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引领战略助青岛展翅高飞 筑梦经济“新强态”
过往五年,如果要选出一种颜色作为青岛经济的主色调,答案一定是蓝色。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市委、市政府把蓝色引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强力推进“一谷两区”重点载体建设,全力向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转型,蓝色跨越之梦逐一变成现实。
蓝色引领有着极为深刻的科学内涵,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推动这座城市尽快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由单一的规模式发展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深刻改变青岛经济的内在基因,在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找到突破口。事实证明,蓝色引领战略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使命。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青岛坚定不移地推进蓝色引领战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2011-2013年,生产总值三年跨过三个千亿台阶;2014年,第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扩大至51.2%;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自2011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17%,蓝色引领战略的成功实施,为我市“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青岛经济“新强态”,蓄积了强大动能。
“一谷两区”带头
谱写“蓝色乐章”
围绕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我市选择把“一谷两区”的建设,作为蓝色引领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它们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率先作为、全面创新,让它们成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谱写激进昂扬的“蓝色乐章”。
“一谷两区”中,蓝色硅谷是海洋科技的策源地,是蓝色引领战略的“创新发动机”,目标直指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2011年以来,这里先后建设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蓝字头”大项目和科研机构。“十二五”期间,蓝色硅谷核心区累计引进“国字号”项目达到十余家,开工建设120余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吸引大批科研机构和团队入驻,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海洋科技新城形象初步展现。
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被国家赋予“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是青岛蓝色经济当仁不让的产业高地。“十二五”期间,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重点园区建设、高端产业培育卓有成效。其中,中德生态园获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中韩贸易合作区启动建设,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港区规划面积扩至150平方公里,建成泊位21个,世界最大的30万吨级深水原油码头投产运营,青钢环保搬迁、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2014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89.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1%,占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7%。
红岛经济区围绕“蓝色高新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科技服务和软件信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节能新材料“1+5”产业体系,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十二五”期间,引进建设了中科青岛研发城、中船重工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等创新平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3家,获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获批国家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进总投资1587亿元的产业项目348个,包括生物医药项目58个、海洋装备项目26个。
“2011年以来,全市海洋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30%,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这其中,‘一谷两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载体和支撑作用。”市蓝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海洋科技提供
强大智力支持
蓝色引领,首当其冲的是创新驱动。我市在实施蓝色引领战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海洋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海洋科技成果陆续涌现,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平台迅速搭建,为我市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在海洋科技平台的建设上可谓力度空前。“2011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涉海类高校院所4家;建设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2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涉海国家级工程中心8家、省级工程中心4家,组建海洋防腐蚀、海洋监测设备、海水种苗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高新区,青岛先后成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
海洋科技平台的全面搭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集聚效应,使青岛迅速成为“蓝色人才高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海洋科技英才迎来黄金时代。“十二五”期间,我市出台《青岛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实施“青岛英才211计划”,设立20家涉海企业专家工作站、9家蓝色经济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全市共引进各类海洋人才4.3万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人,两院院士19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启动海洋人才云中心建设以来,征集人才项目需求35000余个,达成协议32700多项,10个项目入选省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获得资金支持2.64亿元。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市海洋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一批关键技术陆续取得突破。这其中,包括培育成功“科浙1号”文蛤、“海宝1号”裙带菜等11个水产养殖新品种;成功开发海洋新药5个,功能产品200余个,有4个海洋I类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生物手术止血材料、止血纱布、海藻纤维等产品完成中试;自升式钻井船建造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建成世界第一艘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的“海洋石油201”号深水铺管起重船,建成国内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基本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一项权威的指数研究显示,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目前已高于上海和广州,在沿海17城市中位居榜首,而正是快速增强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青岛推进蓝色引领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现代海洋产业
体系基本建立
实施蓝色引领战略,怎能没有蓝色经济重点项目的牵引和带动?自2012年开始,我市建立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库,每年滚动推进140个重点蓝色项目,总投资达到2650亿元。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制定出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市级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全力扶持海洋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全面实施,使青岛成为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大批蓝色、高端、新兴项目纷至沓来,带动蓝色产业裂变发展。
一个重点项目带动发展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带动发展一个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我市蓝色经济沿着这样的链式、集群式发展路径迅速壮大,使我市基本建立起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三次产业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远洋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基本建立了以水产种苗、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水产种业领先全国,形成一批健康养殖技术标准,水产品加工出口分别占全省、全国的32%和8%,成为全国高档海产苗种繁育基地及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全市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和海洋生化制品企业达到30余家,2014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32.2亿元,约占全国的12.5%。以海藻化工为主的青岛明月海藻集团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其主导产品海藻酸钠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海大生物研发成功浒苔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系列成果,建成全国最大的海藻肥生产基地。
海洋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海洋化工研究院建成舰船涂料生产线,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占军用舰船涂料市场60%的份额。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2014年,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411.7亿元,先后引进中船重工、中海油等一批大型企业和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成为国内海洋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的重要集聚区。海洋交通运输服务能级扩大,2011年以来青岛稳居全国港口前五强,201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1.18亿吨和456万标箱。滨海旅游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千万平米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