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注重科研基地建设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科研基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紧密结合全市渔业生产需求,高度重视科研基地建设,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高服务渔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一是重视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依托东营市海水渔业科技示范中心,积极开展海参养殖技术研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刺参优良品系繁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推动了海参在全市的大规模养殖;开展了参礁选择、多品种混养、盐度适宜性评价等试验,探索最佳养殖模式,为全市海参养殖业主提供技术指导;围绕海参安全度夏难题开展技术研究,开展的刺参-南美白对虾高效稳妥养殖模式得到了专家和养殖户的一致认可,积累了大量详实的数据;示范推广了微生态制剂、微孔增氧等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初步实现了科研、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成立了东营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东营市水生动物疫病检疫中心。中心拥有600平方米的高标准实验室、仪器设备80余台(套),于2012年3月正式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2015年4月顺利通过复审,具备5个非食品类产品、13个食品类产品共计48个参数的检测资质。每年承担近200个水产品样品的药残检测任务,提供疫病咨询80余次,为保障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降低疫病的发生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现借力发展。积极争取省海洋与渔业厅支持,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先后在东营市设立了刺参产业岗位专家试验站、虾蟹产业综合试验站、贝类产业综合试验站,实现了全市三大渔业主导产业的全覆盖。以试验站为平台,实施了刺参陆基池塘信息化建设、对虾中草药病害防控、魁蚶底播增殖等试验研究,成效显著;以实验站为纽带,来自全省的高层次专家来东营考察、授课20余次,为东营市海洋渔业问诊把脉,促进了全市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联姻高校、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力量雄厚、企业养殖条件便利的优势,联合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实施的“花鲈全人工繁育与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室内培育亲鱼415尾,室外后备亲鱼864尾,培育苗种19.5万尾,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在东营市景明水产有限公司设立淡水渔业科研基地,与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刺参-对虾循环养殖模式试验,成果就地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实现了科技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