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所获批国家级海洋渔业中心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8:20 
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批成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该分中心主要提供海水养殖、渔业规划、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种质鉴定、海洋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评价与咨询。同时,开展检验检测、工程化开发、集成熟化和转移转化等工作。
作为探索海水养殖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结合新途径的“主力军”,该中心将每年输出技术成果50项以上,实现或促成技术性收入2000万元以上,并实现9个新品种的良种覆盖率提升10%,带动形成多个十亿产业带。在提高成果转化率的同时,该中心还将推动沿海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形成如大菱鲆、半滑舌鳎、对虾、扇贝、海参等众多的产业区或产业带,从而促进沿海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人员就业、增产增收,形成我国第一个在海洋渔业领域集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科技评价、咨询服务与技术转移转化的分中心。
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印庚告诉记者,“中心将组织在海水养殖、渔业规划、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的成果鉴定;提供技术合同登记,项目挂牌、二次集成及增值分析服务;技术、资本、股权、人才、市场对接全链条孵化平台服务;海洋渔业领域专业性技术资本孵化服务;科技项目众筹、科技项目资本运营孵化融资、上市咨询服务等。”
组建该分中心,将融合养殖资源、资金、中介等力量,通过技术集成、技术挂牌交易、网络推介等做好承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示范的平台,完成技术集成熟化和转移,实现渔民增收增效。同时,搭建起“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中介机构直接服务+政府机构直接支持”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提供规范、准确、合理的第三方评价,进一步提高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规范科技成果评价与咨询,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瓶颈问题,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成果带来海洋经济效益
通过海水养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由1980年的44.4万吨,到2012年倍增到1551.33万吨。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王印庚告诉记者,比如南美白对虾和刺参养殖每年“分别获得直接经济产值超过300亿元;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达到年产量5万多吨,创收50多亿元;"黄海1号"中国对虾累计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产值超过20亿元;半滑舌鳎育苗培育及养成达到年产值15亿元等。”
从“上游”突破产业化瓶颈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左右,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还比较落后,养殖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良种覆盖率为25%左右、病害问题频发、营养与饲料研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需求、养殖水域环境污染加剧、水域开发利用不合理、设施养殖技术和设备落后等问题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黄海水产研究所作为海水养殖领域的“领头羊”,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落户后,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