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丈量这片海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3:13 

—记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外业调查队年轻队员

在泥沙满溢的黄河口,在海浪翻腾的普兰店,在冰冻三尺的辽东湾,在黄渤海沿岸自然生态保护区,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测绘、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工程勘察等基础资料,为北海区沿岸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连续、长期、准确、可靠的海洋环境基础数据。他们就是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以下简称北海研究院)年轻的外业调查队员。

本报记者王晶 通讯员 赵晓

这是个力气活儿

科学研究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但对海洋科研人员来说,只有脑力劳动往往是不够的,体力劳动也必不可少。

由于海洋调查的特殊性,必须借助一定的机器设备才能完成,但这些设备往往很大很笨重。这倒不是不能实现小型化,而是即使再小的仪器设备,由于布放和回收的需要,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积。

施放和回收仪器设备,也成为了外业调查队员最耗费体力的工作。一是不管你多困多累,晕船呕吐身体多难受,都要值班坚守岗位,以便随时发现异常情况。二是仪器设备的安装检查必须亲力亲为。因为其他人不了解专业上的要求,帮起忙来可能不到位。三是回收时又拉又拽,特别是从仪器出水到甲板上这段过程,为保证仪器设备安全,没有人工配合仅靠机械作业是绝对不行的。一次两次可能还没什么,上百个站位每天重复多次就是很强的体力活儿了。

外业调查队队长、综合研究室工程师褚加志说,“旅大5-2北”和“旅大6-2”海洋环境质量秋季调查项目调查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辽东湾海域,开展了以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为主要内容的全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在18天的外业调查中,调查队员共计采集264个水样,沉积物样品18个,生物样品92个;处理现场数据564个。

11月的辽东湾海面已冰冻三尺,要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海面上开展外业调查,其艰苦可想而知。“一次又一次的大风警报、寒潮警报,让我们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中,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白色的海面上分不清是浪花还是冰花,而我们要赶在下一个冷空气来临前,完成全部调查任务。”褚加志说。

为此,外业调查队员利用仅有的一段好天气,29个小时不间断开展化学、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的采样以及现场实验等工作,高效、迅速地完成了海洋环境质量调查外业任务。

褚加志说,采样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一项考验团队契合度的工作。外业调查队员要在船头紧紧地靠着船舷,才能把约8公斤的采水器和50多公斤的采泥器平稳地放入水中。几分钟后,当他们将仪器拉上来时,采水器变成了10多公斤,采泥器变成了70多公斤。

在进行底栖生物、海洋沉积物采样时,每个站位大约有0.3平方米的底质表层泥(约9公斤左右)需要用船上的消防水进行冲洗。“调查队员冯春辉、丁龙站在甲板上冰冷的泥水中,仔细挑样,把样品分装、固定,很快甲板上的泥水就结成了冰。”褚加志说。

褚加志告诉记者,采泥器、采水器在每个监测站位至少需要采集3次样品。“今年在东营附近海域,仅监测站位就做了60多个。”

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海洋环境质量的调查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采样后,很多数据要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在做实验时,更要认真、仔细,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监测数据的偏差。”综合研究室助理工程师殷丽娜说。

2014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硕士毕业的她选择到北海研究院工作。回想当初刚到研究院时,殷丽娜觉得这份工作无非就是做做实验、编编报告、写写论文。“事实却不是这样,平均一年有100多天出海进行外业调查。”殷丽娜回忆道,“作为一名女同志,第一次出海就遇上五六级大风,我跟几个同事在甲板上一边采样一边吐,切实体会到胆汁都快吐出来的感觉。”

“而且在海上工作,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殷丽娜说,在采集底栖生物样品时,使用的是蚌式采泥器。由于复杂的水动力环境、海底地形,有时连续多次取样都无法取到底泥,最后通过调整船舶航行姿态才获得了成功。“当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从泥样中提出的底栖生物样品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殷丽娜笑着说。

奔向海洋我们义无反顾

海上天气反复无常,在天津大港锚地做海域磁力探测时,由于受到冷高压和低气压的影响,经常会有大风出现。船舶在曹妃甸避风时,风力达到10级,风速达到25/秒。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船抛双锚。由于风力太大,船舶偏荡的非常厉害,船长为了减轻船舶的偏荡决定抛下双锚。事后我询问船长得知,双锚中有一口为力锚,一口为惰锚。惰锚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减轻船舶的偏荡。”勘察室助理工程师张旺说。

同样是一名80后,张旺告诉记者:“青春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刚刚从人生之路起程的我们,人人都是一道小溪,最终奔向海洋。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尽管由甜变咸是痛苦的,但我们义无返顾。”

该探测项目位于天津大港港区东南约30公里~40公里,调查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这也是北海研究院自建院以来承担的第一个海洋磁力探测项目。

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调查队员在出海前对海洋磁力探测的技术细节进行了反复探讨。但在实际作业时,仍然碰到许多问题。年轻的调查队员在查看规范和说明书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向仪器代理厂家技术人员和同行专家请教,逐步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疑问。

最让调查队员头疼的还是调查区的定置渔网。由于定置网位于水面下约4米~5米,人眼无法观测到。刚开始作业时,磁力仪水下电缆连续两天被渔网刮断。经向仪器代理厂家咨询,调查队员改进了作业方式,将拖鱼(由测量船牵引的测量仪器的传感器)由背拖改为前拖,减小了水下电缆被渔网刮断的几率。

“自1028开始到114,调查队抓住有利天气,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晚上6点,连续作业8天,完成了60%的工作量。在冷空气过后,11812日连续作业5天,完成了本次外业调查。通过此次海洋磁力调查,积累了海洋磁力调查经验,为后续海洋磁力调查项目奠定了基础。”张旺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