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 引领未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思考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6-02-04 15:18:47 

今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任务,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就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做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拟从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基本态势,我国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与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内涵和战略功能定位予以探讨。


一、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基本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海洋问题正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事务。当前全球海洋发展呈现六个方面的趋势。

(一)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的认识在升华

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及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5世纪以前,海洋有“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②15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④1992年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之后,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海洋已成为各种生态功能、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

海洋是资源宝库,陆地上有的资源海洋里都有,海洋海蕴藏着很多陆地上没有发现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海洋资源被发现,海洋资源的潜力巨大。

(1)海洋是食品资源基地。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大约23万种,其中鱼类有15400余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捞量约2-3亿吨,目前实际捕捞量近1亿吨,提供了人类消费20%的动物蛋白。

(2)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底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35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海上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04年达到34%。

(3)海洋是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人类在深洋底发现了极具战略价值的多金属结核,进入21世纪前后,又陆续发现了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富集程度高、富含多金属元素、成矿速率快,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之一。

(4)海洋是水资源基地。海洋是巨大的液体矿,约有13 亿立方千米淡水。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超过3700万吨,海水直接利用的范围更广,今后人类必然越来越多地直接利用海水或进行海水淡化。

(5)海洋是再生能源基地。海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总量的十几倍。许多国家近年来纷纷大力开发海洋能等新型能源。

(6)海洋是生产生活的空间资源。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l00公里的地区。滩涂和海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生活、娱乐和生产空间。许多沿海地区通过围海造地来扩展建设用地,利用岸线和水域建设港口码头和机场,划定海上废弃物处理场所,兴建水面和水下储藏场所等。

(7)海洋是世界交通的要道。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海运量的提升,自2000年以来,世界海运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达到74亿吨。从长期来看,世界海运量将维持高位增长。

(二)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世界海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1982年通过、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公约》几乎对人类在海上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规范,被称为现代“海洋宪章”。1994年11月《公约》正式生效,我国于l996年5月批准加入,截至到2007年10月31日,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欧共体)批准了该《公约》,其中包括132个沿海国家和19个内陆国家,使《公约》的普遍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例如,内水、领海、毗邻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包括专属经济区、群岛国、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极大地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管辖权;三是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方面事务也进行了规定。

根据《公约》规定:

内水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领海宽度最大不得超过12海里。除了无害通过权,沿海国对领海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享有与陆地领土一样的主权。

毗连区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的毗连沿海国领海的一带区域。沿海国在毗连区可以行使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事项的法律规章的实施以及惩治违反这些法律法规行为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开发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根据此新制度,全球3.6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中将有l.09 亿平方公里划归沿海国管辖,占海洋总面积约31%。

大陆架制度。《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若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继续延伸,则可以扩展到350海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要是对于大陆架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权利;以及与专属经济区相同的管辖权。

公海是沿海国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各国都享有和平、自由的利用公海的权利。

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指的是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区域”占世界海底总面积约69%,资源丰富。《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各国可以按照《公约》的规定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我国已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获准了西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三)海洋权益引发的国际争端日益加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从海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海洋战略。联合国总部设立了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办公室,在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都要专门研究海洋事务。在联合国的倡导下,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纷纷调整海洋发展战略,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美国制订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欧盟发表了《海洋政策绿皮书》。日本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当成不使用武力就能拓疆扩土的新机遇,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国土面积的12倍,一旦他们的主张得以实现,届时日本的国土面积将由目前世界排名的59位跃升到前10位的行列。越共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目标是越南要成为东南亚海洋经济强国,计划到2020年,海洋经济在越南GDP中的比重将达到53—55%。

近年来,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重要舞台。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乃大势所趋。进入被誉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前后,海洋划界争端、海洋渔业资源争端、海底油气资源争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的竞争更加激烈。海洋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直接影响海洋安全,形成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中心的军事防卫任务.局部地区出现争夺海岛主权、争夺管辖海域、争夺海洋资源的海上军事对抗或冲突。今后海洋领域的斗争将超出以往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和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性质,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资源为中心的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争夺海洋的力量将由单纯的军事武装力量发展到政治外交力量、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力量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综合海上力量。

