家增加到185家,有8家银行已经和正在设立分行机构,各类金融机构对新区授信700多亿元,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创出了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等领域的“黄岛模式”,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开放产生活力
新区的城市口号是“新黄岛、新开放、新梦想”,开放是新区的优势所在、活力所在。获批两年来,新区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改革带来了最大红利,开放释放了巨大活力。
一带一路提升开放高度: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区。今年重点办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和第26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两项国际性活动。
国际园区拓展开放深度:新区拥有6个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园区,是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新区之一。
国际大港延伸开放广度:新区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国际深水大港,通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去年货物吞吐量4.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3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八位、第七位。
特色产生活力
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新区获批两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四张名片”,就是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品牌、特色文化,彰显了新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特色产业:新区产业的突出特色是“蓝、高、新”:“蓝”就是蓝色经济,“高”就是高端,“新”就是新兴。
特色小镇:新区特色小镇主要是“四特”,特色定位、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格。推进模式是“三主”,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具体抓手是“四个一工程”,投资模式是“政府+市场”。
特色品牌:新区现在有全国驰名商标19件、省市著名商标130件,海青茶、佳沃蓝莓、琅琊台酒等省市名牌产品186个,今年正在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年”活动,创建推广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品牌新区”。
特色文化:西海岸新区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集聚了文化企业3000余家,去年实现主营收入近900亿元、占全市的38%。特别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万达东方影都已有近40家影视公司签约入驻,建成运营后将吸引300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2000万以上游客、10万人就业,每年拍摄制作国内外影视作品130余部。
项目产生活力
项目就是经济活动,活动产生活力。两年来,我们引进建设了1000多个产业项目,其中签约注册500多个,开工340多个,竣工投产160多个,做到了“天天有项目”。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高”:
项目“高大上”:集中抓了“三个一批”:一批百亿级大项目,一批高端教育医疗养老项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招商高精准:招商站得高、选资精、方法准。新区的招商体系是“一办两局三多四补”,“一办”就是投资促进办,“两局”就是国内、国际两个专业招商局,“三多”就是多区域、多行业、多街镇招商,“四补”就是贸促、统战、工商、侨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益补充。
服务高水平:建立了“三联三帮”服务品牌,即政务热线联、区级领导联、职能部门联,帮企业谋思路、帮企业解难题、帮企业拓市场,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今年以来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规划建设、融资等问题300余个。
党建产生活力:省委巡视组来区巡视,有力促进了新区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工作上加了油,而且精神上补了钙,激情干事、担当干事、为民干事的热情迸发,精神能量转化为活力。
激情干事:增强党员干部激情干事的责任,开展“我们都是新区人”大讨论活动,通过活动搭建党员干部激情干事的舞台,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历练干部、培养干部。健全促进党员干部激情干事的制度。
担当干事:围绕“责任”做文章,实施了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庸政懒政严肃追责“两责”制度改革。在推动改革创新、处置突发事件、解决遗留问题等工作中,如果党员干部大胆探索、敢于作为,出现失误可免于追责;在全国率先建立党建督导巡查常态化体制机制。
为民干事: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有效解决了应急供水、村庄回迁等一批群众关注的问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成立富民开发公司,统筹城乡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一年脱贫、经济薄弱镇村三年摘帽。
美丽新区,“风生水起”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两年来,新区把“承接新战略、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探索新机制”作为总体思路;把“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作为新区发展愿景;目标到“新区成立十周年时,再造一个青岛的经济总量”。
王建祥最后说道,如果用“风生水起”来概括新区这两年来的状态和变化过去两年,那么,市委的领导是“风生”,群众的参与支持是“风生”,新闻媒体的支持是“风生”,新区干部激情干事的精神面貌是“水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水起”。未来,新区将继续保持活力无限、活力四射,建设美丽新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