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海洋的守护者——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5-26 11:06:54 

海洋倾废管理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港区建设快速发展,对航道通航水深和港口靠泊吨位的要求不断提高,海洋倾倒物越来越多。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积极探索倾废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本报记者 王自堃

“变废为宝” 一举多得

  “东海区经济发达,港口航道建设发展迅速,每年海洋倾倒量占全国的2/ 3左右。大量倾倒主要来自航道建设,以疏浚物为主。”谈到东海区海洋倾废情况,东海分局环境保护处处长金左文说。

  东海区海域现有38个可用倾倒区,约占全国倾倒区数量的63%2015年,东海区倾倒区共消纳了9527万立方米疏浚物,约占全国海洋倾倒量的70%。金左文说:“近年来,东海区海洋倾倒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约69%的疏浚物来自于长江口航道维护疏浚工程。”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是东海区最大的疏浚和倾废工程。1998年开始分期建设,2010年竣工验收,通航水深达12.5米。但由于长江口水动力条件和河口河槽演变复杂,流域来沙量巨大,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江口深水航道需常年开展维护疏浚工程,年维护疏浚量约7000万立方米,现有倾倒区仍难以满足需求。

  东海分局通过调研,结合沿海省市围填海工程需求,提出在疏浚物“资源化利用”上做文章,将废弃物变废为宝。

  自2004年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先后批准在长江口海域设立7个吹泥

  站,将疏浚物吹填到横沙东

  滩促淤造地。据统计,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开工以来,疏浚物倾倒量约9亿立方米,其中约3亿立方米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减量倾倒约33%,既降低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又促进了横沙东滩围填工程。

  东海分局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有效解决了沿海城市建设中产生的部分城建地基土的消纳问题,为围填海工程提供了围填物料,可谓一举多得。

前期选划 做足功课

  2002年开工建设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被誉为超级工程,总投资700亿元以上,将打造成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

  据金左文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上海港口贸易量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挑战。主要是黄浦江内码头岸线已经用完,没有深水泊位,长江口进港航道水深太浅,远不能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要求。跳出黄浦江,越过长江口,到大海上建深水港已成大势所趋。

  如此庞大的工程,对倾倒区的选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东海分局先期邀请海军、海事、渔业等涉海部门会商,根据区域航道锚地、军事用海、渔业资源等情况,对选划技术部门提出的预选倾倒区位置反复讨论和商选。

  倾倒区选划周期长,工作任务复杂、繁重,东海分局所属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叶慧明参与了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临时倾倒区选划外业调查。为了得到第一手测量数据,叶慧明和同事们在洋山港工作了近一年,终于摸清了预选倾倒区的本底情况,为临时倾倒区2004年顺利获批提供了依据。

  临时倾倒区投入使用后,通过东海分局组织的多年跟踪监测、评估,以及十余次的专家组论证,2010年,由国家海洋局报国务院批准,该倾倒区确立为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

  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局部署下,东海分局组织选划申报国务院的海洋倾倒区共计14个,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满足海洋开发利用需求提供了保障。

多措并举 强化管理

  加强对海洋倾废的管理,对保护东海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海分局在海洋倾废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先后提出了加强对海洋倾废的法制化管理、海洋倾倒区的选划与使用管理并重、严格控制倾倒数量,保护倾倒区海洋环境、加强对海洋倾废活动的执法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2015年,东海分局专门印发了《海洋倾废记录仪管理细则》,并先后在170余艘倾倒船舶上组织安装了新型海洋倾废记录仪。

  金左文说,记录仪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安装于倾倒船舶上的数据自动采集设备(俗称“黑匣子”),可实时采集倾废船舶的运行航迹、吃水深度、倾倒时刻、视频、泥门开启状态等多种信号;另一部分是安装于后端的监控平台,可对“黑匣子”采集的各种信号进行传输、可视化处理和存储,从而实现远程、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监控。

  “十三五”期间,东海分局将把“生态+”海洋管理思想融入海洋倾废管理,继续探索创新机制方法,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间,并实现对倾倒区的全过程跟踪监测,减小倾倒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了损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