世界各国对海洋如此巨大的关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人类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付出了人口过度膨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沉重代价。人类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快调整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同时,也努力为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源泉。而地球上只有海洋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世纪所需要的一切。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滞胀,相继走上了经济新自由主义,由此引发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全球化和海洋经济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使海洋经济基本与经济全球化保持同步发展。从过去的渔盐之利、舟辑之便到现有的交通要道、资源宝库,海洋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推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呈加速趋势

有学者将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总结为世界蓝色革命四次浪潮:

一是以浅海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代表的渔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洋食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拓展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渠道。

二是以造船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大提高了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是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了海洋资源利用,打开了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空间。

四是以海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特殊功能基因组为代表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将带来海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群。许多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海洋科技革命有这样几个明显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例如海洋解决水资源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我国淡水资源平均到每个人只有2220立方米,居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第l09位,被联合国列为l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缺水城市已多达400多个。有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二是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三是海洋新资源、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相对于陆地上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海洋新能源、新资源开发还是刚刚起步。海洋是资源宝库,一向被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开展“蓝色革命”的新构想,其含义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的海洋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海洋生物中还有着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生存条件,含有许多微量元素,以及高温、高压、无氧环境,使海洋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多种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天然活性产物。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质燃料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长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专门成立了海洋能委员会,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我国各种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为6.3亿千瓦,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正在加快发展百千瓦级的波浪、海流能机组及设备的产业化,并结合项目工程发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近年来又发现在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人们称“可燃冰”,其完全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绿色能源。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步调查表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

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海洋产业和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可以预计,随着海洋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海洋产业必定会有空前的发展,海洋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基地。

(五)全球产业向沿海转移的步伐加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难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在日韩海洋装备制造业转移的推动下,近两年我省海洋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造船企业获得的订单达600多亿元,在世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中,我国经济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依赖海洋。海洋对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根本动因在于我国参与全球程度不断加深,所选择的全球化条件下的工业化模式和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日益提高的地位。我们国家抓住了全球化的机制,利用世界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选择了吸收外资、发展沿海加工贸易,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经初步确立,是世界为数不多的从经济全球化受益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超过60%,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大国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已经超过25%,外资企业就业职工达到2400万人,连同相关就业人口,全国大约有一亿人的就业依赖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对我国越来越重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在亚洲区域内贸易中,中国已占20%的份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中国占5%以上的份额。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50%,有机构预测,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将超过日本和欧洲之和,占世界贸易量的50%以上。对世界市场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大,意味着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如果我们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承接世界海洋装备制造业、滨海重化工业、海洋服务业、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我省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必将得到很大提升。

(六)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全球变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并已被视为一种科学——全球变化科学。海洋在气候变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热容量是大气热容量的1000倍,海洋热量的净吸收能力因此远远高于大气。海气相互作用已被公认为气候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海洋上层吸收能量的数量变化对全世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认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还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会造成北半球的暴雨和洪涝灾害。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就会造成北半球出现干旱缺雨现象。

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温室效应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导致的全球升温。海洋与温室效应也有着密切联系。海洋吸收和释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变化是影响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燃烧矿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大约为50亿吨,其中25亿吨停留在大气中,其余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天然气水合物释放出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的甲烷容量的3000倍,如果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去,将对全球环境产生巨大的、不可想像的影响。此外,海洋热液活动产生的巨大热通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能量来源,它对气候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近年来,全球气候呈现的异常现象,与海洋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几年发生的海洋强热带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2005年1年月印尼发生的海啸,造成40万人遇难,2005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上万人死亡和500亿美元经济损失。去年5月缅甸强热带风暴遇难者达7.7万人,这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二、我国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与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300多个岛屿,岛岸线长达1.4万公里。频临的四个海区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其中一半以上面积与周边国家的主张有重叠。此外,远在东太平洋的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资源开发区。

(一)我国海洋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海洋事业已进入国家高层的决策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海洋工作,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举措。在2006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去年又进一步强调:“我国在海洋上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当前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也来自海上。要高度重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发展权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海洋工作愈来愈重要,随着国力增强,海洋资源、环境、沿海、近海开发管理和科研任务将越来越繁重。”贾庆林主席也作出批示:“继续做好调查研究,为形成关于海洋战略的国家决策提供依据。”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春节慰问南北极和大洋考察队员时强调:“海洋日益成为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世界各国在开发利用海洋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展望未来,谁不重视海洋,谁的发展空间就会被压缩。因此,海洋事业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海洋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海洋规划提升为专章。去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指导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在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加强了国家海洋局的职能,增加了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对海洋经济运行的监测、评估以及对海洋经济布局的建议等职能。

