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祥顺:困境中寻机遇
《中国船舶报》记者 李俨儿 福建报道
今年船市持续低迷,福建船舶工业也没有摆脱接单难、交船难、周转资金少的困境。不过,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祥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战中也蕴含机遇。自2006年起,该省船舶工业历经艳阳、走过风雨,实现了连续9年工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作为国家的东南窗口,福建省迎来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政策利好,该地区船企面朝东南亚市场,新一轮机遇正在酝酿。
订单减少 交船日艰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规模以上造船企业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新接订单量来看,今年1~6月,福建省承接了358艘船舶建造订单,总吨位达22万吨,总金额为3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承接船舶数量增加了15艘,但吨位减少了26万吨,降幅达56%,合同金额减少49.4亿元,降幅达6成。
作为该省造船“门面”的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主要受到海工船市场收缩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接单情况亦不理想:仅新接订单7艘,其中包括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艘2100车位汽车滚装船、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3艘渔船、福建东南造船有限公司的2艘海工辅助船。其他民营船企的订单以沙船、玻璃钢拖网渔船、远洋和近海渔船为主。
福建船企普遍面临交船难的困境。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仅福船集团就有50多艘船舶无法按期交船,造成码头船舶停靠的负荷量大增。“福建船舶工业的产品结构中,海工辅助船的占比较大。但目前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海工船的租卖都十分困难。有一些业主选择推迟接船日期。”黄祥顺说,“这使造船企业的资金回笼难,应收账款增加,船东延后交船日期使企业的造船节奏放缓,生产周期延长,又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营越发困难。”目前,福船集团手持订单177艘,其中海工辅助船达164艘。
“当下,企业的经营战略要得当,在抢订单、保交船的同时,还要力保‘零撤单’。”黄祥顺表示,在船市低迷期,船企要强化基础,加快创新步伐,力争在高端船舶产品研发、设计上有所突破,加快船型优化和升级换代步伐。
定位要准 转型要稳
福建省造船总量不大,但坚持“精、特、优、新”的经营思路,使其在差异化竞争中发展得有声有色。“福建船舶工业在新一轮升级发展中,产品定位一定要准,转型一定要稳。”黄祥顺说。
福建省船舶工业的产品特色仍在延续。7月初,厦船重工交付了当前世界最大的8500车位汽车滚装船系列中的首制船,仍有6艘同型船在建。该省船企不断开发和积累高附加值海工船的建造技术,马尾造船承建的世界首艘227米深海挖矿船在去年年底开工建造。这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订单,使该省船企的产品定位不断明晰。
黄顺祥特别提到了马尾造船产品结构的变化。近两年,马尾造船重拾渔船市场,今年6月交付了台湾船东订造的1700吨级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中的第二艘,今年又新增3艘渔船订单,且船价较理想。黄祥顺认为,船企在转型中不仅要“转出去”,也可以“转回来”,根据市场变化,依靠原有基础抓住市场机遇,同样不失为一种谋生办法。
近年来,福建省船配产业也有所发展。为了打破硬件条件的限制,当地骨干船企联合一些民营企业建造分段,形成协作生产格局。同时,在制冷、甲板机械、舾装件等方面,该省的配套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囊括配套、设施、队伍、信息技术服务在内的协作圈。
在多元化经营方面,福船集团依靠船舶修造业的诸多优势,率先推进海上风电的配套发展,推动该集团“造船、林业、新能源装备和相关服务业”四大产业共同发展壮大。去年11月,福船集团获得莆田市海上风电钢构项目,在承担海上风电塔筒建造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暖风频吹 面朝南洋
虽然当前形势喜忧参半,但福建省已感受到了政策利好带来的暖意,这也让黄祥顺对未来保持乐观。
福建省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东大门,面朝大海,拥有广阔的东南亚市场。黄祥顺提到,近两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合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据悉,印尼正开展新一轮建设,作为千岛之国,印尼在客滚船、工作船、驳船、工程船等船型上预计有500艘的需求量。实际上,嗅觉灵敏的福建造船人已抢先一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以福建福安地区民营船企为代表,已陆续争取到近40艘船建造订单。同时,福建省部分骨干船企也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争取承接一些吨位较大、附加值更高的船舶订单。“福建船舶业在竞争中有侨胞优势,因此我们有信心在海外开拓出更大的市场。”黄祥顺说。
福建省正加快海洋经济建设,推进临海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今年7月,福建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福建省正积极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加快建设厦门湾、闽江口、泉州湾、三都澳等四大船舶产业集中区,并引导骨干船企与国内外大型船企、知名船舶设计研发机构合作,整合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大型运输船、汽车滚装船、远洋渔船、执法船等专业船舶,支持船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大力发展船用机械配套产业和海工装备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黄祥顺还呼吁地方政府给予船企更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帮助海工建造企业融资,将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列入新兴产业扶持范围等。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