同时,社会各界关注海洋工作的热情持续高涨。这几年,无论是社会贤达,还是普通百姓,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的人 越来越多。有23位院士曾联名向总书记和总理写信,呼吁加强海洋管理和海洋科技工作。“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加强海洋工作的提案和议案每年都在增加。他们提出,中国应像发展航天那样推进海洋开发,要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建议要在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世界海洋事务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一些内陆省份和非海洋界的代表也开始关注海洋。河南省代表认为,内陆省份应加强与沿海省市合作,建立迅速便捷的出海通道。北京代表认为,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是延伸中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国家层面首先要重视起来。这些都表明国家对海洋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公众对海洋工作越来越关注。

(二)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方兴未艾。

近年来,在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沿海地区党委政府都把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各自做出了振兴地方经济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辽宁省依托临海区位优势,着力开发建设以沿黄渤海的锦州湾、营口沿海、大连长兴岛、花园口工业区、丹东沿海五个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所组成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筑对外开放的全新优势。天津滨海新区依托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提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北省把建设曹妃甸工业区作为“一号工程”,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深水大港,打造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江苏提出将江苏沿海地区设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打造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的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区。目前,江苏沿海大开发已逐步进入国家层面决策阶段。上海在加快浦东新区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上海建设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浙江省近几年也加快了海洋开发步伐。习近平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国务院刚刚批准了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从广东来看,5月26日国务院批复通过《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在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要制度建设,体制创新和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四个方面 “先行先试”权。去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已经中西部发展的新高地。可以说,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在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位置,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了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

走向海洋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利用海洋是对经济发展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过去的几十年里,依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国海洋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92亿元,比上年增长l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涉海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3218万人,比上年增加67万个就业岗位。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我国在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承载着占全国40%以上的人口,50%以上的大城市,创造了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吸引了80%以上的外资,生产着90%以上的出口产品。

(三)海洋开发与保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变化错综复杂,海洋战略地位空前突出,海洋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分份额制定和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试图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海上战略利益。由于国际强权政治的存在和民族主义倾向的抬头,以及我国海洋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维护海洋权益、争夺海洋资源的形势日益呈现出尖锐复杂的局面,我国海洋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岛屿主权归属存在争议。

一是东海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我国,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事实和法理依据,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却采取种种非法手段,企图使侵占我国钓鱼岛的行为合法化、永久化。日本之所以不惜恶化两国政治关系,在钓鱼岛问题上得寸进尺,其目的绝不仅仅是图谋钓鱼岛的局部利益,而是着眼于更大的战略利益。从军事上看,钓鱼岛比第一岛链更靠近我国大陆和台湾,是我国海防的前哨,一旦被日方控制,就可以成为遏制我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乃至走向太平洋的桥头堡;从政治上看,日方一旦拥有该岛领土主权,将在与我东海划界谈判中占据极为有利的主动地位;从经济上看,钓鱼岛周围海域有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一旦为日方所有,将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

二是南海岛礁问题。目前,在南海256个岛、礁、沙洲中,被实际控制的达50多个,其中越南占据了29个、菲律宾占据了8个、马来西亚占据了5个,而我国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在内仅占据了8个。南海周边国家注重在政治上、法律上寻找非法占有依据的同时,还大力加强军用和民用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进行移民或发展观光旅游,以增加与我谈判的筹码。

2、海域划界存在争议。

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等8个海上邻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争议海域面积达l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52%。在黄海,我国需与朝、韩两国划分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东海我国需与韩、日两国划界。现在,日本单方面在东海划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而且采取了实际控制措施,而我国一贯坚持以自然延伸原则划分东海大陆架。我国在南海断续国界线内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各国主张的管辖海域分别侵入了我南海断续国界线内,其中越南主张的面积11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主张的面积62万平方公里,无争议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

3、海洋资源开发存在争议。

我国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近海陆架鹿坡区分布着10个含油气盆。特别是南海油气可采资源量相当丰富。目前,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在我大陆架钻探油气资源,仅在南沙海域就打井1000余口,每年掠采的石油达60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庆。在东海,围绕“春晓油田”的开发,中日之间斗争也十分复杂。在渔业资源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渔业捕捞处处设置障碍,采取限制措施,日、韩、菲等国不断抓扣我渔船,经常引起海上渔业纠纷。

4、海上通道受到威胁。

长期以来,美国在亚太驻有大量军队,形成了点线结合、纵深配置的军事基地体系。现在,又正在加紧调整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力图将我发展空间压缩在近海范围内,从海上方向对我构成战略围堵和封锁态势。日本海上扩张主义的思维十分明显,除了不断在东海挑起事端,加大争夺我海上利益的力度外,还积极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服务。目前,我国船舶出入的一些重要海峡和通道的安全,正越来越受到来自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威胁、日本军事扩张南下的钳制以及台独势力的干扰。我们面对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都处于美国人的实际控制之下。在南面,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战略石油通道和“海上生命线”。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60%是驶向中国的。一旦被封锁,我们的海上物流通道将被切断。

5、海洋灾害和生态安全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遍及中国沿海地区,成灾率很高。2005年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造成沿海ll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死亡(含失踪)371人。同时,随着我国沿海士也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带来了严重的、长远的和潜在的海洋安全问题。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大,面临海洋生态安全威胁。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域,其邻近河口、海湾的海洋环境问题日趋明显。部分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近海海域污染范围l0年间扩大了l倍。海水水质退化,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突出,目前赤潮每年发生达60余次。海域“荒漠化”问题比较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许多沿海海域已经无鱼可捕。原油运输和海上石油开发等造成的原油泄漏事故不断发生,给事发海域的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三、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认识与思考

海洋世纪,凸现海洋;蓝色经济,引领未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是一个体系庞大、领域宽广、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其重大意义、内涵外延、战略功能定位、区域规划布局等都在探讨过程中,把其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下面,我就其重大战略意义、内涵和战略功能定位等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谋远虑的,是从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海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是站在的全球战略高度,是在新一轮国际海洋激烈竞争中应对挑战,把握和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海洋国家利益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选择山东打造全国唯一的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区,既是对山东海洋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

首先山东半岛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客观条件。

一是山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临渤海湾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西连黄河流域,南接长三角,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发展优势。

二是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最新数据3345公里,尚未对外公布),占全国的1/6。山东半岛海岸兼有基岩质、砂砾质和粉砂淤泥质三大类型,其中基岩质、砂砾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鲁南沿海;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及部分海湾内。全省海湾有200余处,港口资源条件优良,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人文和自然景观较多。特别是在海滩浴场、奇异景观、山岳景观、岛屿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优势更为突出。适宜晒盐海域274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含盐量高达6.46亿吨;海洋矿产资源丰富,在101种矿产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居全国前三位的9种。渤海沿岸石油地质预测储量30-35亿吨,探明储量2.2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10亿立方米。龙口煤田是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探明储量11.8亿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对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六种资源进行丰度评价,我省位居沿海各省市之首。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是山东半岛海洋科技资源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力量强。我省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多,其中院士22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2个,硕士点133个,另有近2000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2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我省承担了9项。另外,还承担了500多项“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环保型新材料、纳米多功能塑料、光生态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其次,山东半岛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从海上山东、海洋强省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目前,我省海洋产业已发展到渔业、油气、盐业、造船、运输、旅游、化工、药物、海水利用、电力等20余个产业,其中,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均位居全国首位。2008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全省GDP的17.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居全国第2位(第1位广东5825亿元)。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384.09亿元,第二产业2629.06亿元,第三产业2332.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6.2和18.2%。三次产业比例7.2:49.2:43.6。

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基础设施位居前列。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山东半岛海洋综合管理工作起步早,工作扎实。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运用科技支撑,促进海洋经济优化升级;科学适度用海,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发展特色产业,整合港口、造船等资源,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整治与修复海岸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第三,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2009年4月28日,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省委召开的九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胡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是我省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省海洋优势,深入研究相关产业规划、区域布局、政策措施等,大力实施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姜大明省长在省委召开的九界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胡总书记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我们一定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完善规划,制定措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以舍我其谁的精神,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关系到山东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概括四个有利于:

一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推进落实中央海洋开发战略,推进我省经济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人口、经济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落实中央海洋开发战略的重大实践,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二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探索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将有力推进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山东半岛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海陆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山东半岛开放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实现人与海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

三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发挥山东比较优势,在东部大开放中构建中日韩国际贸易和合作平台。山东半岛是我国距离日韩最近的区域,与日韩贸易和合作具有传统优势和良好基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挥中日韩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作用,将进一步深化中日韩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加快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四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经济进一步崛起,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有助于山东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优化山东经济布局,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形成我国新的区域经济板块和新的增长极。

(二)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内涵和战略功能定位的探讨。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我们认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建设和谐海洋和生态文明海洋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主导、以科技和综合管理为支撑,以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竟争力的现代化蓝色经济区为目标。按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投资强度、海陆经济的互动程度等因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域范围可划分为主体区、核心区、关联区三个层面。主体区为沿海七市陆域及其邻近海域;核心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的领海以内海域;关联区为全省陆域和所有管辖海域。对蓝色经济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的统一体。蓝色应该是环保的、可持续的,是生态的、经济与效益统一的,是陆海统筹的,是立体的、复合的经济区。

1、指导思想。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切实保护海洋生态,把山东半岛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2、战略目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是,争取经过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和我国海洋高端产业聚集中心、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使山东半岛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新型区域经济板块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顺应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减少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山东半岛与日韩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是我国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进行经济合作的优势区域。山东半岛作为中日韩自由贸易的先行区有着良好的基础。青岛、日照保税区已获国务院批准,作为山东省及沿黄河流域的保税区,实现了“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功能,奠定了保税区向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转型的基础。建议国家将山东半岛沿海七市确定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研究、探索、试验相关重大开放政策,引领我国对外开放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海洋高端产业聚集中心。在现有海洋制造业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20年把山东半岛打造成在我国具有独占优势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高端制造业基地。将高端制造业建成山东半岛第一大优势产业;在海洋装备、海洋精密仪器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精细化工等领域各推出5-10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高端海洋制造业产品;培植5-10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年产值过500亿元的大型海洋高端制造业集团。

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保持并大力强化我省海洋科技优势,集聚海洋科技攻关力量,到2020年基本形成引领国内海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优化海洋高科技研发队伍结构,从总体上偏重生物型转向生物、制造业并重型;海洋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突破,在海洋石油深潜钻井平台、海上风电开发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兼容、海上人工垃圾岛建设等方面掌握核心设计技术;研发出规模化海水淡化实用新技术。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烟台港为两翼,以山东沿海港口群为基础的,分工合理,合作紧密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具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特征的现代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优质的国际航运服务管理。

3、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黄河流域九省区陆域总面积359.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7%,到2008年区域人口40910.35万人,占全国31%,GDP31072.1亿元,占全国10%。目前在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尚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发挥海洋优势,打造出海大通道,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而山东是黄河流域经济带唯一的、也是最便捷的出海口,因此,一个开发开放相对滞后的巨大空间亟待开发。通过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贯穿在一起,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东出大海的门户,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这必将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根据国家高速铁路规划建议,在“五纵五横十联”格局中,我省日照港与以连云港为起点的“二横”(陇海线)相比,兼有“一横”和“二横”(陇海线)的便利,贯穿黄河流域中心轴线,地理上更近于日韩,比连云港在区位上更具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目前,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并通过围填海扩大空间发展临海产业经济。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提升山东半岛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均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经济板块。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综合工业体系、装备制造优势、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东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可与长三角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的融合互动、合作共赢和一体化发展。我国规划中的铁路“五纵五横”,其中东部沿海一线的“一纵”,山东处于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鲁辽海上火车轮渡的开通,以及谋划中的渤海海峡南桥北隧开通,将使鲁辽跨海联成一体,我省“日照-仪征”输油管线项目也将于近期获得批复,直通中石化长江输油管道,将日照港口腹地扩展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抓好当前工作的三点建议

1、积极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首先要加强学习研究,深刻理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把思想统一到加快推进上来;要把开发海洋,发展沿海,联动全省,打造特色,形成全省共识;要跳出半岛看山东,跳出陆地看海洋,跳出海洋看世界;进一步提高对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加快编制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相关规划。对于海洋部门来说,在积极参与省出台指导性意见和规划的同时,同步推进修编《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山东省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划分海洋主体功能区,合理界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抓紧编制9大海上经济高地区域用海规划,使条件成熟的集中集约用海区先行启动实施,为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发展新空间。

3、积极推进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双方共同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力推进,共同促进山东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在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用海政策、项目安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数字海洋、和谐海洋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